何元利 李静
中共宣汉县委党校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中国民营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从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为扩大经济总量、增加财税收入、促进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一半以上的税收,占据了国内生产总值60%以上,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吸纳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力,创建了90%以上的企业数量。但是,贫困山区县民营经济由于区位劣势、环境欠佳、融资困难、加上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和管理落后等一系列困难和原因,与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也非常有限。
近年来,宣汉县通过“降、增、奖”助推民营经济发展,“降”即降低生产要素成本,主要是降低“电、气、土地”生产要素成本。“增”即增加融资渠道,加强银、政、企三方合作,对支柱型、潜力型、创新型微小企业提供短期信贷支持。“奖”即奖励规范化改造,鼓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示范企业、达标企业、优秀企业给与不同额度资金奖励。为民营经济创造了好的发展环境,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据统计,2018年末,宣汉县民营经济登记户数达8646户,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1670598万元,比上年增长8.6%,占GDP的55.6%,对GDP的贡献率为5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560万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848973万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666065万元,增长10.5%。全县民营经济登记户数占整个纳税登记户数的95%,实现税收130875万元,占全年税收总量219822万元的60%。其中:民营经济一般纳税人753户,实现税收52320万元,占民营经济税收的40%;民营经济小规模纳税人7893户,实现税收78555万元,占民营经济税收的60%。由此可见,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宣汉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目前,全县民营经济几乎涉足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已由过去主要从事商业、餐饮、运输等传统行业延伸到中介、保险、信息、咨询、物流、旅游、教育、医药等领域。2018年末,宣汉县城乡就业人员达63.54万人,全县民营经济吸纳就业人员约57万人,约占总就业人数的90%。①主要分布在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及餐饮业和娱乐业等行业,吸收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缓解了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宣汉县民营经济特色明显,依托“牛、果、药、菌、茶”等特色主导产业,突出“一业一品”特色,大力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蜀宣花牛养殖在宣汉大地遍地开花,养牛的收入已经成为本地农户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宣汉“三线两片”水果产业带布局已经形成,“宣汉-君塘”线的东乡、君塘、红岭等乡镇优质枇杷产业带;“宣汉-南坝”线的黄石、下八、南坝、塔河、茶河、天台、上峡、凉风等乡镇优质脆李和桃水果产业带;210国道线的大成、毛坝、胡家、双河等乡镇优质柑橘、梨、脆李水果产业带。庙安片区的庙安、七里、天宝、天生、柏树等乡镇的万亩脆李和柑橘等水果示范片;凤林、五宝、老君等乡镇的猕猴桃和脆李等水果示范片。在宣汉东北部高中山地区以龙泉、渡口、三墩、白马等乡镇为重点发展党参、天麻、桔梗、厚朴、黄柏、木瓜等中药材基地;在中部中低山地区以峰城、桃花、五宝、塔河等乡镇为重点发展丹参、玄参、白芷、柴胡等草本中药基地。宣汉食用菌已经形成以“一耳两菇”(黄金木耳、老君香菇、其他食用菌)为主导的十多个品种。目前,宣汉县共有茶园面积8万亩,主要分布在漆碑、土黄、樊哙、三墩等20多个乡(镇),种茶农户约15万户,常年茶叶产量2000吨,产值达1亿元以上。另外,“天友西塔”乳业、“佳肴食品”、“百里峡风光”等一些本地知名品牌正在崛起。
从产业结构看,民营企业大多从事的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行业。从产品结构看,资源型、一般性的初级加工企业占多数,产品同构化、低层次过度竞争现象比较严重,企业发展后劲和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弱。从组织化程度看,企业间协助配合较差,分工协作格局还没真正形成,单打独斗的多、抱团发展的少。从企业管理看,部分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组织生产、开拓市场、发展经济能力不够强,企业管理缺乏高素质人才,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民营经济政策扶持力度,极大地改善了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但是,还存在着一些制约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一是政策落实不够到位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行动迟缓,存在“慢、拖、扣”的现象,上面热、下面冷,好政策难以落实。土地、信贷等重要资源配置水平不高,造成企业融资难、用地难等问题非常突出。二是一些职能部门服务意识淡薄,办事效率不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以及“吃拿卡要”现象仍然存在。
个别地方和部门对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深、不全面,在招商引资中存在重引进轻服务、重数量轻效益、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等问题。对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纠纷处理不够重视,对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问题不容忽视,破坏企业财产和生产经营的情况时有发生。培训、信息、咨询、技术、融资服务和税务代理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民营企业与大中型国有企业相比,在获得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仍处于弱势。
