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的时代已来,新媒体的运用为教学打开一扇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的设计应该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这是新时代的要求。如何让新媒体为数学课堂添砖加瓦,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培养数据分析观念,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呢?接下来以三年级下册《复式统计表》这一课为例,就创设统计表的起源,统计经验的积累,统计意识的发展谈谈如何借助“新媒体”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关键词:信息技术;复式统计表;统计;数据分析
“复式统计表”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它是小学阶段呈现统计方法、感悟统计思想的重要素材。三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充满好奇,兴趣浓厚,愿意尝试。信息技术的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也为课堂增添了魅力,展现了新时代的特色。统计意识及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能否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呢?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做法。
一、 “创造统计表”起于真实统计需求
“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是指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要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在分析中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的信息。“复式统计表”的产生应该来源于生活的需要,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来。如此,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一)“MV”创设真实情境
教材中的例题接近学生的生活,但并没有产生统计的迫切感。可用但不是较好,如何创设情境呢?笔者从学校即将开展的活动中进行筛选,最后确定以学校将要举行的“趣味运动会”这一活动作为情境。由于每个项目都要选拔人员,如何让自己的班级取胜的概率更大?这的确是一个真实的需要解决且迫在眉睫的问题。在课堂上如何用这个情境教育学生呢?是由教师描述还是用传统的图片式教学法呢?课前,笔者将学校往年“趣味运动会”的比赛进行剪辑做成时长42秒的“趣味运动会的MV”。新课伊始教师通过播放这个小视频,在有限的时间内扩大了学生的无限想象力及高度的参与感。学生是“趣味运动会”的主角,“如何才能让班级获胜?”这样的问题抛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产生了统计的需要。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与课程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为数学课堂服务。学生不仅在课上学会了统计的方法,也帮助班级解决了“选拔运动员”的事情,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而有用,才能让学生热爱学习。
(二)“对比”引发合并需求
任何新知的产生都源于“需要”。学习,需要产生动机,而学习动机又激发学习兴趣,故此要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单式统计表的经验积累,为什么会产生复式统计表呢?课堂上,教师首先将两张统计表错位摆放,通过提出需要同时观察两张单式统计表数据的问题,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单式统计表的局限性。接着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呢?”学生一致建议将两张单式统计表靠近,上下合并着放,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醒,借助“希沃”的拖动功能将两张表格靠在一起,形象直观。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两张单式统计表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不断对比中引发认知的冲突,“并在一起使用虽能解决问题但不够简洁”“如何体现数学的简洁美呢?”这样的思考,有效激发了复式统计表的学习需求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积累统计经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支撑
尽管一、二年级时,学生已有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经历,但是,統计方法和意义的体验、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多次的经历中不断积淀,逐步内化,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新媒体时代,应让孩子积累统计的经验,与时代接轨,体会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的便捷及优越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一)“问卷星”解决统计难题
课伊始借助“MV”抛出了一个选拔运动员的问题。既然是选拔运动员就得对运动员各项成绩进行调查并统计,从统计的结果中选择出最优秀的人员参加比赛。由于趣味运动会的项目较多,一共是6项:1分钟跳绳、1分钟原地拍球、1分钟转呼啦圈、掷沙包、绕障碍物跑、垫乒乓球,且每项有“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表1)。因项目繁多复杂,如何在课堂上让孩子经历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且又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快速解决呢?
信息时代给予课堂更多精彩,教师借助“问卷星”小程序的统计功能将调查项目及时呈现在课堂上,学生现场统计。相对传统的“画正字、举手表决”“投票”,这一方法更为方便而且快捷。学生的操作也较为简单,他只要借助平板浏览器里的“扫一扫”功能,就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运动成绩进行答案的勾选,经历整个统计的过程。另外问卷星还可以将6项里每一等级的人数进行自动汇总,真实便捷(表2)。如此,不仅增加了学生统计的体验,还在课堂上解决了班级选拔运动员的事情,一举两得。
(二)“二维码”轻松获取资源
如今已是“二维码”的时代,生活中“二维码”比比皆是。课上借助问卷星可以帮助调查统计中比较复杂的类型,如何能够让每个孩子快速获得资源呢?这节课上,笔者利用“问卷星”将调查问卷生成“二维码”,学生直接扫码即可获取,非常便捷且容易操作。在平板上尝试将两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张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这个资源又该如何让学生获得呢?教师利用希沃白板里的分享链接,生成二维码,无需建群,直接扫码获取。当然,也可以借助“草料二维码”小程序,将资源转换成为二维码。二维码拉近了资源与学生的距离,感受到了新媒体带来的便捷,也丰富了生活体验,积累了统计的经验。
