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轶楠 胡杨
当你独自走在幽深寂静的小路上,你是否会感到有人在鬼鬼祟祟地跟踪你?
当你独自坐在最后一班公交车上,你是否会感到背后有一双眼睛正监视你?
当你渴望拥有一些私人的空间时,你是否会觉得自己始终被看着,无处可去?
这全都是因为你的身上有自我监控!
何谓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是马克·施耐德博士于1972年提出的概念,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概念在不同领域中发展出了不同的界定。认知心理学中的自我监控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元认知)和行为,即对自己认知或行为过程的认知,是对认知过程进行的一种观察、审视和评定。
人格和社会心理学领域将自我监控视为一种社会认知与人际交往能力,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维护和保持自己的形象(印象管理),这就需要个体对周围环境有所感知并主动监控、调整自己的行为。
广义的自我监控包括元认知的部分和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特殊倾向,狭义的自我监控则更侧重于个体根据外部情境的反馈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的能力。
高自我监控者画像
1.对社会情境和人际适应性线索的关注和敏感程度高;
2.使用这些线索作为材料调控其行为,这些行为包括表达性行为和自我展示;
3.高自我监控者善于表演,他们的公开社会角色和私人自我可能存在巨大差异;
4.在自我展示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乐观;
5.善于营造幽默的氛围;
6.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我对他人的影响。
低自我監控者画像
1.很少注意社会情境和自我表现方面的社会信息;
2.自我展示行为受到内部情绪、情感、态度、脾气的制约;
3.倾向于在各种情境下表现出统一、真实的性情和态度;
4.低自我监控者的行为与自我认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自我监控程度的高低并无好坏之分,但是高自我监控者一般拥有更好的社会适应性。
自我监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习方面
现有研究表明,自我监控能力几乎与所有科目的学习成绩都存在正相关,并且自我监控能力也能有效地预测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认知加工速度。
社会交往方面
1.高自我监控者在选择社交情境时更倾向于选择外倾的、便于自我展示的情境,而低自我监控者在选择时更倾向于与自我人格特质一致的情境(如果个体人格外倾性更高,那么他就更可能选择外倾的情境);
2.高自我监控者比低自我监控者更善于使用印象管理技巧,特别是讨好、自我推销和举例的方法;
3.一般来说,个体对团队的信任程度影响着其在团队中的贡献程度,但是对于高自我监控者来说这种影响并不存在,不论信任程度高低,高自我监控者的贡献程度都保持了一致性;
4.高自我监控者更擅长在遇到某种情境前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构想,同时他们能更加清楚地辨别不同的社会情境,为不同的情境设计自己反应的“剧本”,他们也更能够以他人行为为指导,进行模仿或改变自己的行为;
5.高自我监控者在选择亲密关系(恋人、亲密友谊、婚姻)时更倾向于选择有熟练社交技能的个体,他们的亲密关系数量众多,但是亲密度较低,同时他们对亲密关系终结的态度也更为开放;低自我监控者的亲密关系数量更少,但是亲密度更高,更愿意融入对方的社会生活,他们对亲密关系的解除更为抵触。
总而言之,高自我监控者表现出了更多的社会适应性,似乎更加符合当代的社会需求,但是低自我监控者也表现出了其他方面的优势,高、低自我监控没有好坏差异,重点在于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
(摘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我还能变好吗:自我心理学帮你好好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