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丽霞 中共丹东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2019年,受全球贸易形势严峻、产能过剩竞争加剧、传统动能支撑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虽然2019年前三季度丹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下行压力仍然很大。一方面,从全球看,受边境政治、贸易摩擦、全球经济低迷等因素的影响,我市经济自2015年开始增速放缓甚至衰弱。另一方面,在全国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减缓,居民可支配收入、工资增速等主要影响消费指标的因素均出现回落的大背景下,消费带动产业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削弱,2019年前三季度,丹东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了近2%,主要支柱行业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立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传统产业是带动带动经济发展的支柱,而新兴产业的培育则是未来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传统产业的发展亟需新兴产业的带动,而新兴产业的培育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产业长期发展所积淀的组织管理经验、技术积累等优势,推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对于丹东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丹东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2018年丹东市已经认定132家高新技术企业,相比于2017年增长了43.5%。但我市传统产业增速开始放缓,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丹东的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大都是初级产品的生产,产品的附加值低。高档次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严重不足,从消费需求层面来看,高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我市传统制造企业无法大量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企业无法满足市场这种新需求。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辐射能力不强,两者协同发展程度不高。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需要资本、人才、科技等高端要素的支撑,丹东作为四线边境城市,毗邻政治形势极其不稳定的朝鲜半岛,在引进高端人才和优良资本方面存在天然劣势,加上作为辽宁省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培养本地人才也困难重重。
汽车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在丹东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丹东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随着科技进步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丹东全要素生产率逐年下降,这些支柱产业的比较优势日益丧失。新形势下新兴产业的培育是一个地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导力量,发展新兴产业刻不容缓,政府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在转型升级传统产业的同时,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从宏观层面把握大局,要有远见、有思路、有魄力,一方面,有些过剩产能需要淘汰,有些则是可以消化的。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经过长期积淀的传统产业是一个地区的绝对优势,不能轻言放弃。另一方面,如果大部门地区都选择发展鼓励和支持的行业,限制的行业都不发展,就会出现一种情境,鼓励支持的行业产能过剩,而限制的行业产能不足。因为各地区一哄而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甚至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哄而上的结果只能是各地产业结构趋同,最终陷入恶性竞争。使得产能过剩问题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传导。不论是过去的光伏还是LED产业,因此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必须建立在本地资源、技术积累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政府要科学谋划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并从总体定位、发展思路、预期目标等方面进行细化研究。
企业作为产业协同发展的主体,一方面,以传统产业相关的企业为主力军的协同发展,主要以该产业的龙头企业为主体,积极吸收与运用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可以利用重组收购或联合等方式,促进企业的优化提升,使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因为整个产业链中产品的附加值更多的集中在上游的采购、仓运、设计和下游的订单、批发、零售这些生产性服务业环节上,传统企业只有积极利用新产业的资源辐射才能不断攀升产业链。另一方面,以新兴产业企业为协同发展的主力军时,要与传统产业企业融合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协同体系。
完善的协同发展体系需要金融、制度、人才等核心要素的支撑,金融支持是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知识产权管理、土地政策、公共服务等制度保障体系是协同发展能否持续的基本前提,人力资本是协同发展的驱动力。首先,要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协同发展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对于与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相关项目,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其次,要不断优化有利于协同发展的营商环境,包括创新土地供给制度、完善专利技术保护和奖励制度等。最后,为保证人才的“引得来、留得住、干的踏实”,必须积极为高知识人才的研发活动、居住(住房补助、买房优惠)、生活、子女教育(如可以无条件就读重点学校)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