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着教,“比”着学
——浅谈阅读教学中对比教学的运用

2021-01-27 07:57
关键词:蝈蝈土地教材

陈 蕙

(浙江省桐乡市濮院小学教育集团毛衫城小学)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鲁迅先生认为:“教师愈会比较,就愈有益处。”的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比较就没有收获。比如贸易方面,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倡导的“两优取重,两劣取轻”的精神;摄影方面为了更完美地表现主题,提倡的虚与实、冷与暖、动与静的对比摄影方式;看病就医时,我们也会拿两家医院作比较,从而选择好的医院就医……同样的道理,我们把比较的原理运用到教学中,也会收获颇多。

我们知道,比较的近义词是对比。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能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对比,也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教材中很多美文、名家著作中都少不了对比的存在。在解读和探究文本时,我们也会让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比来说说文章好在哪里,更加突出了什么。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该怎样巧用对比,让课堂更加有效精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推陈出新,在新旧对比中找准关键

俗话说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提取他人的优点加以整合为我所用,从而设计出有效又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更好地服务教学。如果只是单一地运用一种教学设计,势必会顾此失彼,达不到满意的效果,正如取长才能补短。统编教材的出现,正适应了时代,集优点于一体。

1.专家引领,准确定位

2019年9月开始,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全部使用了统编教材,而五、六年级是第一次使用。作为六年级的语文老师,我有点儿慌,心中把握不大,即使是在几次培训之后,还是忐忑不安。但在培训中,我发现很多教学方面的专家老师都会把新旧教材放在一块儿进行比较。同样的题材,同样的文本,教学要求是否一样,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否相同等,都需要通过比较才能更加清晰,明确教学重难点。专家们一边解读文本,一边用对比的形式把新旧教材的共同点、不同点罗列,让参与培训的老师受益匪浅。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尤其注重阅读方面的理解,如旧教材的课堂作业本上的略读课文是没有阅读作业的,而新教材中的课堂作业本上却是课课有阅读作业。除此之外,新教材在中高年级设有专门的习作单元,而旧教材则是没有的。如统编教材在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专门安排了一个习作单元,所选的精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和《盼》,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和《小站》,都是紧紧地围绕本单元的主题“围绕中心意思写”。

2.新旧对比,找准方向

把同是六年级上册的新旧语文教材放在一起,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新教材每一课的课后都有阅读短文,不但增加了课外阅读量,并且把课堂内学到的知识与课外的阅读文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有所练、练有所成的效果。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9课略读课文《青山不老》,这课的课堂作业本上是有作业的,既有两题对课文的理解,还配有一篇课外阅读《对一只蝴蝶的关怀》(节选),旧教材则没有相应的阅读。

又如,以往六年级是不开展阅读比赛的,而2019年11月底则进行了全市阅读比赛。从比赛中,学生更加发现了阅读的重要性,而如果只是单单关注课内,配以少量的阅读,那是远远落后于他人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更要运用对比,从比较中获取更多的方法,更好地明确教学方向。

二、详略得当,在教学对比中彰显主体

教材上的课文有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之分,写作中,我们指导学生要有详有略,突出详写部分,突显主题,那么教学中也可以有主次之分。

1.习得对比,学以致用

实际教学中,我们会运用先教后学的方法,先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理解文中相同结构段落中的其中一个段落,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再让学生运用这个方法解决其他问题。对于老师来说,教学的过程是详细的,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则相对简略。相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学生的学才是重要的,相比之下,学生自主学习是主要的。如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长相思》一词时,老师可以先教学词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借助注释理解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根据画面了解词人所抒发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三种方法来学习词的下阕,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板块对比,深化感受

