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 650093)
学科竞赛,以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在课堂教学之外,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实践为主,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竞赛活动。经济困难学生,是指普通高校的本专科学生中在就读期间的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居民最低生活标准,且缴纳学费、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及日常生活用品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阶段国家和政府高度关注经济困难学生,不断拓宽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渠道,基本可以缓解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而目前的这些帮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问题,如何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成长,让他们从“生存”问题转变成“发展”问题是目前要解决的重点,基于学科背景,积极组织学科竞赛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不仅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未来工作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提高经济困难学生发展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学院招生生源有70﹪来至云南,云南山区面积占94﹪,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集山区、民族、边疆、贫困为一体的省份,经济实力落后于较发达区域,学生受经济条件和教育条件等成长环境限制,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弱、思维局限、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同学相比,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别。
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响应时代的号召,贯彻落实自主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增强国际竞争力,推进社会进步,有利于建设创新性国家;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综合提升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判断能力、激发优秀潜能,有助于高校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使高校的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业单位越来越看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敏锐的创新思维、超常的创新理念、基本的创新技能和优秀的创新人格的优秀人才。因此,培养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需要,为今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工科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较弱的情况,“高分低能”的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很多学生对创新感兴趣,缺乏毅力和韧性,遇到困难会轻易放弃,很难得到好的成绩,更难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提升。有部分同学的创新题材是指导老师提供或者参与指导老师的项目获取,学生本身缺乏自己的主动思考。参与科技创新的同学,有些不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对一些专业问题进行处理,还有一些同学对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理解不够,理论研究的深度有所欠缺。
多数经济困难学生考上大学倍感珍惜,无论是家长还是自身的理念就是精力一定要放在学习课本知识上面,顺利毕业,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殊不知好的工作需要平时各种技能的积累,疏忽了对于自身其他能力的培养。笔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同学中做调查,对“挑战杯”科技竞赛等课外创新活动“不了解”的比重占到了一半,而参加过这类活动的人数则更少,仅为百分之一。这说明普遍对自身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调查研究发现,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因经济困难自身承受的压力比较大,且因自卑不会主动交友,会经常偶尔感到孤独,不太愿意参加社交活动。经济困难学生受到经济和学业的双重压力时,对学生的心里有很大的影响,容易在自身的能力方面低估自己,对自己不够自信,表现出自卑,在与学生和老师交际方面存在不主动的特点。部分学生认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有所欠缺,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的能力上也表现较弱,因此不会积极主动申报。因此,面对大学里各式各样的实践和锻炼机会不敢尝试,害怕失败,不利于他们的个人成长。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培养经济困难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实践动手能力,是培养高校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学校、学院始终把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放到重要位置,积极支持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特别是经济困难学生由于教育和生长环境的影响在创新和动手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学校、学校特别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平台和机会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力。
第一,学科竞赛重点突出创造性,因此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经过一系列的选题、构思、申报等,考察经济困难学生的知识面不是单一的专业,而是会更多的涉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内容,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会遇见各式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学生遇见问题会促使他们开动脑筋,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有效的激发经济困难学生的新思想、新思维,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挥、锻炼和发展。
