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五河民歌的传承和保护

2021-01-27 11:50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音乐系241000
大众文艺 2020年11期
关键词:民歌文化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音乐系 241000)

民歌作为每个民族劳动人民的传统歌曲,是广大人民在无数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逐渐发展起来的。它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传承,还融合了当地的文化背景、自然风貌、生活习俗等地域特征,反映了人民对生活的审美需求,是民族文化中的艺术瑰宝。对于五河民歌来说,生于淮河岸边,歌于村市坊间,作为民间典型的音乐文化代表,曲音婉转悠扬,旋律侉调侉腔,刚柔并济的旋律特色,意味深长的音乐风格,自明代起便广受青年男女的喜爱。这背后的传承不仅代表千百年的风土人情和审美观念,更是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艺术的见证。五河民歌2008年作为传统民间音乐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收录,从此便正式走上世界的艺术舞台,人们也对民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更加关注。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民歌的保护机制进行了研究,但很少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基于文化生产态学的视角,对五河民歌的传承发展进行研究,为民歌文化的生态保护提供建议。

一、五河民歌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五河是安徽省内一个沿淮小县城,之所以取名为五河是因为境内淮、漴、沱、浍、潼五水汇聚于此。自古百姓傍水而居,此地历史悠久,兼受中原文化和吴楚文化的影响,五河民歌作为五河县的骄傲,也在这样多元的文化空间下应运而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印记。五河民歌曲目种类丰富多样,主要类型包括号子、田歌和小调三种。其中以小调的民歌数量最多,也极具风格特色。五河民歌表现形式众多,以演唱和白口为主,同时兼有对唱、独唱、说唱等表演方式。从民歌出现时机来看,劳动号子出现得最早,其次是田歌,再次是歌颂男女爱情的小调,最后是一些反映生活的儿歌。

五河民歌曲目题材多样,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民歌体系内容,五河民歌中的号子可以根据歌唱内容分为建筑、农事、搬运几种劳动号子。同时田歌也是在五河民歌中流传度较广的民歌,一般主题是用于歌颂幸福生活,庆祝年末岁尾大丰收的歌曲。田歌歌词简洁明了,言简意赅,非常纯朴实在。五河民歌中小调的主题则多是关于青年男女向往爱情美好的主题,当然情歌也是民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种类,它不仅能够在劳动生活之余增添一丝精神情趣,更能表达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

五河民歌传承与保护的主要价值体现在文化性、艺术性和实用性三个方面。从文化价值角度来看,五河民歌淮河流域与苏皖交错地区发展起来的典型民间传统音乐,通过人民口口相传逐渐流传开来,是无数人民智慧性与创造性的结晶。五河民歌不仅充分表现出淮河流域的文化特点,同时还是历史浪潮之下留存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传承的历史足迹、民间风俗和文化底蕴都是构成淮河流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从艺术价值角度来看,五河民歌是具有完整体系和典型艺术特征的传统民歌。以简单的清唱方式来表达复杂的人物感情,是典型的淮河流域音乐文化的创作典型。五河民歌音乐题材广泛,既有歌颂爱情、赞美劳动的生活风歌曲,也有叙述历史、针砭时政的时代风歌曲,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和传承性特征。是中华民歌历史中一个璀璨的明珠,但随着现代化和经济化的推进,传统民歌文化受到了巨大冲击,破坏了五河民歌的生态文化理念,导致民歌艺术逐渐呈衰败迹象。因此,及时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发掘五河民歌,对于完善中华民歌体系和研究中国音乐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意义。

从实用价值角度来看,五河民歌作为五河人民自己的文化符号,对于县城的经济建设,打造地区自己的文化形象品牌是十分有利的文化武器。保护、发掘、传承五河民歌,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效地动地区经济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民歌的历史源远流长,体现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音乐智慧的集中体现,以其独特的地域风格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所以传承和保护民歌文化是时代的责任,应该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肩上,身体力行,弘扬中华传统民歌文化。

二、五河民歌传承与保护的生态现状

早在20世纪中期人类学家斯图尔德首次提出文化生态学的理念,核心内容提出文化的传承是与生态环境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类似的生态环境是会孵化相似的文化。国内众多学者已经基于文化生态学角度对中国文化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在中国历史文化保护的过程中,却多注重物质环境的维护而忽略了生态环境的构建。从生态文化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更多着眼于文化的整体性、本真性和多样性,关注文化的地域性和可持续性,促进社会、生态、文化三者和谐共处,构建完整的可持续生态文化体系。

自五河民歌被记录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其名声远播四海,但是被传唱度却不是很高,主流音乐仍然是一些流行音乐,比较受民众们喜爱。这就造成了矛盾,虽然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百姓大众对此却知之甚少,对本土民歌的短期关注度并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在普通青年人眼中这就是一种已经过时的歌曲种类,与流行文化背道而驰。因为在青年群体的年轻化,决定他们更容易接纳最新的、流行的文化,对于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却不予理睬。因此,如何吸引青年人的关注的是五河民歌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重点,毕竟青年群体才是文化传播的主力军。总而言之,五河民歌的生存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对五河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不到位

