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310018)
生态大学是以生态中心主义作为大学的基本价值取向,以教育生态论为基础,将大学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维护系统中诸要素的良性互动,增进大学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大学与外部之间的协调,是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大学。1
生态大学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以高校师生为教育对象,通过多种多样的载体,利用生态大学的自身优势,潜移默化地对教育客体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具有隐蔽性、间接性、持久性三大特点。
运用渗透式、陶冶式、实践体验式三种隐性思想教育方法在高校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是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面更广,帮助更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根本目的是通过实践探索生态大学建设过程中运用隐性教育法的规律,积累现实经验,从而发展新型隐性教育理论。教育传播的过程其实就是大众化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理论在发展的过程,发挥教育主客体的主观能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各个部分的有机循环。
隐性教育的实施必须注重各个环节之间的配合,必须从全校师生汲取智慧和营养,也只有为最广大师生所掌握,它才能充分发挥其指导教育主客体实践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利用隐性教育法能让不仅仅大学生成为教育对象,还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家长、高校教师、社会群众,将其纳入教育范围,接受先进理论的熏陶,营造出一种信仰有机统一体的风气,有利于扩大生态大学建设的受众群体。
隐性教育在生态大学建设中所收获的成果丰富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隐性教育法也很好地弥补了显性教育的不足,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关键载体,将生态大学的理念内含于受高校教师、学生日常接触的课程、制度、环境等具有育人功能的载体之中,潜移默化地对教育对象世界观、人生观、法治观以及道德观进行引导,使教育客体将生态大学理论内化于心,最终在生态大学发展趋势中外化于行。不仅有利于提高生态大学建设的实际效果,而且还有利于隐性教育在高校这个载体上的功能发挥。2
将隐性教育融入生态大学建设,包括从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等要素入手,促使各要素相互配合,为更好地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条件。然而目前各高校在推进隐性教育与生态大学建设高度融合过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不同原因的不足。主要有高校对隐性教育法缺乏重视、隐性教育与生态大学匹配度低、教育主体构成结构不合理三大阻力。
高校对生态大学建设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缺乏足够的重视,目前有不少大学盲目追求办学规模,学生数量,导致各环节之间联系减少,师生交流难度增加,降低了隐性教育载体运转的效率。许多高校还没有很好地把隐性教育方法融合到全体大学生的生态素日常教育的教育手段之中,这就使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大学建设过程中的深度及广度无法拓展开来,从而导致生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进度缓慢。
国外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生态大学发展的相关理论发展至今已是硕果累累,具有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趋势的影响下,生态大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涵不断丰富,隐性教育手段不断多样。但是,国内高校一贯奉行显性教育法,通过课程教育、阶段考核等手段完成教学任务。同时,生态大学的概念在国内普及时间不长,没有一定的知晓度和认同度,这不仅不利于生态大学的建设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缺乏默契致使隐性教育内容单单浮于表面,也拖慢了生态大学建设的进程,不利于隐性教育与生态大学建设的有机结合。
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是影响隐性教育在生态大学发展过程中应用成效的重要因素。一支强有力的教学团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多样的教育手法将深奥枯燥的理论学说化繁就简,变得通俗易懂。现在部分高校的教学团队虽具规模但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少之又少,多是“就近原则”从相邻学科并入,导致通而不专。同时,教师队伍面临着人员青黄不接、年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有的专家学者已是在教学领域征战多年,即将退休,而年轻教师才刚刚起步,不熟悉各项业务,教学团队后继无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隐性教育融入生态大学建设可从发挥教育主体引导作用、丰富隐性教育教学模式和创新运用新型大众媒体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提高教育主体的教育学专业文化素养。高校教师可采取辩论、研讨、讲座等方式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为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奠定坚实的知识底蕴,最终将隐性教育法与生态大学理论相结合,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
第二,挖掘教育主体所具有的人格魅力。高校可适当地弱化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钻研品质的优势,在课堂中对学生循序渐进地传授相关知识,让学生把听讲与教师的讲课风格结合起来,形成“爱屋及乌”的效果,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第三,打造相互配合、水乳交融的师生关系,构建教师与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上的沟通桥梁。它对于实施隐性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和接受生态大学理论,达到理想的“教学共鸣”状态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调动高校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可设立校园生态展示区,刊登生态大学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最新成果,鼓励学生学习理论,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在课程实践方面,可以聘请外校导师,定期开办生态大学理论讲座,举办理论宣讲比赛,邀请高校专家学者担任评委,并设置奖项,发动家长转发朋友圈,参与活动宣传,扩大活动影响力。
自媒体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物,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当善于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利用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将生态大学理论传播到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拓宽互联网时代高校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推动高校领域的隐性教育融入生态大学建设。
第一,甄别多种信息,传播主流思想。加强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官微应以媒体平台为抓手,向大学生传递生态大学理论知识,讲好中国故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动抢占新媒体阵地。
第二,拓宽渗透途径,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可将新媒体运用到高校师生日常生活和管理工作中。例如可在全校范围内举办隐性教育融入生态大学大讲堂,在师生群体中采用互联网无纸化投票,推选出“宣讲之星”,让师生亲身参与其中,加强参与感和认同感。
注释:
1.李吉远.构建和谐生态大学与校园体育文化互动研究——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7(06):15-16+119.
2.江秋菊,吴伟涛,黄林成.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实效[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5(03):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