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610000)
彝族人们多能歌善舞,在长久的生活中积累下了丰富的民族舞蹈文化。地理位置身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区。在彝族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区域性舞蹈文化,且具有浓厚的生活氛围,生动有趣的民族特点和纯厚朴实的性格,在其舞蹈表演中便可看出此民族的审美取向。
此民族的舞蹈发展到如今还能够看出其中带着原始舞蹈的影子,例子“苏尼且”这种的舞蹈专用语就是生活劳动的呈现。“原始的舞蹈可以将人的内心情感最充分且有力的展现出来。”彝族舞蹈中如剁地踏步等动作就是生活最朴实的体现,蕴含着浓郁的原生气象1。
舞蹈是人通过身体来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凉山地区传统的巫舞便是利用鼓棒来敲击羊皮鼓面,击鼓发出的沙沙声和苏尼人出神入画的哼唱声,便可以营造一幅和谐自然的场景。可以反映出先民的狂欢与冲动,这好和世界舞蹈大师皮娜.庖什的反传统审美理念极度相似,她主张用生活压倒美。事实上这两种美都不能算是身体上的美,却可以轻易将美用最真诚的方式表现在观众面前。可以用最为真实的身体来表达心中对世界的各种感情。当粗粝的美和充满神秘的彝族舞正好契合,先民利用身体的抖动来传达驱鬼除病的思想,这些舞蹈动作并不美,但是却传达了对生命、神灵的尊重和敬畏。
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中的生理特点的涨落变化称之为人内在生命情态的起伏。而在舞蹈中情绪的张驰、身体的起伏、富有变化的节奏,均会被情绪带着走。因为这一地区地理位置在山坡高寒区,因此,当地人民在穿越崇山峻岭时不断需要灵活的身体又要穿着御寒解冻的衣物如——察尔瓦。例如:在“扯格”这类形式的舞蹈,是领舞人员引领表演这行走在一条曲折道路间,使用哼唱的方式,来表现快慢的节奏。最终表现出身体或是队列的起伏伏状的状态,把人民的日常生活利用身体与队列的形态进行表达2。身体可以将内心情绪表达出来,所以先民舞蹈成了用以表达情感的方式,观看表演观者可以体会到其中的生命,品味动作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彝族人们有着丰富的感情与活跃的想象力。在观看大自然的过程中,他们试图用他们认识的自然事物的形态和色彩,将其上人为附加以特定的隐喻和故事,从而这个民族极具文化魅力。作为是一个尚色民族,先民对宇宙颜色的认知有很多种说法:“青红气说”、“彝族四方色”便是说:日出为天,西一黑,指日落,为地;北一白,指水头、阴、月、地等等3。而任何含义需要载体,例如:用血来象征了赤色,是人类最早记起的色彩,将这种颜色应用在宗教和巫术上,可起到威慑敌人、吓跑野兽,告慰神灵。彝族人认为仅仅有黑色是不能起到祭祀的作用的,只有把黑色和赤色融合后才可以拥有一定的隐喻。本族自古就有着黑白分明的等级制度。黑色表示身份尊贵,族群中有高地位的毕摩一般身着黑色,以于体现其职权威望和高超法术。在各种色彩象征中,血色也有诱惑的作用。黑色加上赤色,具有震慑的作用。彝族是不存有对某种色彩的喜爱或是厌恶的,他们给各种色彩给与了很多含义,体现在人们的服饰、器具以及绘画和祭祀里。正因其不稳定和兼容性,致使色彩象征的含义有力科学性以及更广阔的联想空间。
舞蹈的样式和当地的舞蹈有十分紧要的关联。饰物的作用,早在先民中便已然认识了,在长期身处高寒地带中生产劳作与生活,需要爬山涉水,因此身着的服饰不易过多,只有头上可随意佩戴写装饰物件,同时也会表现在舞蹈中,如传统的歌舞“朵洛河”,便需要女子在头饰上费尽力气,只是为在劳动的空闲时间在节目中有一个“闪亮登场”。
舞蹈的节奏型也是艺术的一种表现方式,饰品发出的高低声响,会对舞蹈节奏有辅助用处。利用饰物的撞击所发出的声响来伴奏舞蹈动作,两者融合后,同样可以表达出独特的美。在苏尼仪式过程中,手持羊皮鼓晃动而产生的沙沙声,以及全身颤抖企图将肉身与神性联合并用舞蹈动作表达出啦,这种场面可以展现苏尼人驱邪去病精彩情境4。
