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髹饰录》的阴阳和合观念

2021-01-27 12:28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50300
大众文艺 2020年1期
关键词:造物漆器自然界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50300)

阴、阳原指自然界存在的客观现象,据《说文解字》描述,“阴”指水的南面、山的北面,即背阳面;“阳”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即向阳面。到西周末期至春秋战国时期,阴阳观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学说。《国语·周语上》记载,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西周三川发生地震,周太史伯阳父解释了这种现象,他说:“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遁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伯阳父用阴、阳二气对这种自然现象进行了解释,他认为自然界阴、阳二气的秩序、规律不能错乱,只有阴、阳二气和谐统一、平衡有序才能保证自然界平衡稳定,才不会发生地震。这种原始的唯物辩证思想,对后来阴阳学说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周易》继承和发展了早期阴阳学说,以阴阳和合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来认识自然界、社会变化的发展规律,形成了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体宇宙观。《易传》已将阴阳观上升到哲学范畴,《易传·系辞上传》明确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思想观,认为自然界万物均由阴、阳二气所生成,他们间相互对立、相互作用、互为统一,是宇宙间发展的普遍规律。《易传·系辞下传》记载:“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在阴阳二气不断的相互对抗下形成和谐状态,产生了新的和气,从而使天地万物能够达到对立统一的原则,也体现了阴阳平衡的中和之道。《易传》还提出了器物与道之间的关系:“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道”是指自然界发展规律,“器”是指具体造物,自然界发展规律没有其规律可循,器物则是有其形状规则,这体现了客观规律与具体器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即自然界发展规律存在于器物之中,器物受自然界发展规律所支配,这对“器以载道”造物观的提出具有启示作用。

阴阳学说强调宇宙万物矛盾、对立的同时,也强调了他们之间的和谐、融合、互为一体的辩证关系,这种对立、统一的宇宙自然观,对中华传统造物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华民族传统造物史上,逐渐形成了富有哲学意味的“和合”美学思想,为之后的礼乐审美和造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传统造物史上,大致可以分为两条主线,一是实用性造物,它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实用性造物;二是观赏陈设类造物,这类造物主要是为了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在精神方面的审美需求。阴阳和合造物观在两条主线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中华传统建筑,从建筑形式、规格、布局上看,蕴涵着深刻地哲学思想,受到阴阳观的影响,讲究阴阳和谐统一、中轴对称、庄重、典雅、协调,尤以故宫建筑群为代表,体现了阳刚阴柔、男尊女卑的秩序感,同时也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之美;中华传统木质材料造物结构中,“榫卯”结构的运用,继承了阴阳关系,一阴一阳、一凹一凸相互环抱,体现出“万物负阴抱阳”的思想观念;《髹饰录》将造物原则定位“文象阴阳”,将漆器胎质、纹饰依据阴阳而定;中国书法外柔内刚、绘画讲究虚实结合等等,都是受阴阳造物观的影响,讲究道与器、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审美情趣等造物方面提供服务。

在中华传统造物史上,受阴阳和合造物观念影响的例子不胜枚举,本文将详细阐述《髹饰录》受阴阳和合造物观念影响,将髹漆纹饰定位阴阳的思想观。《髹饰录》是我国现存唯一一部漆器设计与工艺专著,对我国后世漆器的制作具有举足轻重的资料价值,作者根据《周易》第一卦 “乾”卦、第二卦“坤”卦,及《易传·系辞上传》:“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将全书分为乾、坤两集,共18章。从全书的命名及纹饰技巧内容看,都是受阴阳和合思想观的影响。

《髹饰录》专著中《乾集》包括利用、楷法2章,叙述了制造漆器的工具、材料、设备及设计原则,强调了工具、材料对制作漆器的重要性。本集中作者提出了漆器设计三原则:“巧法造化,质则人身,文象阴阳”,即制作漆器要师法自然、崇尚自然、效法自然,把漆器胎质比作人的身体,胎骨好比人的骨骼、髹漆纹饰好比人的肌肤,漆器纹理装饰凹凸自然、互为阴阳。在本集中,作者深受阴阳和合思想观的影响,将漆器纹饰比拟阴阳,质与文、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互为一体的和合观。同时体现出作者师法自然、利用自然材料的“天人合一”造物思想,作者巧妙地将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比作制造漆器的工具、材料,如天运”比作旋床、“日辉”比作金、“月照”比作银等等,说明作者在成书时对自然界的事物、现象有了很好的掌握,能够恰当的将自然界的现象与制作漆器联系起来,只有“材美、工巧”才能制作出良品。