(三)“平板操作”反复尝试体验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的产生过程,了解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能正确填写表格。所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单式统计表的结构后尝试将统计表进行合并。三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他们可以在平板上对两张复式统计表进行反复“合并、增删、拖动、修改”等尝试,能直观、有趣地经历比较、优化、完善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在“尝试—思考—改进”的过程中进而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和特点。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积累统计经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思考。同时,在平板上进行操作,方便将作品上传至空间进行保存、共享、交流、评价;有效激发学生主动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四)“微课资源”梳理概括提升
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孩子很快便学会了,也有的孩子对表中内容的阅读感到困难。比如不会先看分栏内容,阅读数据时不知从哪里入手,对复式统计表的结构等掌握不够扎实。在新课的小结部分,教师借助“微课资源”复习复式统计表的合并过程及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和数据的提取方式,帮助学生再次梳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将学生的统计经验进行概括。课后,教师将“微课资源”上传至QQ群或者空间平台,给课堂上没有掌握的孩子再一次学习的机会。循环使用,将资源最大化,再次积累统计的经验,缩小了学生之间的“差距”。
三、 “发展统计意识”缘于核心素养引领
(一)在开放练习中辨析统计表结构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课堂上设计条件开放的练习便可以激活学生“探究”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节课的练习环节借助平板操作,丰富学生的统计体验。在练习的设计上,教师采用了开放式练习,3张统计表,哪两张能合并成一张复式统计表呢?(表3)学生需要对比三张单式统计表,了解其结构,发现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再根据复式统计表的结构特点,辨析合并的方法。当学生在对比的时候,教师将传统的“借助想象”“折纸”的方式改为在平板上拖动比对。学生巧借平板里的“置顶”功能进行尝试,寻找合并的方法。经过多次尝试和辨析,发现合并的方法并不唯一,进一步巩固了新知,积累了统计经验。
(二)在多样表征中形成统计表模型
数学模型一般是指用数学语言、符号或图形等形式来刻画、描述、反映特定的问题或具体事物之间关系的数学结构。任何一个模型的建立都需要借助一定的表征方式,由浅入深,逐渐形成,复式统计表也不例外。
在本节课的新授环节学生借助平板操作,尝试将两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张复式统计表。学生先通过观察、思考找寻异同点,再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到可以用更简洁的方式收集和记录数据,进而“再创造”出符合要求的更加简洁的表格,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势。接着借助动作表征(平板操作)、语言表征(同桌互说、小老师说等)、思维概括初步形成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在新授的小结环节,教师通过播放“微课”资源,帮助学生进行二次建构,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巩固复式统计表的产生、结构、用途,巩固复式统计表的模型。通过多样表征,学生不仅是知识上的建构,还有认知上的建构,一层一层逐步形成复式统计表的模型。
(三)在数据解读过程中培养分析能力
每一张复式统计表中可以发现哪些有价值的信息,可以解决哪些有意义的问题?尤其是能否通过数据表面,得到更深层次的信息,这是统计价值的体现。教师要在问题的设计和教学上用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数据背后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尤其要鼓勵学生发表基于数据的,有独特思考的观点。
在这节课中,当学生借助平板形成初步的复式统计表时(表4),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从这六个项目里选4个项目作为趣味运动会的项目,你觉得选哪四种三(2)班赢的概率会大一些呢?为什么呢?学生通过统计出来的数据,大部分孩子会选原地拍球、绕障碍跑、掷沙包、跳绳这四项,因为这四项三(2)班优秀的人数更多。当老师问:跳绳这一项哪个班赢的可能性多?有的学生说两个班都有可能胜出,也有的同学能根据表面的数据联想到这6个优秀的人中哪个班的同学一分钟内跳的次数更多。因为150下以上算优秀,如果1班6个人都能跳170下,而2班能跳170下以上的只有1人的话,那么1班赢的可能性就更大……学生通过读数据、分析数据,能根据数据提问题并解答,有理有据,展现了自己的思考观点,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育人的价值。
(四)在分析方法中体验数据的随机性
由于统计推断是一种归纳推断,得出的结论带有随机性。可以根据前面的数据去推断未来的数据,但未来数据的发展并不一定会按照自己推断的那样发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应该让学生体验在数据分析时感悟数据的随机性,进而对数据分析的结论能从随机性的角度进行思考。
在练习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整理26、27届中美俄在奥运会的金牌数后,提出问题:根据这两届的金牌数请你预测第28届奥运会三个国家的金牌数。在学生的推测和说理后,教师出示第28届奥运会金牌的数量,学生的推测得到验证,既有了足够的数据就可能发现其规律,又有数据随机性的体验,还能在接下来第29届金牌数的推测中依据积累的分析经验再次分析。学生体验充分,落实了核心素养。
“新媒体”进课堂,带给学生的是新的体验,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具有新时代的特点。但是在教学中不可本末倒置,应抓住数学的本质,将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贯穿课堂,让学生经历调查、统计、分析的过程,了解分析数据的方法,理解数据的随机性,以“多媒体”作为绿叶,撑起“数据分析”之花。
参考文献:
[1]金妤茜.引发需求经历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特级教师朱红伟《复式统计表》教学片段赏析[J].小学教学设计(数学),2019(8):54-55.
作者简介:
廖莉莉,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文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