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合理性阐释

2021-01-27 12:28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000
大众文艺 2020年1期
关键词:思想观念乡土理论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0000)

空间转向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空间观念的兴起和现代性的展开,而表现在中国社会就聚焦于乡土中国和城乡中国并存,现实空间向网络空间延伸和互联网发展而导致的碎片化空间的凸显。这些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合理性确证,同时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野和分析框架。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有其现实基础。从空间转向的视角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就在于通过分析在不同的社会空间结构中个人、团体、社会组织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来揭示空间对于主体行为和思维的内在影响以及发挥作用的规律。既然要探究的是这一问题,那么就要首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类别进行界定和划分,而不同的划分标准则会产生不同的类别,在这里是以中国社会转型的视角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划分为:乡土中国与城乡中国、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碎片化空间等几个方面。1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聚焦于乡土中国与城乡中国并存,现实空间向网络空间延伸以及碎片化空间的凸显,而这些便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现实基础。传统的乡土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正如费孝通所说的是“生于斯,死于斯”,2在这个社会中有自己的约定俗成,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是一个道德共同体,由于土地的束缚,人员的流动性差,对于彼此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有明确的认识。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员的流动性增强,这就导致了人的思想观念的多元性和多样化,而人的思维的改变并不能跟上急剧变化的社会,因此乡土中国的烙印也被带进了城市中国,导致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这一方面使得乡土中国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遭到了解体,农民公仔城市找不到归宿感,责任感,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于急剧变化的城市化的适应,农民工进城也对城市的治理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那么面对道德的沦丧、责任的飘零以及对于生活的无意义感,如何使得当下的人能够诗意的栖居,这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功能与深刻内涵。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一个实效性问题,其实效性的提升,不是仅仅依靠单纯的技术性、手段性、策略性判断后,硬性灌输给受教育者,就能自动入脑入心乃至外化为行动的。唯有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能解决思想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足以强信心、暖人心、筑同心。”3因此,面对当前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乡土中国年与城乡中国并存的现实,我们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反哺社会实际问题,理清社会变革中各阶层的社会关系,最终达成共识,促成社会问题的解决。

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现实空间向网络空间延伸,而网络空间中的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则是对现实空间的社会关系的反映。但是面对网络的相对自由与开放性,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不同的信息“菜单”,这就导致各种信息真假难辨,同时也面临着国外意识形态的渗透的危险。那些利益或观念趋同的个体组成一定的团体,借助于互联网的迅速性、及时性和全面性,将影响扩展到现实社会空间,造成各种社会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占领互联网这个有利阵地,在理性、科学阐述理论内涵的同时,关注人们的现实需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作用时既不因为理论的高深枯燥而失去意义,又不因为话语、内涵的低俗而拉低需求层次。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先前被遮蔽的碎片化空间——不同空间之间、同一空间的不同单元之间所形成的空隙、边角与空挡——愈加凸显,各种思想观念渗入其中,并且借助互联网对主流思想观念造成了冲击。4而这些碎片化空间正是通过微博、微信、QQ、影视等不同方式表现出来,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几乎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手机,利用各种社交平台发表动态,通过点赞和评论建立起与现实空间中不同人的相互之间的关系,这种相互之间的关系迅速建立,而又因为信息流的迅速流动解除这种关系而建立其他的关系,这种短暂的、快餐式的交流潜藏着更多的社会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这些碎片化的空间,利用其特性引导各种思想观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框架下节制而有序的展开。因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研究是必要的而且是当下亟待解决的。

综上而言,乡土中国与城市中国并存、现实空间向网络空间的延伸以及碎片化空间的日益凸显正在构成一个完整、立体的空间拼图,而在各个空间相互交织重叠、相互纠缠的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它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引导功能去解决这些问题,从关注人的本质需求出发,关注人自身的发展需要,在浮躁、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达到使人诗意的栖居的效果。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逻辑使然。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学界有“三要素说”、“四要素说”和“五要素说”,在这里所谈到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主要涉及的是“四要素说”,即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介体)、社会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环体)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他们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社会环境等都是处在一定社会空间中的。因此,思想政治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离不开社会空间而依托于一定的社会空间产生和发挥作用,所以是在社会中;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形成、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这是用社会;而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社会条件和关系的同时也就是进入社会,通过社会实际问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所以是入社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在社会,用社会,入社会都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是处于社会空间中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要有空间意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转向,打破以往的只注重时间维度而忽视了空间的固有观念。而这些转变都是伴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而发生的改变,因此,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社会学的分析视角。因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转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逻辑使然。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有利于盘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活力。我们热衷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转向的研究与探索,但是否只是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的理论贴上空间的标签,通过前文的论述,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和分析框架,有利于盘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活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走出理论的“死胡同”提供一种可行的路径。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而急速的转变,这就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形态的变化,在面对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以及乡土中国与城市中国并存的局面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等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紧跟时代变化的步伐,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则有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以及为我们提供一种空间观念和思维,在解决社会问题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同时盘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活力,使理论之树常青。

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空间转向,且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转向有其合理之处,同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研究有利于学科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使使思想政治教育敏于社会问题,从社会问题出发,服务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反过来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注释:

1.卢岚.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理论阐释与实现路径,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第30页.

2.费孝通.乡土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第1版,第2页.

3.卢岚.空间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596期,第29页.

4.卢岚.论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空间转向,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第53页.

猜你喜欢
思想观念乡土理论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坚持理论创新
江澜新潮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卫生工作的生命线
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干部应强化的三个观念
智能手机普及化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