在执教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20课《三黑和土地》 时,我把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成了两大板块,突出第二板块的重要。第一板块是课堂的开始阶段,呈现1945年以前的旧中国,农民们凄惨生活的照片,再配上凄美的音乐《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中间那段苦难岁月的歌词,大约1分30秒,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的农民没有土地,他们只得向地主租地;他们终年劳碌,却要把收成的大部分交给地主,自己只能勉强度日,遇到灾害,他们的生活连牛马都不如。一幅幅画面,配着音乐,把学生带入了旧社会,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苦。看好之后,我紧接着让学生说说此时的感受。孩子们纷纷举手说:“他们的条件真差,吃的是野菜和谷糠。”“那时的孩子个个瘦骨嶙峋,穿得破破烂烂。”“他们住的是茅草屋,床上的帐子全是窟窿,真是太可怜了……”孩子们的感受很深,都能体会到那是一个万恶的旧社会。接下来是第二板块,我用上过渡语,把话题引到土地革命,像三黑那样的农民们得到土地之后,是如何看待土地的,从而引出第20课《三黑和土地》。诗歌主要讲了三黑得到土地后的开心满足,将整个生命都投入到土地中去,翻土耙地、播种、精心侍弄以及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是得到土地后的喜爱、热爱之情,与先前的旧社会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了使效果更明显,我在学好诗歌后,结合如今的形势,加入了2019年9月23日的第二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视频播放:会场上展示了琳琅满目的农作物,有胖娃娃似的大冬瓜、金黄金黄的蜜瓜、成串成串的大香蕉,大家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两个板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加凸显了现代农民的幸福感,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新中国的好。

三、天壤之别,在读写对比中提升实效

灵活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白两者的不同所在,感悟作者内心的澎湃,从而准确地理解内容。

1.巧用表格对比,让区别显而易见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长辈们说谁家的孩子有多乖,为什么你却这么调皮呢?其实,父母在教育我们时,也在运用着对比。跟同龄的孩子进行对比,在比较中找到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少年闰土》一文中的“我”和闰土的生活经历是不同的,所接触的环境、教育也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对比阅读来加深体会,并配合相关的表格来展现,使得阅读效果更好。如:

生活经历对比闰土 鲁迅知道雪天在沙地上如何捕鸟雀而“我”不知道知道夏天去海边捡贝壳 而“我”不知道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有看瓜刺猹的经历 而“我”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知道在潮汛来时去看长着两个脚的跳鱼儿而“我”听也没有听说过还有这样的鱼儿…… ……这许许多多的新鲜事,“我”从来都不知道。

通过对比表格,孩子们在阅读中能有目的地去读,找到他们小时候的不同生活经历,从而体会到:小时候的“我”知识很贫乏,而闰土见多识广,表达了“我”对闰土的敬佩以及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2.运用读写对比,让理解感同身受

朗读时,语气的变化诉说着不同的情感。六年级上册第22课《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是贝多芬第二次为兄妹俩弹琴,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联想到了三幅画面:第一幅画面是月亮初升,洒向海面,音乐轻柔舒缓;第二幅画面是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画面是海面刮大风,卷起巨浪,浪花涌过来,音乐激越,节奏越来越快。因此在朗读这一段落时,声音和节奏是有所变化的,也是形成对比的,尤其是第一幅画面和第三幅画面,朗读时的语气是舒缓对激越、轻柔对高昂,从朗读的变化中体现钢琴演奏的意境。课后,我还让学生观看了《月光曲》的演奏视频,孩子们既佩服演奏者的弹奏技艺又被音乐折服。又如《有的人》,全诗通过将鲁迅先生与“有的人”作对比,批判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讴歌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抒发对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而活的人的由衷赞美之情,感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两种人的对比,孩子们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地读出了不同的语气,流露出了崇敬与愤懑的真情。

朗读有对比,其实写话也有对比。课堂上,老师会穿插一些小练笔,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有时,为了更好地凸显某一方面,可以运用对比的形式来写一写。如《三黑和土地》的第11、12小节,第11小节是通过蝈蝈的叫声来表现小时候三黑的生活很不幸,第12小节是通过蝈蝈的叫声来表达如今的三黑生活很幸福,拥有自己的土地,有生活的盼头。这两段其实也在无形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那不幸的童年对比幸福的现在。学习这种借物喻人的方法,我们可以写写此时的蝈蝈会说些什么。第11小节中的蝈蝈可能会说:“别来捉我,别来捉我,你会被你的妈妈揍,会被骂,快点离开这里吧……”而第12小节中的蝈蝈可能会说:“快来捉我吧,快来捉我吧,快来和我一起玩,这儿的主人是不会骂你的……”两者对比着写一写,学生既在写话中理解了文本,又在无形中体会到拥有土地的农民是多么幸福与满足。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勤于比较,巧用对比,就能让我们的教学越来越好,让学生学得更扎实。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猜你喜欢
蝈蝈土地教材
你听,蝈蝈在唱歌
教材精读
我爱这土地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会唱歌的蝈蝈
蝈蝈和蛐蛐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