第二,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不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不断检验与运用,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参与学生竞赛过程中,会发现有很多不理解的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进一步理论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活动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新知识,激发求知的欲望,实现学习与成长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得经济困难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双驱动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需求表明,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具备,是大学生社会生存和发展自我的重要标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令团队合作意识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所占重要性加大。对于大学生而言,合作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未来的工作效率、促进大学生事业发展、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举措。
第一,学科竞赛一般是以团队为单位参加,通常是不同学院和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选题所需自由组队。在队长的带领下,共同讨论项目的实施方案,同时发挥各个队员所长,合理分工、积极交流、密切配合,尤其遇到难点时,全队成员集思广益,共同讨论,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有效的培养经济困难学生团队意识。
第二,通过学科竞赛,使经济困难学生融入到集体中,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开朗、乐观的友好个性;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到个人力量的渺小,意愿与他人合作。在当今社会里,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基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是靠人际关系即与他人相处和合作的品格。因为,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的一个结,每个人与他人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这种新形势下,经济困难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成为高校人才培养重要部分。
依托学科竞赛,重点考察经济困难学生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培养能够适应新的形势发展专业技术人才。
第一,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扩展了知识面,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沟通交际能力,有效提升了就业竞争力。作为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应当充分认识专业特色和人才需求,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克服适应能力差、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创新精神缺乏等方面的不足,有效提升个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既掌握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创新意识,具备实践能力强、专业素养高等多种综合就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第二,学科竞赛作为高校学生第二课堂的一部分,是第一课堂的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学生可以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可以实际应用,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对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检验和引导,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在学校有限的时间里,尽快完善自己,让自己成为有一定潜力的优秀人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各人的就业竞争力。
(1)营造学术氛围
组织低年级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学术科技教育实践活动,活动分为学科报告、参观和交流三个环节。学科报告鼓励同学努力学习,积极加入学院科研平台,培养科技创新精神,传承科技创新文化。参观学院及学校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平台等,向学生展示学院及学校的科研实力,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交流专业知识,为使经济困难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拓宽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以及专业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帮助学生把握专业方向,了解专业前沿,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挥奠定基础。
(2)课外科技活动
组织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向上的科技创新活动对于激发同学们的创新热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丰富校园文化的新内涵。例如,纸桥大赛,利用废弃A4纸和胶带等材料运用力学知识和结构设计知识制作可以承重的纸桥;“助力天宫”水火箭设计大赛,利用可乐瓶和纸片制作利于飞行的水火箭,通过打气筒压水的压力发射水火箭;“让鸡蛋飞”创意设计大赛,用A4设计制作保护装置保护一枚鸡蛋,然后由三层楼的高度扔向地面的标靶,鸡蛋不破碎即为成功。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同学们对科技创新的热情,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对科技创新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第二,学院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针对性的举办课外科技创新方面相关讲座和论坛、学术沙龙、大学生科技节、科技成果报告会等。例如邀请参与学科竞赛获奖的指导教师或者学校、学院副教授以上教师开展不同层次的讲座和培训,也可以邀请相关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到校培训,帮助同学们了解学科前沿、研究热点,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营造开放、进取的科技氛围,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能力趋向,为学生的自由个性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1)多渠道扩大覆盖面
学院专业背景下学生可参加的竞赛项目有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近几年学院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已取得不少成绩,广泛宣传学科竞赛的意义,使经济困难学生明白自身不仅是学科竞赛的主体,同时也是学生竞赛最大的收益者。同时,学院层面要通过网站、宣传栏和qq群宣传,在全校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学术氛围和竞赛环境。组织召开竞赛动员会和谈论会加以宣传,保证宣传广度和覆盖面。