在传统彝族舞蹈在现代化舞蹈的进出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通过这些现象使得人们愈发重视其自己民族的传统舞蹈文化的存续问题。在《辞海》中描述了民族舞蹈:“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渐渐形成有鲜明民族特点的舞蹈5。”可看出,民族舞蹈体现的并不是单一“个体”,而是一个“群体”。因而在一处地区生长的人是彝族舞蹈最佳写照,其集体性舞蹈是一个族群最真的写照。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是一种群体自觉性的最佳体现。本族人通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养成了共情倾向,会在恰当的地点和正确的时间,就会情不自禁迸发出对传统舞蹈的激情,人们也会因为熟悉动作引起而加入到舞蹈中,人们自得其乐,形成一人呼万人应的壮观场面。我们大可以认为,像这样一种行为是源自民族集体性释放着?民族的精神与自豪感,当以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身份同时出现时,成为了彝族传统舞蹈传承发展的成就者。
在一个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下,我们都在经历着在时刻“被看”的社会中生存,作为全球市场的主流理念,人民大众成为了传播的主要工具。为迎合市场需要而打造着各种或“传承”或“发扬”民族舞蹈的口号实则是不断侵入与影响着各个民族地区6。在商品逻辑话语体系中原先传统舞蹈与外来文化互相影响后愈发与根源文化的偏离愈大,挤压在边缘地区从而让文化主题身份变得模糊,使其失去了真实性。
在此族社会结构中,民族主体作扮演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形象示人,历经漫长岁月的雕琢。在文化处于融合和交流共存的时代中,在本民族之外别的其他文化融入了此族歌舞变迁史中,使得外来和本土文化互相糅合的共同体。自民族主体到文化产品再到商人和学者,由单一到复杂的系统组成,都使得民族歌舞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来表达,有被艺术家加以改良,包装成为各种艺术品;在政府的“支持”中成这一民族的标志性事物,提高了当地的经济;也有的是为凸显其适宜旅游的特点,把很多只有在特定的场合中才可以表演的舞蹈搬上了演出场地,成为让游客娱乐产品,更加可以庆幸的是大多数舞蹈融入到了人民的日常生活里,供人们自得其乐。无论舞蹈是何种形式呈现,传统民族歌舞自古到今,其中唤醒的人们“集体记忆”都可以强化民族的“自我观念”,而现代社会便是推动这一“自我观念”的有力动力,可为“自我观念”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人人都懂的道理是“物以稀为贵”,但是对于当地的生活的人们和文化学者来说,此话变有不一的理解。一个传承人者的离去很可能意味着一种舞蹈种类的逝去,进而引起民族的精神文化的落寞。而对此正在慢慢消失的文化现象急需引起我们的关注。文化产品与旅游业真在快速发展,让其民族文化发生了很多的改变。常年有大量游客来到村落中游玩,并居住在彝族人家中,想要了解当地的服饰和打扮,以及当地的文化生活习惯,并借此进行消费。这样一种消费观念的形成,让当地人们把之前被定义成次要物品的文化元素,换成了金钱。这使得彝族人知道歌舞、故事都可以换成钱,相比前人用劳动所获得的,这种小付出大收益的好事。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收入,为人民传承文化提供的很好的经济基础。使得艺术创造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致使彝族人对其文化有了高度的肯定,使得人们对原本不以为然的民族文化艺术产生了珍惜和自信的情感。
本文基于凉山彝族传统舞蹈,从美学、人类学进行分析此民族传统舞蹈的特征。并从文化自觉对彝族舞蹈的审美特点进行分析,关于怎样推动本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和保护值得我们的继续探讨。
注释:
1.杨俊.浅析彝族舞蹈体语的美学特征[J].戏剧之家,2016(13):139-140.
2.安怡,AnYi.浅析彝族民间舞蹈的美学价值——以贵州威宁县彝族舞蹈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3(3):44-47.
3.熊云,段泗英,庞迪蓉.彝族舞蹈“擦大钹”的风格特点及成因探析[J].保山学院学报,2016(6):57-61,共5页.
4.普丽春.彝族舞蹈"阿细跳月"的文化特征浅析[J].思想战线,2001,27(2):65-67.
5.娄冰冰.浅析舞蹈的审美[J].魅力中国,2010(19):183-183.
6.倪达文.新时期舞蹈创作的审美特点与反思[J].神州,2012(29):19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