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和顺第一初级中学 528241)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唱歌教学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其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演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1
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仍然采用听唱、识谱、教唱、歌唱处理“四步走”的传统方法进行音乐唱歌课的教学,碰到较难的节奏就用乐理知识来解释,反复告诉学生根据乐理此处节奏应该如何如何唱,但学生往往一头雾水、不知所以。导致一讲乐理知识学生就犯困,一做节奏练习学生就发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教师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探索,其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歌唱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一定作用。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歌词朗读,激发学生学习唱歌的兴趣,矫正歌唱过程中的咬字吐字和发声状态,突破节奏难点,加强对歌曲内容的理解,从而融入感情,提高演唱的准确性,把歌唱课上得轻松而有效率。
如,《山谷静悄悄》是首节奏较为复杂的歌曲,有半拍休止、附点四分音符、大切分节奏和顿音记号。力度有P、mp、PP,还有渐弱记号。按教学计划,学生在一节课中要学会准确演唱整首歌曲,传统的“四步走”教学法很难实现教学目的。适时采用朗读歌词法辅助教学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导入后用和弦做发声练习;接着完整地聆听歌曲,因学生初学,容易忽略半拍休止、顿音记号;此时,灵活采用朗读歌词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有感情地示范朗读:“山谷里,静悄悄,什么在飘飘?……敲得山谷叮咚叫,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叮咚!”教师用优美的声音朗读歌词,时而轻,时而重;时而似在询问,时而似在回答;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也不由自主地跟着老师有感情地读起来,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半拍休止等难点节奏。用朗读代替枯燥的乐理知识讲解,学生轻松又主动地学到了知识。短短40分钟,学生不仅学会了整首歌,而且能够有感情地、准确地演唱。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保证了教学效果,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
朗读对提高歌唱教学效果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咬字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诵和歌唱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学习朗诵和歌唱必须练习的一项共同基本功。通过朗读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在歌唱时把握咬字吐字方法。
朗读时,要求学生根据普通话的读音标准,不断校正自己的方言音和习惯音。主要包括:准确区分平舌音和翘舌音、鼻音和边音、送气音和不送气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等,尤其注意矫正南方学生经常难以区分的平舌音和翘舌音,做到朗读歌词时咬字准确、吐字清晰,为歌唱打好语音基础,提高学生歌唱的自信心。
歌唱是从说话发展来的,大多数歌曲的曲调和旋律以歌词语言声调为基础。依字行腔是初学者易懂易记易接受的教学方法,表情、口形、吐字、念白、朗诵的训练,都能为学生学习演唱打好基础,有利于提高演唱水平。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形成朗读的生理感觉记忆,把记忆再现于歌唱,可以使演唱趋于自然。朗诵时指导学生用气息支持发声,并尽量保持比较高的声音位置,而不是平时随意说话的状态,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用“气”说话的习惯。教师可以切身示范,启发引导学生像说话那样朗诵和歌唱,但必须做到以情带声,以气发声,要用“气”去“讲”,而不是用嗓子去“喊”。
反复朗诵歌词难免枯燥乏味,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所以进行歌词朗诵教学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学形式尽可能多样化,教学内容尽可能趣味化、形象化、律动化,以期达到在在朗读的过程中掌握发声用气的技巧,为用“气”歌唱打好基础。
节奏是歌曲的重要表现元素,节奏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歌曲的表现。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准确掌握歌曲的节奏,有效突破带有复杂节奏的难点乐句。歌词朗读训练可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首先,聆听范唱体会节奏,找出节奏复杂、较难把握的乐句。其次,教师进行对比朗读,引导学生辨析正误,自主掌握正确节奏;或指导学生按固定节奏型,由慢到快朗读,进而掌握正确节奏。最后,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节奏演唱,从而掌握演唱节奏。
例如《美丽的村庄》,其中有一段歌词全是“啦”,共有37个“啦”字。采用传统“四步走”教学法,对此部分教学就特别头疼,那么多的“啦”字,没有什么规律,只有复杂的节奏和一个简单的“啦”字,就只能和学生讲乐理知识,“一拍里的两个八分节奏,就是一拍平均地唱两个音;一拍里的4个十六分音符,就是一拍要平均地唱4个音……”而每当此时,学生就开始走神,能配合教学的学生为数不多,效果也不好,以至教师也很有挫败感。如果改变教学方法,尝试让学生用朗读歌词的方式来解决这复杂的节奏,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手势朗读歌词,效果则完全改观。学生对于朗读不陌生,对“读着唱歌”这样的教学方法很稀奇,也很感兴趣,都很积极地投入到了朗读歌词中。学生按节奏读熟了歌词,再加入到歌曲的演唱中,复杂的节奏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也唱得特别地喜悦和活泼,用欢快地声音生动地描绘了美丽、繁荣、幸福的村庄。
《四季花雨》节奏也比较复杂,在仔细地聆听范唱之后,学生都会被这首轻松、活泼,充满诗情画意的校园歌曲吸引住,但歌曲前部分有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和四个十六的节奏,并且密集地反复交错出现,很难把握,难以唱好。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先按平时习惯的读课文的速度来朗读,然后把节奏融入到鼓点中,学生跟着鼓点由慢速逐渐到快速朗读此段歌词,熟悉后再加入歌曲的旋律,学生很快就投入到自己优美的歌声中,能够轻松准确地进行歌唱。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2。故未有歌,先有语言,语言的作用主要是表达思想而不是宣泄情感。要通过语言表达情感,就必须借助于歌和声;而歌和声要充分表达情感,又必须靠语言的帮助。歌唱就是使情感表达更完全、附加了歌和声的语言。
情感是歌曲的灵魂,歌词是歌曲表达情感的载体。通过富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学生能加深对歌曲内涵的理解,提高“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3,达到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的目的,使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朗读歌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对歌曲内容、情感进行再创造、再演绎,模仿教师进行表演式朗读,并将这种歌词的朗读表演技巧延伸到歌曲的演唱中,把丰富的情感体验迁移到歌曲演唱中,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表现能力。在学唱《让世界充满爱》时,教师从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开始导入,组织小组讨论地震中的感人事件,引起学生的共鸣,明白正是人间有爱,才让受伤的心有了温暖,我们的世界也因为人间有爱而充满希望。导入后朗读歌词,学生就会把情感融入,读得抑扬顿挫、深情投入,再引导学生把这份深情自然地带入歌曲旋律中,就可以唱得声情并茂、感人至深,达到以情感人的教学目的。
总之,朗读歌词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歌唱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打开歌唱艺术的殿堂之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持之以恒,不断探索,努力创新,勇于实践,并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不断提高歌唱教学效果,培养更多对音乐美具有感受、欣赏、表现、分享、创造能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P29.
2.《尚书·尧典》.
3.《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