(2)举办作品“成果展”
定期举办“成果展”,将获奖同学们的丰硕成果以视频、实物、图片形式向学院学生展示,帮助学生了解基于专业背景可参加的学科竞赛类型、作品形式、作品创新性等,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到现场进行咨询。同时,呼吁更多师生了解、喜好、运用科技创新,加入科技创新队伍。让科学创新成为使命、让科技创新引导前行、让科学创新精神照亮征程,做科技成果的享受者,努力成为科技发展的推动者。
(3)特殊人才保研宣讲
我校学生攻读硕士研究生包括复合型人才推免生,也就是说任何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足够优秀,都可以申请特殊人才保研,这也是学校重视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举措。邀请特殊人才保研的同学和学生竞赛中成绩突出的同学对全院学生进行宣讲,让学生更加了解学科竞赛不仅带给我们技能的提升、获得荣誉,还可以获得保研资格,吸引更多的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学科竞赛。
(1)成立竞赛跟踪服务小组
学科竞赛它是教与学紧密联系的活动,虽然学生是主体,教师也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由于参赛的本科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不完整,对本专业的发展领域了解不够全面,逻辑思维、科研能力、科研方法有时不足以完成竞赛,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训。学院专门为经济困难学生成立以老师为成员的竞赛跟踪服务小组,并根据参赛内容和形式为每个参赛队指派一名专业导师,全程参与项目。具有较高创新素质的指导教师,科研创新精神也会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竞赛跟踪服务小组对全体参赛的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赛前培训、大赛的选题、项目申报、项目阶段性检查、项目总结检查等服务。
(2)营造学科竞赛“传、帮、带”氛围
竞赛获奖者多为大三大四学生,他们毕业后,很多宝贵的经验得不到传承,因此要形成“传、帮、带”氛围,在竞赛项目中提倡高年级带一名低年级经济困难学生为助手,这样不仅给经济困难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也能解决低年级参与度不高的问题。邀请各类学科竞赛及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同学,帮助同学们拓宽视野和思路,点燃经济困难学生同学们参与科技竞赛的热情。针对实战经验和申报技巧,分享他们的感受、经验和法宝,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对学科竞赛的了解,同时引导经济困难学生自主参加学科竞赛。
(1)倡导学生进实验
学院较强创新能力和较大发展潜力的教师队伍,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20余个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学院团委有科技协会,科技协会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以创新、创业大赛为牵引,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第一,依托学院团委科技协会,与学院各个实验室、团队、课题组等平台联系,确定本学年本科生导师名单、研究方面、所需学生人数。通过宣讲活动鼓励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到老师的课题组,最后选出学习成绩优异经济困难学生。
第二,学生进实验室后先查阅文献、了解实验流程、配合师兄师姐做实验。两个月后,由本科生指导老师通过考察,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培养。学习能力强、可塑性强的学生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工作,并动员有潜力的本科生继续深造。对于学习能力和可塑性弱的学生,作为支持和鼓励对象,侧重兴趣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并进行耐心引导。
(2)优化院企合作
由于学院学科背景,学院与本省多个企业有项目合作关系。因此,充分利用院企关系,积极建立院外实习基地,组织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和认识实习,学生可以对新产品制造过程及新设备进行了解,增加学生对新的科学技术的渴望。邀请企业里面的优秀校友,与在校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座谈,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本领域新的研究方向,让学生有探索新领域以及求知的欲望。
(3)设立学院科技创新基金
每年年初,校团委会下发组织申报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基金课题的通知,学校根据全校申报课题总数与计划资助项目数的比例,分配各学院校级立项资助课题数目。学院将对未提名为校级立项资助的项目提名院级立项,每项参与人数为3-5人。批准立项的课题以文件、学院网站等形式公布基金支持的情况及学生和指导教师名单,便于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
(1)奖励机制
有效的奖励对学科竞赛的开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奖励包括参赛学生、指导教师、组织部门。学院继续完善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成果奖励机制,并从制度层面给予保障。对于学生如:设立社会实践学生优秀个人、优秀团队、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等奖项,参与项目的同学还可以获得课外学分等,成绩突出者作为特殊人才保研的参考依据之一,激发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对于指导参赛作品的老师如:年终工作量考核应给予优秀指导教师物质和精神奖励,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的学科竞赛。对于组织部门,在年终部门评优过程中给予考虑,调动组织部门的积极性。
(2)评审机制
学院专门成立科技竞赛作品评审小组,小组成员职称为副教授以上并有参赛经历的六名老师组成。每次根据竞赛类别、专业特点,邀请两名校外专家。通过成立评审小组保证竞赛活动的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评审,提高竞赛的公信力。同时,要求竞赛评审小组对参赛作品提出可行性意见,有待于竞赛作品质量的提升。
(3)制度保障
为建立起学科竞赛高效运行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提升学科竞赛的质量和水平,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竞赛管理制度,明确竞赛目的、组织程序、机构职责、考察考核、经费保障、奖励措施等等。建立完善的学科竞赛保障机制,为加强学科竞赛的规范化,制定相应管理办法,例如《经济困难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实施细则》《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规章制度》《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竞赛有序的开展。
学科竞赛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并创造性发挥实践运用的过程。通过对经济困难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适时、适量、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参加一些适当的学科竞赛活动,提出依托学科竞赛提升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使高校的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