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 266000)
中国诗歌发展历史悠久,绵延千年,但现代诗歌发展历史相对较短,且存有阶段性特征。现代诗歌开始于新文化运动时期,1917年2月《新青年》杂志刊出胡适《白话诗八首》标志现代诗歌诞生,而在不久后的1920年3月,胡适的《尝试集》出版,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次出现个人新诗集,此后便有更多诗人开始白话诗创作。这表明胡适是“中国现代诗歌之父”。从第一首诗到诗集出版,胡适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这期间他似乎沉迷于诗歌创作,这也是现代诗歌所体现出来的魅力。这里有必要探求一个问题,胡适之所以能提出现代诗歌创作这一观点,并加以实践,是基于什么而产生这种思想呢?他或许是从《诗经》中寻找灵感,《诗经》是诗歌的鼻祖,当时创作相对自由。虽有一些拘束,但相对于唐诗宋词而言还宽松许多,当时人们思想较为开放,且多为民间所作,爱恨情仇,生活琐事均可大胆表达。《诗经》诗句优雅译成现代白话文又可成为所谓的现代诗歌;《诗经》文化价值无穷,信息探索或许可以找寻与胡适所开创的现代诗歌的相通之处。当代社会开放,思想解放,相对自由,且主流社会思想素材很丰富,为现代诗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契机。
“现代诗歌的音韵节奏是一种随情赋形的音韵节奏,它的音韵节奏的“理想”不再是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是追求对情感的,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追求对于每一个个别情感的尽情的表现。”
现代诗歌虽说受到拘束很少,但也并非毫无章法,有时为了在视觉上显得和谐,句子长短也稍受限制,这使得现代诗歌的艺术味儿更浓;在诗歌的节数上,可同用统一行数,也可交错交幻形成良好视觉效果。
在诗行中,可用一个字一行表示醒目,也可适当中间断开表达出节奏感,或是前后用相似句子呼应,增添感情,或是对称,重叠,还可用相似句子表达同一意思,十语句一贯而下加快节奏带动读者情绪又不失优雅,最后亦可使用长句,绵延不绝之感,舒适回味无穷。
示例:
1.而泪的水晶球里,铁轨的双臂,绝望的伸着,向虚无;
而站外是僵卧的旷野,是瞑目的黑夜,
无尽的风沙扑过来,自一个深邃的洞里……
——余光中《月台》节选
2.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悄悄地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节选
3.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顾城《远和近》节选
4.凶手
爱
把鲜艳的死亡带来
——顾城《我把刀给你们》节选
5.让所有的鸟儿都恢复自由
回到透明的天空
……
让所有的鱼都恢复自由
回到纯净的河川
……
让所有的光都恢复自由
回到热烈的眼睛
……
——余光中《许愿》节选
6.因为 我爱过
芳香的时间
矮人 矮子 一队队转弯的队伍
侏儒的心
——顾城《我把刀给你们》节选
7.一个叫马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海子《九月》节选
总之,单句诗行分配好后,在整体布局最后调整个别字词,可适当押韵,使诗歌清新,朗朗上口。
诗歌创作重在表达意象,而这深层次意向并非可从文字艺术中获取,而应从生活中,从自然中找寻,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本,只有将心灵放在最原本的地方,才会给予其最真实的情感。将心灵回归自然并非渴求解脱,而是对心灵的滋养式放逐。学会写诗之前,先学会如何感受自然,走到自然中去,将混乱的心绪理清,这样诗歌便有章法可循。即便乱,愁,也是静静的乱,有理性的愁;这样的情绪反映于诗歌中,更能使读者动情。古人写诗多从游山玩水中取灵感,与自然结缘,从而收获想象,所以自然永远都是我们诗歌创作不竭的活力源泉。
我很欣赏第三代诗歌运动“海上诗派”代表性诗人——孟浪;他转战南北,通过海内海外创作经历成为“漂流式”写作典范,这种“漂流式”写作便是通过游历自然来获得方法与灵感,而这一写作方式也与下一点我要说的,从生活细节获得写作方法相承接。
诗歌杰作更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细节中来。这里我习惯性将生活与自然分开,许多人认为这两点可以放在一起来讲,有所谓的自然生活,但我更愿意将生活与自然区别对待生活是与人打交道,自然是与万物打交道,生活是许多人的世界,自然是一个人的世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
