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

2021-01-26 11:57罗大佺
北京文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新郎新娘笼子

罗大佺

腊月

儿时的腊月充满向往。

腊月到了,春节的脚步声就近了。春节里过新年,穿新衣,拜新年,走亲戚,吃好东西,长辈还要发拜年钱。在物资匮乏的时代,那是多么令人愉悦的时光呀,临近这样的时光了,能不让我们这些小孩心动吗?

进入腊月,母亲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 “三十两夜要来了”。“三十两夜”是指腊月最后一天的大年三十。大年三十夜承上启下,既是旧历年,又是新一年,一夜跨两年,神秘氛围不言而喻。母亲常说,三十两夜要来了,别摔坏东西,别吵嘴闹架,别说不吉利的话语。否则,来年家有祸害,事事不顺利。一九九七年腊月的一天,我到著名作家刘震云家里做客,吃饭时他的女儿不慎摔坏了一个陶瓷碗,吓得大哭起来,我心里也吃了一惊,不料刘震云先生平静地安慰女儿道:“没事没事,碎碎(岁岁)平安哈。”震云先生一句话,就让紧张的氛围舒缓下来。

腊月的天气是寒冷的,所谓“寒冬腊月”其实也就是指的冷。田野上寒风嗖嗖,空气中寒气逼人,走在路上,遇到寒风吹来,脸像刀子被割一般,连树上的鸟儿都冻得直打哆嗦,叫唤起来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

腊月里去上学,父母都会为我们多加几件旧衣旧裤,往我们的小手上塞个“火笼子”。火笼子是用竹篾编的,形状有点像“竹篮”,又有点像“灯笼”。火笼子的外观有的编得粗糙,有的编得美观,粗糙的像个纸篓篓,美观的有一层层竹编的花纹。粗糙也罢,美观也好,里面放置着一个瓦钵,瓦钵里盛上一层草灰,草灰里面埋上10多块燃烧的木炭,木炭上再放一层薄薄的草灰,热气从里面腾腾地冒出来,十分暖人。母亲告诉我们,瓦钵里装上草灰,是防止木炭火烧坏瓦钵,木炭火上再放一层草灰,是避免木炭火很快燃尽。火笼子,四川、江西叫作“火笼子”,安徽人则叫“火篮子”。走在路上,寒风一吹,火笼子里面的木炭火红焰焰的闪动,我们一边行走,一边将小手伸到火笼子里面烤个暖和。到了学校,上课时我们就将火笼子放在课桌下,双腿也就不觉得寒冷了。下了课,没有提火笼子的同学就会围过来,将一双双小手伸到火笼子边,寻求热乎乎的温度。

火笼子也要花钱到集市上购买,或请匠人来家里编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一些同学家里没有火笼子,冷得鼻涕流得老长,用衣袖轻轻一揩,不久又流了下来。更有一些同学,寒冬腊月还打着光脚板,脚后跟长满了冻疮,一些喜欢恶作剧的同学就趁人家不注意,往人家脚后跟上一踹,脓水立即流了出来,痛得人家“嗷嗷”大叫。第二天,家长找到学校,老师把恶作剧的同学叫到办公室,问清情况后,边教训恶作剧的同学,边拿着教鞭往他身上狠狠抽打两下。

腊月里小孩子最欢喜的事情是杀年猪。父母请来屠户,把在猪圈里养了一年的猪拉出来杀掉,用猪肉、猪肝、猪血和各种蔬菜做成丰盛的宴餐,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大吃大喝一顿,临别每家送一块猪肉,大人们把这顿“宴餐”叫“吃旺儿汤”。余下的猪肉抹上食盐,用柏树枝熏成黄色,挂在厨房,留着过年招待客人,这就是腊肉。猪膀胱,在我们那里叫“猪尿婆”,大人把里面剩余的猪尿倒干净,翻过里子,用瓦片將里面的污垢刮净,用草灰搓洗后,吹成足球大小的圆球,给我们这些小孩玩耍。虽然“猪尿婆”不如氢气球飞得高,不如足球、篮球结实,也许还不卫生,但在没有玩具的童年,我们一样玩得很开心。那时候杀年猪要交税,杀年猪前大人要去乡镇税务所交几元钱的税钱,税务所开一张税务票给你,然后你才能去找村里的屠户来为你杀年猪。屠户见到你,第一句话就是“缴税没有”?那时候村里的屠户甚为吃香,农户去请他们时基本要排着队,由屠户定来给你家杀年猪的日子,一般是一个师傅带着一个徒弟来。杀完年猪,主人家除了把税务票给他们外,还得私下塞几元辛苦费给他们,否则,来年请他们杀年猪时,他们就会推三阻四,迟迟不到。给了税务票、辛苦费,猪的小肠还得让他们提走,他们把小肠上交后,上级商业部门会返还一些误工费给他们。