五河民歌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重心应该放在社会公众工作上,根据皖北地区的社会基本情况调查来看,部分民众对于五河民歌文文化的非遗概念比较模糊,并不能准确理解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的历史意义,相应地五河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更是无处着手。对五河民歌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都需要社会工作的辅助,相关文化保护单位应该充分结合地域生态特点,根据皖北地区实际社会情况,加大非遗文化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文化保护意识。同时政府方面对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工作不到位也会导致社会层面没有广泛形成保护意识,让民歌文化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遭受破坏,造成民族和人民的巨大损失,

(二)五河民歌传承后继无人

五河民歌同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样,其传承具有非物质特征,需要借助传承人为载体进行延续下去,传承形式需要依附于歌唱家的口传心授,通过认为活动才能将这种民歌文化展现出来。但由于经历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动乱,很多民歌艺人已经与世长辞,现仍在世的民歌艺术家也年近耄耋,对于五河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力不从心。而如今年轻人群体更多的是关注于网络思潮和新兴事物上,对于传统民族艺术由于跟他们生存的社会环境不相称,对民歌文化更多是陌生和不理解。从音乐文化角度分析,年轻人群体更多解除的是流行音乐文化,对民歌艺术兴趣不大。综合来看老艺术家同年轻人群体之间的隔阂,在如今对非遗传承意识缺乏的现在,面对需要口传心授的民歌,更加难以被继承,青黄不接局面直接导致民歌文化生存环境日趋恶劣,难保终有一天后继无人。因此,加大力度提高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群体对民歌文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是五河民歌传承和保护工作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五河民歌发展缺乏资金和政策支持

五河民歌作为一种民歌文化遗产,需要面对面的口口相传,缺乏人力、物力、财力是难以为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政府对五河民歌文化项目的重视度不够,缺少行之有效的政策扶持,单纯依靠部分传承人和某些公益援助会的经济资助,会使得传承工作流于表面,五河民歌宣传演出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进行,极大程度上制约了五河民歌文化的进一步生存和发展。

三、河民歌传承与保护的策略

五河民歌作为五河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和艺术传递,应该提高全社会人民的保护和传承意识,通过政府成立相关机构进行扶持工作,将民歌文化传递给青年群体,为了更好推动五河民歌的发展,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强化品牌意识,政府重点扶持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如果要想大力发展五河民歌就需要迎合市场经济意识,创造属于五河民歌的独立品牌,以自身发展带来经济效益,良性循环,推动五河民歌可持续性发展,为其生存不断造血。可以通过五河民歌保护组织成立一个专业的巡演团队,利用市场经济规则,对其进行包装、宣传,实现商业化演出,再将赚取的收益用于五河民歌的推广和传承,从而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同时政府应该出台政策,对于这类迎合非遗项目的演出团体大力帮助,通过减税、立项等产业性政策扶持,促使社会中具有经济优势的企业加入民歌文化推广、传承的项目中来。通过政府帮扶和品牌效应影响,不仅能够带动五河县自身经济效益,还能为五河民歌项目带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推动五河民歌艺术再创辉煌。

(二)加大宣传力度,自觉传承保护

五河民歌文化的推广离不开大力宣传,为了能让传统民歌文化融入新时代社会文化之中,政府应该加大对民歌文化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让社会民众自觉地加入非遗传承工作中来。政府可以先对目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五河民歌艺术家及您修改宣传和培养,以歌唱表演来带动民歌文化宣传,通过社会义演等活动,扩大五河民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使民众意识到民歌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在民间大力鼓励、发掘有潜力的民歌歌手,通过成立培训机构指导其进行文化宣传活动,助力五河民歌后续传承人的培养,重新构建良好民歌文化传承和保护氛围。

(三)紧跟时代发展,推动民歌创新

据21世纪初的初步普查统计,五河民歌流传下来共有70余首,这些家喻户晓的民歌曲目都是通过历史沉淀,传承下来的优秀民歌曲目。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传统民歌也应该不断发展,逐步迎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同时歌曲题材也应该符合现在的价值观念,这就要求五河民歌体系在继承的同时也要随之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吸引青年人群体的关注度,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为了推动五河民歌的创新发展,可以从先从歌曲题材上入手,结合现代生活中热点时事作为灵感源泉,不断丰富五河民歌体系新时代下的歌曲内容,当然创新不一味者摒弃传统曲目,为我们要做的是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将民歌的受众扩大大青年人群体,他们才是传统民歌文化传承的主力军。

四、结语

五河民歌艺术是淮河流域人民千百年来文化风貌与历史沉淀的凝聚,是地区民族文化的多元结合体。做好五河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不仅是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可,更是中华民族瑰宝走向世界艺术之林的一大步。随着中文已经成为联合国的六大官方语言之一,全世界对我们的民族文化也更加认同,在科技的不断推动下,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信息视频化,不同区域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时间越来越快。我们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够不断开创未来,只有善于继承,才能更好传承,只有对咱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足够自信,才能够对未来足够包容。“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将你我的坚守传递出去,将民歌文化传承下去,国家才会更有力量,民族才会更有希望。

猜你喜欢
民歌文化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民歌主题变奏曲
文化与人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一首跨民族传承的民歌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