宣汉地处内陆,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民营企业从事科技型、外向型的较少,企业规模占GDP比重小,这也是宣汉县民营经济占GDP比重在全市居倒数第一的主要原因,比居第一的经开区(69.8%)低14个百分点。从业人员素质整体偏低,私营企业中具有技术职称的人非常少,煤矿开采、洗选业及建筑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数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有的甚至是半文盲或文盲。
1.搞好园区规划。引导企业集群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规划民营经济产业布局,形成规模经济,发挥规模效益;加强与大中型企业协作,推动民营企业融入社会化生产协作体系,特别是融入天然气化工产业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加快普光工业园区、柳池工业园区、南坝工业园区建设,搭建全县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和民营企业聚集发展的平台。
2.抓好产业规划。一是强化农产品加工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奶牛、肉牛、优质稻、食用菌、葛根以及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和发展,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供原料保障。加快牛肉加工企业、大米加工企业整合,做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加强煤冶建行业改造提升。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有序开发水能资源,积极发展煤矸石发电项目。加快改造冶金建材企业,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三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继续大力支持中石油、中石化天然气钻探开发及其净化厂建设。积极协调油地关系,大力发展天然气化工及配套产业,形成“地方支持央企、央企扶持地方”的新局面。四是做优第三产业。充分利用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吸收民间资本开发休闲旅游服务产业。
3.培育重点企业。一是实施优势企业培育计划。以天友西塔乳业、上峡煤焦、佳肴食品、琦云药业、万象建材、金鹰铁合金等企业为重点,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换代升级。二是实施品牌战略。制定具体奖励政策,鼓励和帮助民营企业创名牌,推动全县规模企业打造一批优势品牌和拳头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三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为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搭建平台,构建合作机制,开发出具有创新性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4.提高经营者素质。充分发挥县工商联、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商会)等团体组织的作用,开展各种面向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民间交流活动。联合高校开展企业经理人员培训,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少数业主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违法犯罪等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全县民营企业的整体声誉。支持民营企业提高人才待遇,政府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对民营企业中贡献突出的员工进行表彰奖励,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技兴企的良好氛围。
1.优化政策环境。将《宣汉县工业发展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宣汉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宣汉县关于大力实施全民创业战略的意见》等相关政策落实到位,使民营企业和民间投资者充分受益。
2.清理涉企收费,规范涉企检查。公开收费项目标准,规范收费行为,严格按标准收费,杜绝乱摊派、乱收费。建立健全涉企检查计划知会制度、备案制度、审查制度。
3.提高行政效能。落实保护投资的有关政策,严肃处理各种破坏经济发展行为。加大对涉及民营企业案件的查处力度。大力整治社会治安,积极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1.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扶持。近年来,国家和省出台了系列政策,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国家今后还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在准入领域、税收和信贷等方面采取多项措施,解决民营经济发展资金紧缺问题。对此,全县有关部门应急企业所急,积极承接这些利好政策,主动出击,尽其所能,为民营企业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2.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依托县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平台,民营企业主管部门、金融机构互相配合,全面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维护金融债权,严厉打击逃债,营造绿色金融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四川融建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与银企之间的纽带作用,密切银企合作,争取银行更多的信贷支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村镇银行发展壮大,组建资金互助社、引进小额贷款公司等,搞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充分发挥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中的重要作用。
3.切实保障工业发展要素。建立土地储备中心,改变“有项目没土地”的尴尬局面。做好工业用地计划,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实现园区内高标准通水、通电、通路、通宽带、通天然气等,节减企业投资成本,缩短建设周期,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注释:
①县统计局:《2018年宣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