腊月里最多的话题是“回家”。“有钱无钱,回家过年”说的就是腊月里没有什么比回家团聚更为重要。到了腊月,父母盼儿女,妻子盼丈夫,儿女盼父母,盼来盼去,盼的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年饭,过个热闹而又温馨的春节。腊月二十过后,在外工作的、在外经商的、在外求学的、在外打工的,都要忙着回家。为了回家,能买票的坐客车、坐火车,买不到票的找个熟人搭货车,驾驶室不行,货厢里也可,厢里装满了货物,他们就坐在货物上面。更有甚者,在外没挣到钱后,干脆走路回家,一走就是好几百里。童谣里“高粱秆蜜蜜甜,爸爸回来过新年”,指的就是家人对团聚的渴望。

腊月里有好多民俗节日。腊月初八“腊八节”,这一天要喝腊八粥,纪念释迦牟尼。腊月二十三“小年”,要祭灶神爷。腊月二十四“扫房子”,做迎接过年的准备。腊月二十五“接玉皇”,家家户户推磨磨豆腐。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是说那些养不起猪的农户,在这一天要到集市上买过年吃的肉。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要宰杀自家的家禽,并到集市上采购春联、鞭炮、香烛、纸钱等各种物品。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九“蒸馒头”,是指这两天主要是做过年吃的面食品。腊月三十“除夕节”,这一天要进行大扫除,打扫家里的环境卫生,把一年的“穷运”“晦气”通通清扫出门。腊月三十前还要吃团年饭,把嫁出去的女儿、分了家的儿子请回来吃顿饭,表示一家人和和睦睦、团团圆圆。腊月三十晚上要“守田坎”,也就是别睡早了。据说这晚睡得迟,守了田坎,来年田边地坎不会被洪水冲垮。父母还要在这一天给我们这些小孩发“压岁钱”,因为过了这一天,我们这些小孩就又长大了一岁。

九大碗

“九大碗”就是乡村的坝坝宴,现在被称为宴席。

农村人办九大碗,一般是指给儿女操办结婚喜事。之所以被称为“九大碗”,是因为每桌宴席必须摆上九个菜肴,家庭条件好点的,会增加到十多个菜。这些菜肴中,主菜是圆子、酥肉、磴子肉、凉拌肉、肘子、渣粉子,配菜有竹笋、海带、粉条、豆腐、红萝卜、白萝卜、芹菜、蔬菜汤等。另外一个碗里,装着糖果和糕点。

那时候农村穷,一个月难得打一回牙祭,遇到生产队有人办“九大碗”,总是欢天喜地,认为可以饱餐一顿肉食了。但乡里乡亲之间,也有不成文的规矩,办“九大碗”每家除了请来帮忙的人外,正宴那顿去“赶人情”的人外,顶多带一个未成年的小孩就行了。家里姊妹多,出于对能被父母带去吃九大碗的姊妹的嫉妒,戏称他为“赶路狗”。“赶人情”就是“送礼”,那时候的礼,也就是五斤大米,关系好的,送七斤。至于是否送钱,除了亲情的远近外,还得看家庭条件的好坏,如果要送,两三元钱也就行了,如果送上五元或十元,简直是送了一笔巨款,非常了不得。

“九大碗”一般办三天。第一天,花宴;第二天,正宴;第三天,回门。花宴那天早饭后,乡里乡亲扛饭桌的扛饭桌,背砂罐的背砂罐,拿盆子的拿盆子,搬凳子的搬凳子,從四面八方来到主人家里帮忙。主人家委托一位支客师,负责给众人安排活计。于是洗菜的、剥蒜的、煮饭的、主厨的,忙得不亦乐乎。

冬腊月办九大碗,主人家一般会杀一头猪。花宴中午和晚上那顿饭,就会摆一盘猪肝炒菜、猪肉炒菜和旺儿汤,其余是蔬菜,也不管是几个碗,能吃饱饭就行了。如果不是腊月,主人家就从农贸市场买肉回来,花宴那天桌上也就只有一个荤菜了。

