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当阳历新年的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285度时,节气即是“小寒”。这时,太阳还在地球的南回归线附近徘徊,北半球接受的太阳光热仍是极弱小的,中国的先民在长期的经验中认识到,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气象资料证实,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一般人会错以为冬至时太阳到了南回归线最冷,冬至时的地表固然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少,但还有土壤深层的热量补充,所以还不是全年最冷的时候。冬至过后,到 “三九”前后,即小寒节气期间,土壤深层的热量也消耗殆尽,尽管得到的太阳光、热稍有增加,仍入不敷出,于是便出现全年的最低温度。民间有“小寒胜大寒”之说。
小寒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有意思的是,小寒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二十三个节气,跟最后一个节气大寒一道表示严冬季节。跟冬至节气处于一个太阳年的最后几天不同,农历年的节气的最后是小寒、大寒,这说明中国农历安排农事的某种方便。
虽然现在小寒是最冷的时候,但在先民当初的观察中,小寒的特点是天渐寒,尚未大冷。《历书》说:“斗指戊,为小寒,时天气渐寒,尚未大冷,故为小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就是说,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寒是比小寒冷的。无论如何,这是艰难时刻。先民总结小寒的冷暖可预测未来天气:“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小寒暖,立春雪” “小寒寒,惊蛰暖”,等等。根据小寒的阴雨(雪)情况,预测未来天气:“小寒蒙蒙雨,雨水还冻秧”“小寒雨蒙蒙,雨水惊蛰冻死秧”。
“冷在三九”“出门冰上走”。淋过雨、挨过霜、披过雪,“小寒”是冻出来的。“小寒冷冻冻,寒到提火笼”“小寒小寒,无风也寒”。对农民来说,小寒时节要抓好春花作物的培育,做好防冻、防湿工作,力争春花作物好收成。要防止积雪、冻雨压断竹林和果木,冬季多大雾、大风天,海上或江湖捕鱼、养殖作业需特别注意安全。小寒还与积蓄有关。积蓄雪花、积蓄阳气、积蓄力量。没有寒冷,暖春无法开始。害虫在此时会被冻死,“小寒寒,六畜安。”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小寒期间,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讲,要特别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
虽然在冰天雪地里,但先民们发现,小寒时期的阳能其实在增加。小寒的物候是,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先民对大雁这种候鸟观察得十分仔细,大雁的行为也是古人判断节气的重要依据。虽然大雁还在南方过冬,但它们已经感知到阴阳的顺逆变化,阳气即将回升,雁群开始自南方往北飞回故乡。
对小寒三候,古人认为,如果届时不候,没有出现应有的物候,则预兆着有问题。大雁不向北飞,说明百姓不会心向君王;喜鹊不筑巢,说明国内会不太平;野鸡在此时不开始啼叫,表明国内会发大水。
对物候的观察感受需要极为开阔又沉静的心态,毛泽东当年有诗:“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风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七律·冬云》)
这种感受阳气来临的现象在植物界也有表现。在大时间序列里,这是水雷卦时空,有阳气震动,有云水滋润,生物世界最早由植物来新生成长。植物的萌动,最为关键的,是“草木有本心”,其顽强的生命力感应到了太阳北移,阳气渐长。这个草木萌动的形象用一个字来代表,就是当时冬至后小寒期间大地上的小草。它的头伸出来了,但很弱小,根部则因条件的变化可以向大地深处伸展,故这个小草扎根伸头的形象——“屯”字,发音震云,就成为这几天的时空名字,即水雷屯卦时空。
现实事物与“屯”象极为吻合的是北方的冬麦。在寒冷的冬天,麦苗无法生长,但它并没有停止生命过程,它将自己的根部不断往温暖的土壤深处伸展,为来年春天的生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应该是“尾曲”“屯聚”之义。中国北方冬麦的生长有屯聚之象,北方村落多有以屯命名者,如刘家屯、皇姑屯,等。
对小寒节气,先民用了很多话来三复斯意。如说这一时期:“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雷雨交加滋养万物,充盈天地。天始造化,万物萌发,草创之始,冥昧之时,宜于付诸行动建功立业,而从此难以宁静。或者说,在不宁中求得大安。尽管创业艰难,先民仍系辞说这一时期是非常吉利的,在全年的64段时空里,只有包括这一小段时空在内的有数的几段得到了“元亨利贞”(《易经》中四德)的评价。
更有意思的是,现代人的新年元旦,即太阳年的1月1日,是在小寒节气前几天。这个元旦的意义,很多人未必清楚,但中国古人对元的概念却有极为宏大而精准的把握。公元前104年,中国人编制出《太初历》,规定1回归年为365.25016日,1朔望月等于29.53086日。当时的中国人把握到,1章等于19年等于235月,在1章的周期里,阴历的朔旦跟阳历的冬至在同一天;1统等于81章等于1539年等于562120日等于19035月,在1统的周期里,朔旦冬至则在同一天的夜半;1元等于3统等于4617年,在1元的周期里,朔旦冬至则在甲子日的夜半。后来的“三统历”更把时间单位拉长,除了甲子夜半、朔旦冬至之外,还要配合日月合璧和五星连珠的周期,“三统历”又立5120元即3639040年的大周期,其起首叫作太极上元,并将汉武帝的太初元年距太极上元的积年测算了出来,相差143127岁,即在时间大周期中已过了31个元。这是何等广阔的视野!诗人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中国人对数的时间把握早已千年万年。
由此理解我们中国人说的“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一方面是大时空中的开始,是天道宇宙的运行规律;另一方面是小周期即一年的开始。在最寒冷的日子来临前,中国人就预感到万象都在萌动新生。先民为此说小寒节气的屯卦时空:“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云与雷为屯,君子由此领悟,当凝重如云,迅疾如雷,沉着果敢以整顿秩序,经纶事业。
我们由此理解小寒节气对天地人的意义,它是春天前的严寒,是黎明前的黑暗。它是艰难的,也是躁动不已的。欲望、力量、才华、正义在这里屯聚,终有喷薄而出的时候。
对人生来说,它意味着是青少年期,是积累创业的阶段,是要不断“折腾”的阶段,后来的年轻人祝福的“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不适合青少年时期,因为青春少年就是要“宜建侯而不宁”。先哲对创业的研究分析是平实的,他们肯定屯业的“元亨利贞”,但更深知其中的艰难。要成家立业,要安身立命,处处都有波折。孟子对此更有一种文学式的表达:“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自然,诗人们也在小寒期间写诗存照,把小寒节气给人心的感受精准地表达出来。宋代诗人杜耒在《寒夜》诗中写道:“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朱淑真的一首诗则有着天文历法与音乐声律相应的材料:“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即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声音或音律。这应了西方诗人艾略特的名言:“去年的話属于去年的语言,明年的话等待另一种声音。”
(摘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201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