《髹饰录》专著中《坤集》描述制作漆器胎骨及纹饰工艺的具体做法,包括质色、纹㯡、罩明、描饰、填嵌、阳识、堆起、雕镂、戗划、斒斓、复饰、纹间、裹衣、单素、质法、尚古16章。《坤集》开篇时写道:“凡髹器,质为阴,文为阳。文亦有阴阳,描饰为阳。……雕饰为阴。雕镂以刀。……坤所以化生万物,而质体文饰,乃工巧之育长也。坤德之哉!”这里“质为阴,文为阳”,即凡是漆器质朴没有经过工匠们纹饰的称之为“质”,属于阴;漆器经过工匠纹饰加工的称之为“文”,属于阳。“文亦有阴阳”,即漆器经过工匠纹饰后,也是有阴、阳之分的,我们可以将它分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四类。漆器制作过程中,漆器㯡面用漆装饰起纹饰,因纹饰高于漆器㯡面,称之为“阳”,漆器㯡面没有任何纹饰修饰的为“阴”。在漆器雕镂装饰工艺中,先将漆器用尖锐工具刻划成纹样而凹入㯡面,称之为“阴”,刻划之后再施以金、银箔等物,若它填充高至㯡面以下,称之为“阴中有阴”;雕镂装饰工艺中,先将漆器㯡面部分空间雕镂,称之为“阴”,再在凸出㯡面上施以纹饰,此为“阳”,即“阴中有阳”。阳识修饰工艺中,先将㯡面施以漆堆砌出凸纹样,此为“阳”,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涂以漆或施以金箔等,称之为“阳中有阳”;堆起装饰工艺中,先在漆器㯡面用漆或腻子堆砌成凸面,即为“阳”,然后在此面上进行雕刻,因在凸面进行凹刻,故为“阳中有阴”。由此可见,作者依据阴阳造物观对漆器的胎质、纹饰技巧进行划分,漆器作为一个整体器物,即要统一协调,又要体现出不同器物的个性。阴阳调和、纹饰相宜、制作精良,将原本复杂的漆器种类进行了简明的分类,它们彼此间是对立、互为统一的关系。

《髹饰录》全篇采用乾坤、阴阳对书集及漆器装饰种类进行命名划分,作者以自然现象、阴阳来比作制作漆器的工具、材料、纹饰,用自然界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平衡漆器制造彼此间各种关系,体现出阴阳和谐化生出精美的漆器纹饰的造物观。《髹饰录》全篇布局精密得体,凸显出作者对传统文化良好的艺术修养,对传统造物观很好的认识,特别是在漆器制作技艺方面知识全面,精准的将漆器制作与传统造物观精密联系在一起,更能够很好的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思想观念深受阴阳和合造物观的影响。

总之,阴阳和合观念作为一种辩证思维关系,即包含阴阳对立、对抗性,又包含阴阳和谐、平衡性,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互为统一。中华传统造物崇尚“道法自然”,取材于自然,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讲究“天人合一”,阴阳之“和”乃万物繁衍,天时、地气、材美和谐有序,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工巧相结合,达到天、地、人协调一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传统造物方面受阴阳和合造物观念的影响颇为广泛,中华传统造物观是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中华民族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创造了丰富多彩、耀眼夺目的人类文明。

注释:

1.左丘明.国语[M].凤凰出版社,2009.

2.徐澍 张新旭译注.易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3.(春秋)老子著、徐澍,刘浩注译.道德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4.党圣元.《<周易>阴阳学说与“和合”美学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5.何振纪.《略论<髹饰录>的修辞策略与设计思想》[J].《设计艺术研究》,2015年第5卷第2期.

6.长北.《我国古代漆器的经典著作——论<髹饰录>》[J].《东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8卷第一期.

7.周怀松.《“空间艺术”在修饰工艺中的阳加与阴减——读<髹饰录>坤集<阳识第八>、<堆起第九>、<雕镂第十>、<戗划第十>四章体会》[J].《中国生漆》,1990.

猜你喜欢
造物漆器自然界
针刺无骨花灯的造物艺术与传承发展研究
战国漆器的设计研究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物物与共,美美与共
漆器的探秘与鉴赏
漆器收藏三问
不该屈尊的大美漆器
以木造物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盘点自然界最土豪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