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方言连词“了”的语篇功能及其语法化

2021-01-26 06:24徐涵韬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连词语篇语法

徐涵韬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施其生曾全面考察汕头方言中“了”的意义和用法,指出汕头方言中有两个连词“了”①按照施其生的观点,在汕头方言里,“了”是阴上字,读音为[cliau],部分也可说成[cliau]的弱化形式[cou]。汕头方言的阴上字有三种可能的调值,单字调为[53],前变调[24],后变调[213]。连词“了”只念单字调[53],其他助词用法的“了”分别读前变调[24]和后变调[213]。。第一个连词“了”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句首,表示一件事结束之后才出现“了”后所说的事,常可译成普通话中的“末了”“然后”。[1]例如:

(1)撮柴先缚作一堆,了塞放楼梯下块。(这些柴先捆在一起,然后塞到楼梯底下。)

第一种用法的“了”是表示时间顺序的连词。第二个连词“了”用于单句、复句、句组的开头,或者复句中后一分句的开头,表示对上文的承接,(顺承或转折均可)没有实义,作用近似普通话表连接的“而”“那”“至于”等。[1]例如:

(2)伊侬拍算呾乘暝踏骹车转去,我哩无变,了你呢?(他们打算连夜骑自行车回去,我不行,你呢?)

(3)(听完某段叙述之后接过话头)了么惊死!(那可不吓坏了!)

(4)(送客)宽呢行!了无事哩来坐!(慢走!有空再来!)

上述例子的连词“了”已经失去了其作为连词的真值语义,但是仍有推进会话、处理话题或处理话轮的功能。在自然口语中,连词“了”表现出多种语篇功能,理清这些语篇功能,分析这些语篇功能的产生条件,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一、连词“了”的语篇功能

施其生指出,“了”最先是动词,意思是事物用尽,后来发展出表示事情完毕的半虚化助词“了”,最后产生“了”的连词用法[1]。请看下面两例:

(5)茶米了了。(茶叶完了。)

(6)嫁过去了无两年。(嫁过去不到两年。)

例(5)中,“了”是动词,表示茶叶用尽,例(6)中,“了”是半虚化的助词,表示“嫁过去”这件事做完。

“了”从表示“物尽”到表示“事毕”,经历了实体隐喻的过程,人们把“事件”这一无形的概念看作一个有终结点的实体,“了”由表示实物的“尽”到表示事件抽象的“尽”,即“事情的完结”。实际生活中,一件事情的完结往往意味另一件事情的开始,因此表示“事情完结”的“了”后常常紧跟着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也就是说“了”常出现在“VP1+了+VP2”的格式中,“了”在该格式中,逐渐获得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语义,成为表示时间顺序的连词。表示完结意义的动词性词语用在句首起连接作用的情况并非汕头方言独有,高增霞指出北京话的“完了”和泰语的“แล้ว”[le:u4]有完结的语义,也同样演变为表示时间顺序的连词[2]。

下面,我们逐一分析连词“了”的语篇功能。

(一)表示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的连接功能

胡壮麟指出按照连接词连接的语义划分,连接词所连接的范畴可以分为因果、添加、转折、时空四类[3]。表示时间顺序的连词“了”属于时空范畴,用以表示事件或动作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例如:

(7)伊块厝卖掉,了无好企,想呾搬来十八楼,了佮我□[ʦo213] □[bu11] 企。(她的房子卖掉了,然后没地方住,想着说搬到十八楼,和我一起住。)①例(7)到例(21)均引自于潮汕方言情景剧《厝边头尾》。

在例(7)中,“卖房”发生在“没地方住”这件事之前,“了”在这里表示了两件事的发展先后顺序。

一般来说,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在时间上也存在先后顺序,因此,表示时间顺序的“了”也可以用于表示因果关系,如例(7),也可以把“卖掉房子”看作“没地方住”的原因,再如:

(8)阮□[to55]唔别幸福过,了问伊呾幸福个乜感觉。(我们从没幸福过,所以就问她幸福是什么感觉。)

连词“了”表示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的用法属于连词的纯理功能,属于“了”的行域用法。

(二)表示“追加信息”的添加功能

“了”表示时间顺序,相当于“然后”,一般来说,后文一定会跟着发生时间较晚的事件,久而久之,该词出现时,对话双方默认“了”后仍有待补充的信息,暗示说话者话语未尽。因此,在连词“了”表示时间顺序的功能弱化后,说话者使用“了”来追加信息,例如:

(9) □[tiam55] 有人请,了佮有酒可□[nim55],□[hia52]者个就幸福咧。(常常有人请吃饭,并且有酒可以喝,这个就是幸福啊。)

(10)么是边头有个楼盘□[to55]做活动,了叫撮模特去表演,了还有抽奖我就去睇趣味哩。(附近有个楼盘在做活动,叫了模特去表演,还有抽奖我就去看热闹。)

(11)小华,□[nia35]嫲个是总理还是领导啊?无相无干食茶□[haʔ4]□[phã213],了还得物行程表。呾了么笑死人!(小华,你奶奶是总理还是领导啊?做些闲事喝茶闲谈,居然还得做行程表,说出来不是笑死人吗?)

例(9)中,“了”处于并列小句之间,后一小句有表添加关系的连词标记“佮”,说话者在说完一方面的信息后,用“了”来追加对另一个方面信息的阐述;例(10)中,“楼盘活动”是话题,第二小句和第三小句都是对“楼盘活动”的进一步阐述,第三小句还有表示添加关系的副词“还”,“了”在这里用于追加细节描述;例(11)中,“做闲事”和“列行程表”具有语义上的对比关系,但是都是对奶奶具体行为的描述,“了”所引导的小句是对事实的补充。

在上述各例中,“了”的前后小句并没有时间先后的关系,而是对同一话题不同方面的信息描述,我们认为,“了”在这些句子中,既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又是说话者用以追加话题信息所使用的词汇手段。从元语言的角度来说,说话人根据认知情况,用“了”添加话题相关信息,话语的先后顺序反映了说话人对外在事物的认知排列的顺序。因此,“了”追加信息的功能,属于“了”的知域用法。

在会话中,后续话轮起始位置也可以出现知域用法的“了”,例如:

(12) 甲:□[mi35] 啊,□[ʦeg4] □[e35]十八条啊?(不是吧,居然有十八条(协议))。

乙:□[he11]啊。(是啊)

甲:了我照生□[to55] 内么还惨过□[to55]坐监?(那我这样在家不是比坐牢还惨吗?)

(13)甲:哇!俺裕通花园个小区个气氛过好啊,又有歌声、太极拳,了还有广场舞。(哇!咱们裕通花园这个小区的气氛太好了,又有歌声、太极拳,还有广场舞!)

乙:了还有摄相、插花,□[naŋ33] □[tiaŋ33]时还有灯谜比赛。(还有摄影、插花,有时候还有灯谜比赛)

例(12)中,乙在甲说完话后做了个简短的回应,甲用“了”接续起话题进而添加自己对协议内容的评论,“了”起到增强话题的连续性的作用。例(13)中,乙用知域的“了”对小区活动这一话题进行信息的补充。这里的“了”有明显的互动色彩,甲和乙共同完成一个话题,说话者用“了”来表明自己是在听话人话语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添加的。

(三)表示追问的反馈语功能

在会话中,有时说话人会对某件事展开详细叙述,此时听话者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反馈语来表明自己关注会谈的态度,双方不断确认谈话进程,以促进会话顺利进行,此时,“了”位于前后话轮之间,是起追问作用的反馈语,例如:

(14)甲:我□[ʦiŋ35]□[ʦiam35]发我个诗佮阿二老舅分享□[to55]块。(我刚刚发我的诗给二老舅,和他分享。)

乙:了伊有回你?(然后他回复你了吗?)

甲:还未。不过,拭目以待。(还没有,不过,拭目以待。)

(15)甲:小芳个我介绍个男朋友。(小芳给我介绍了个男朋友。)

乙:了伊□[to55]物乜个?(他是做什么工作的?)

例(14)中,甲在叙述自己与老舅分享诗歌的事情,乙用“了”开头的反馈语对话题进行追问,要求甲添加相关信息,来表明自己认真关注会谈的态度;例(15)中,甲讲述相亲对象的话题,乙用“了”来追问相亲对象更多的信息。

有时,“了”还可以直接加上疑问语气或疑问词来追问,如例(15):

(15’)甲:小芳个我介绍个男朋友。

乙:了□[ne33]?(然后呢?)