社会生活是“源”,文学是“流”,文学与生活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没有这个“源”,就没有这个“流”,而且指出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源泉”。他显然是将自然与生活合为一体。但一切社会生活事件,现象,进入诗人头脑之前仅仅是外在客观的东西,只有当它们被烙印在诗人的头脑中并转化为心灵深处的记忆时,他们才对诗歌创作起作用,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材料。诗人的确有善于发现的双眼,他们总能细微观察发现别人发现不到的问题,而且他们大都多愁善感,善于调动自己的感情,并将感情发挥极致,最后他们还善于玩弄文字,将各种文字不断拼接组合,形成一句句美丽的话语。这样的观察,感情,文字功夫构成一位位诗人,而这一切也多源于生活对他们的塑造。
诗歌创作者要耐得住寂寞,懂得摒弃浮华的东西,其实诗人总处于很尴尬的局面。他们思想不同于常人生活,但又要将思想融于生活来汲取灵感,这就要求诗人思想须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间徘徊,可进可出,实则不易。
艾青在《诗论》中说:诗的旋律就是生活的旋律,是的音节就是生活的拍节。愈丰富的体味了人生的,愈能产生真实的诗篇。
真实的诗篇尤为重要,诗篇,所以看起来虚无缥缈,时则会给予人们沉甸甸的思考以及深刻的人生意义,它离人们生活最近,甚至从根本上是根植于人们生活的,懂了诗,才会懂生活。
如果一个诗作者,仅仅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印象,浮光掠影式的感受,蜻蜓点水式的理解,那么是永远做不了诗人的,也无法写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诗篇。
优秀的诗人君会非常注重对生活体验与生活素材的搜集,他们扎根于人民生活,通过随时记录将转瞬即逝的灵感捕捉。这些感受只有自己亲身去体验,去实践,才会转化为自己内涵。
许多人看来诗歌创作者十分悠闲,随便几笔便成诗,让人羡慕,有以逸待劳之感,实则不然;诗歌创作者经历创作历程并不比搞科研和文学研究工作者轻松,他们每日保持思维灵敏,脑中有物,情感倾注,且不断修改,反复磨练方有所得。深入生活,更要自己不断实践,反复思考,与同道之人交流,保持坚韧进取心态才会渐入佳境。
诗歌创作方式也应有一个度。
柯勒律治声称借助鸦片,一个崭新的经验世界,将开放来供人写作之用;巴尔扎克要穿上一件僧侣的长袍才能写作;印象派画家梵高在疯人院才能画出上等之作,一旦他脱离疯人院神志完全清醒后却再也作不出好画来,一直沮丧到开枪自杀。生活是创作源泉,但这都是走向极端的例子。我们可爱好诗歌创作,甚至可潜心研究,但不可走向病态。保持健康灵魂才是我们创作之本。其一,需创作者自身控制;其二,需减轻社会偏见,创建人性化外在舆论。
现在诗歌是鲜活的,是自然的;其实要谈具体方法与个人经验,无疑还是两点:亲近自然与感受生活。笔者个人比较反对完全依靠理论知识学习而完全忽视自由的力量,很多人无法做到这两点,主要因心灵不够宁静,宁静方能致远,心灵是你思绪决定性因素,更是你笔尖写出字迹的生动体现,亲近的人会观察万物,从而拥有灵感,或许还需时间磨练,再去寻找诗歌的创作方法,诸如笔者上述所谈的那样,这时候才是你创作的时候。
许多人说现代诗歌创作能力是天生的,我并不完全否认这一点,想要往好方向创作更多考后天努力学习,笔者开始并不会写作现代诗歌,可以说毫无头绪,但始终对他保持兴趣,反复练习但仍仅是一名起步者,经验并不丰富,笔法也不够老练,只把这一点感受拿来分享,姑且当做个人经验。
如何更好弘扬现代诗歌,正确引导公众如何看待现代诗歌,对诗歌写作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胡格·弗里德里希在《现代诗歌的结构》一书中写道:”自有了人,就有了文学,自有了文学,就有了关于文学的言说。自有了这些言说,人类文明的家园便多了一扇窗户。透过它,我们瞥见了大千世界。”
现在诗歌是一种文学,通过他我们认识更多东西,他带我们饱览大千世界所有对现代诗歌惊叹的感悟,只有当人们去创作时方可知晓。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较晚,当然前途发展未知,这仍需当代有志之士去传承。欧洲现代诗歌发展历史相对较久,且较为成熟,但与我国仍有较大文化等多方面区别,可谨慎借鉴,不可迷失自身方向。正处于改革开放新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更多需要文化软实力滋养。现代诗歌创作大可打破时代禁锢,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面向群众大众化。面向社会时代化;依托群众向前发展,大胆改革创新化,以舆论为依托,以主流文化为导向,更好更快发展。诗歌有古代与现代之分,两种诗歌有时相互对立,各有优劣,而在诗歌创作大环境中,不可让两派相互斗争,让新旧诗歌和解,续写中国诗歌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