正宴那天是很热闹的,中午是九大碗的重头戏。新娘娶进门,鞭炮“啪啪”响,堂屋里、家签前,一对新人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后,七大姑八大姨前来“受礼”(接受一对新人鞠躬致礼,不过受礼后得摸出两三角人民币放到新人面前的喜盆里)。仪式完毕,支客师宣布开席。这时一些老人和小孩已经坐到了饭桌上。支客师就扯开嗓子向大家喊道,“乡里乡亲打个让手,新娘家里的客人远道而来,让他们先吃!”那些坐上桌子的老人就会自觉让出座位,附带也把自家的小孩牵下桌来。又是一挂鞭炮响后,端盘的小伙子腰上系着一条红布,双手端着放上菜肴的木制条盘,嘴里喊着“拐子,拐子”!穿梭于人群和饭桌之间,将菜肴一个碗一个碗地放到每一张饭桌上,放完又回厨房端第二道菜,直到将菜肴全部端上饭桌。第一道菜是糖果糕点,第二道菜是凉拌肉,第三道是“香碗”,也就是圆子,现在人们叫它“蛋鼓元”,第四道菜是酥肉,第五道菜是蹬蹬肉,第六道菜就是芹菜炒肉丝,第七道菜是渣粉子(用红苕和糯米一起蒸的米饭),接下来就是竹笋、海带、粉条、芸豆、莲花白、红萝卜、白萝卜等。当然,青菜是绝对不能摆上宴席的,否则,就会出洋相、闹笑话,也是对客人的极不尊重。

晚上不像中午那样人山人海热闹了,大部分亲戚以及新娘家里来的客人饭后都回家了。晚饭时随便上几个荤菜就可,也不必讲究摆几个碗。对小孩子来说,晚上还有一个精彩的节目,那就是“闹洞房”。“闹洞房”就是向新郎新娘要喜糖。喜糖放在新娘娘家送来的嫁妆里,那些柜柜箱箱一般都上了锁,于是大家就向新郎新娘要钥匙,不给钥匙,大家就把新郎新娘按在床上揉搓,轻轻拍打,要他们交出钥匙。新郎新娘装着要交钥匙的样子趁人不备撒腿就跑,大伙儿立即追出去把他们抓回来,直到拿出钥匙,打开所有的抽屉,吃了放在里面的糖果糕点,大家才结束闹洞房的游戏,让新郎新娘上床休息。也不是所有嫁妆的抽屉里都有糖果糕点,那时候穷不说,购买糖果糕点还需要商业供应票,不是随便能够买到的。但大伙儿图的,就是一个喜庆热闹的氛围。闹洞房要喜糖也有讲究,长辈不能向晚辈要,兄长不能向弟媳要,洞房闹得再过分,新郎新娘也不能发火,因为这是风俗,据说闹得愈热闹,婚后家庭就愈和睦。也有不需要闹洞房就给了喜糖的,一位在乡政府工作的表哥结婚,不到10岁的我和父亲一起去参加婚礼,瞅准机会,我悄悄对新娘子说,“表嫂,晚上给我吃点喜糖好不好?”年轻漂亮,也在乡政府工作的表嫂看我一眼,说,“不用晚上,现在就给你。”接着从衣兜里掏出一大把糖来塞给了我,把我乐得像只快活的小鸟。

第三天回门。娘家的兄弟带领一帮亲戚放着鞭炮前来迎接新娘新郎回娘家看望父母,早饭依然要摆“九大碗”。娘家兄弟和来的亲戚还要被请到堂屋大桌上,娘家兄弟要坐“上八位”。吃完早饭,新娘新郎和娘家兄弟一行人走后,乡里乡亲开始归还桌椅板凳,热热闹闹的“九大碗”宣告结束。

为什么端盘的小伙要喊“拐子”而不喊“让开”呢?父亲说,“拐子”就是要撞到你了,请你让一下的意思,“让开”就是请你走开的意思。主人家办九大碗,来者都是客,如果直接喊让开,怕人家多心,认为说他是多余的,生气走了。我知道父亲早年曾拜师学艺,行走江湖,见多识广,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父亲和母亲每次去吃九大碗,都要“包肉”,也就是把宴席该他吃的那一片肉拈来搁在一片青菜叶或芭叶上,带回家和家里人一起吃,那时候村里人都有这个习惯。每一次我心里都涌起小小的期盼。如果遇到我去吃九大碗,我也把肉包回家,和父母姊妹一起分享。

“九大碗”桌上吃剩的菜混装在一起叫“传菜”,其实也就是大杂烩罢了。一九七七年腊月,大哥结婚,三天下来,传菜不少,母亲送了一些给乡里乡亲后,用一个很大的陶瓷缸把传菜装起,装了满满一缸。每顿在锅里热一下给我们吃。刚开始我很失望,因为里面也就是一些海带、萝卜、白菜之类了,连肉渣和骨头都很少。但一个星期后,缸里的菜开始变得有点酸酸的,酸过之后味道可口,连白萝卜、红萝卜都很香美,每顿饭我们连锅里的汤都吃得干干净净。

真的呢,直到现在,我也没吃过那种味道香美的菜肴了。

责任编辑 白连春

猜你喜欢
新郎新娘笼子
大象和我
笼子
逃出牢笼的袋鼠
不用摄影师的婚纱照
军官主婚
各国有趣的婚礼习俗
笼中鸟
秘鲁盛行“跳海婚礼”
替鸭宝宝造房子
哇噢,植树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