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自助模式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启示

2021-01-27 12:28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421002
大众文艺 2020年1期
关键词:脱贫贫困生精准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421002)

十九大报告提出扶贫要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扶贫要扶志,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激发贫困大学生积极脱贫的内在动机,成就理想的人生。从心理脱贫的角度切入,建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脱贫策略,符合心理脱贫的需要。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贫困大学生主要存在自卑、焦虑、抑郁、嫉妒、敌对、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扰。在学校,具体表现为不合群、孤僻,自我评价低,不愿或者不敢与人交流,与同学关系紧张,学习动机不强。

(一)自我评价较低,缺乏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是否能完成某项任务或者达成某个目标的心理预期。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自我效能感具有较强的正向关联。自我效能高的贫困大学生具有较清晰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具备较强的心理韧性,在面对外在的逆境和内心的心理问题的时候,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

(二)回避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差

贫困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的贫困,导致从小物质和受教育水平上的差异,另外一些学校没有很好的教育资源和适合的教育方式,加之同龄群体的消极影响,导致贫困学生心理出现偏差。在人际交往当中表现为,敏感、多疑、猜忌等,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养成。回避人际交往,自然导致贫困学生社会适应力差,人际沟通的能力没有得到及时的训练和提升,造成与家人、老师、同学的关系紧张。

(三)敌对心理严重,学习动机不强

由于标签效应的影响,以及错误的引导方式,导致贫困学生心理出现偏差,对老师、同学怀有敌对心理。将对自己的关心、帮助理解为嘲笑和轻视,在认知上出现一定的偏差。心理上的抵触,导致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不强。大学生的考试成绩一般由两部分即平时、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可能会致使贫困生在期末成绩认定的时候,老师会给出低分的情况,对其学习动机产生消极影响。

二、心理脱贫的相关策略研究

(一)心理贫困的应对机制研究

扶贫先扶志,志指的是志向,是要树立脱贫的动机、信心和决心。心理学上,往往把我们生活中所说的“志”称之为“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主体人追求理想的内在驱力。心理贫困影响着贫困人员摆脱贫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形成依赖接受政府和他人帮助的惰性和习惯性,以至于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1。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脱贫之所有没有成效,是因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不强,看待事情的态度、情绪、观念等都比较消极。很多学者提出要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积极的心理品质,进而建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脱贫途径。

(二)有效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该生拥有的社会支持系统关系密切。在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方面,可以尝试构建完备的社会支持系统。另有,不少研究者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四个方面构建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实行家-校联动机制,联合家庭和学校的资源,实现家-校信息的互联互通,最大限度的给贫困大学生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帮助。依托政府制定的各项资助政策,主动对接社会资源,让社会资源参与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脱贫事业中来。总之,政府提供了大的政策环境,如果能有效联合家庭-学校-社会等三个方面的资源,开展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对话,合作与交流,实现多方资源共享与信息的互联互通,方能实现四个方面共同助力心理脱贫。

(三)实施精准心理帮扶

精准扶贫是十八大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政策,为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提供了运用心理学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机会。精准扶贫的根本是“心理扶贫”。那么,如何在做到精准扶贫的同时,使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贫困?首先,要将“精准认定”作为“精准资助”的基础性工作抓细抓实。落实国家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做到不遗漏,不作假,使每一项政策落实到每一位真正贫困大学生身上,让贫困大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物质上的资助。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将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孤残学生、烈士子女、家庭遭遇自然灾害、家庭遭遇突发事件等七类学生列为重点资助对象,并认真细致的做好贫困认定工作;其次,在心理上如何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精准帮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找准贫困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然后分析心理问题的成因,为其制定相应的心理帮扶策略,以点对点的方式实现精准心理帮扶。因为针对的是贫困大学生,可以尝试经济资助与心理帮扶协同作用,共同助力心理脱贫。

三、心理自助视角下的心理脱贫策略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自助模式的提出

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系统开展心理扶贫工作,也许不能马上见到效果,但从长远看,对扶贫扶志工作开展一定会产生重要影响。心理自助就是个体自身由于心理发展的需要,通过自我意识的支配,将自身当做可以发展的对象,依据自我控制、自我体验、自我认识、开发心理潜能、完善心理机制等来保持心理健康的状态2。心理自助模式符合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其求助模式表现为“以个人为中心的边缘型心理调节模式”,即心理问题主要是靠自己及心理意义上的密友进行心理调节3。大学生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强、认知水平比较高,一般能够通过心理自助解决个人遇到的心理问题。心理自助的模式更加符合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是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免受伤害,有效的防止了“标签效应”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借助“互联网+教育”的技术和手段,建构大学生心理自助服务系统

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可以通过一些手机APP、微信公众号或者网络,了解心理调节的方法和问题的处置办法,这些信息可以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另外,国家也鼓励、倡导加快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借助“互联网+教育”的理念,积极推进“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4

1.建设心理自助服务的网络平台

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优势,积极开展“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的研究,努力建设适合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自助服务平台。心理自助服务包含的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推介、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应对、案例分析;心理问题的求助方式:社会支持系统、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等相关的信息;心理健康活动发布平台,通过线下体验活动,加深大家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2.开发档案管理系统,对心理档案实行量化管理

为高职贫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更新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好记录,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行动态管理。要求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追踪,做到及时回访。依托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技术平台,开发心理档案管理系统。系统充分考虑学生的使用习惯,提高软件的使用效率以及智能化管理水平。

3.建设心理监测和危机预警系统

中央财经大学辛自强教授指出,应高度重视全民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服务体系的监测和基础数据库建设5。高校要健全心理预警信息报告制度和心理危机排查制度,在重点时段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危机排查,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信息,力争做到“五个早”。目前已有高校通过OA系统对心理异常的学生的数据实行动态监测,但是只有查看以及手动统计和更新数据的功能,并没有实现智能化的管理。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以自主研发或者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更加的智能化与情境化。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脱贫,是高校扶贫工作的重点任务。采用心理自助模式既有利于保护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的权益;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锻炼学生的能力,最终实现心理脱贫,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

注释:

1.刘学军.“心理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根本[J].环球人文地理杂志,2017(2).

2.李笑燃,陈中永.论大学生心理自助的意义和价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06):50-53.

3.景怀斌.自我心理保健若干问题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1998(04):114-119.

4.陈祉妍,刘正奎,祝卓宏,史占彪.我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11):1198-1207.

5.辛自强.加强全民心理健康状况监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6-23(005).

猜你喜欢
脱贫贫困生精准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脱贫攻坚中的媒体担当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