在(15’)中,在乙的追问下,甲既可以根据时间顺序叙述她和相亲对象的相识过程,也可以从性格、家庭、工作不同侧面描述相亲对象,只要说出的信息是符合话题的即可。可见,“了”的追问不是强制对方按照发展顺序复述事件,而是表明合作态度,要求对方进一步添加信息,是一种反馈语,并且,听话人一直尊重说话人的主导地位,在简单的追问之后,自觉把话轮交还给说话人,所以,“了”虽然处在话轮起始位置,却并不起到处理话轮的作用,与下文我们所讲的话语标记有明显的区别。

(四)话语标记功能

话语标记语是在语言中不影响句子真值,只表达态度或步骤意义的语言成分,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对语境的一种顺应[4]。方梅指出语义弱化的连词可以用作话语标记,在言谈中主要有话语组织功能和言语行为功能[5]。话语组织功能指对话题处理的功能,言语行为功能指话轮处理的功能。连词“了”在语篇中可以用作话语标记,同时具有话语组织和言语行为功能。

1.“了”的话题处理功能

“了”的话语组织功能主要体现在话题处理方面。

首先,“了”可以使话题前景化,即把一个不在当前状态的话题激活,放到当前状态的话题处理的过程,例如:

(16)乙:生啊,做呢呾,了啊小妹件事直未?(生,怎么说,小妹那件事办好了吗?)甲:直了直了,妈你放心。(办好了办好了,妈你放心。)

例(16)中,“了”用于设立话题。乙知道甲出门是为了帮小妹解决麻烦,“小妹那件事”处于双方共有的认知中,但是尚未激活。随后乙用“了”将“小妹那件事”前景化,将处于后台的话题变成当前谈话的话题,保证后面谈话的顺利进行。

(17) 甲:今日我□[kak2] 着过幸福□[na11]。(今天我觉得好幸福。)

乙:乜喜事?(发生什么喜事吗?)

甲:我佮恁呾,我师兄今日主动来佮我呾话。(我和你们说,我师兄今天主动来和我说话。)

乙:师兄?

甲:嗯。

乙:乜情况?(什么情况?)

丙:□[mi35]啊,未未未,那你□[mi35]是□[tiam213]呾你师兄最□[lou52]面□[me33]?(不是,等等,那你不是老说你那个师兄最讨厌了吗?)

乙:是啊是啊。

甲:么是伊平时面□[him21]□[him213],无佮我呾话正□[lou35]面。(那是他平时脸臭不和我说话才让人讨厌。)

乙:哦,了今日主动佮你呾话,了你就幸福呐。(哦,那他今天主动来找你说话,你就幸福啦。)

甲:者么着我家己个感觉。(这只是我自己的感觉。)

例(17)中,“了”用于找回话题。在言谈中,人们有时会在围绕一个话题讨论过程中逐渐偏离原来讨论的话题。如在(17)中,本来是在谈论幸福,但为了解释幸福的原因,双方逐渐转向了对师兄的讨论,“幸福”渐渐失去了话题地位转向后台。最后乙用“了”来前景化“幸福”,将上文所谈论的话题拉回当前状态。

其次,“了”还可以用于话题切换,即在谈话过程中把当前话题从前台撤出,换上一个新的谈论对象,例如:

(18)甲:妈,伊侬个无博钱,所以也免罚款。(妈,他们没赌钱,所以也不用罚款。)乙:哎呦,□[hia52]财气,□[hia52]就好□[hia52]就好。哎呦,了恁□[ta33]喉□[ta33]死?玉啊喉□[ta33]?(哎呦,那真好,那就好那就好。哎呦,那你们口渴吗?玉啊,你口渴吗?)

甲:□□□。(不口渴。)

乙:我倒杯水,倒杯水。来来来,杯水食落。(我倒杯水我倒杯水,来来来,把这杯水喝下去。)

例(18)中,话题本来是“小妹的事”,后用“了”切换为“口渴喝水”的话题,旧话题从前台撤出。

2.“了”的言语行为功能

“了”的言语行为功能主要体现在话轮处理方面。

首先,“了”可以用于话轮延续,说话人用“了”来保持自己说话的机会不被他人占据,例如:

例(19)中,乙先回应了甲的疑问,接着用“了”来表明自己要说的话还没有结束,进一步占据话轮的主导权。

用于话轮延续的“了”与用于追加信息的“了”有两个不同之处。第一,用于追加信息的“了”往往叙述一件事情的不同方面,用于话轮延续的“了”可以引发对另一件事的讨论。第二,用于追加信息的“了”与后面小句的关系紧密,中间一般没有停顿;用于话轮延续的“了”与后面句子之间可以有较长时间的停顿,甚至可以出现多个“了”连用的现象,因为说话者是由于思路跟不上言语,所以用“了”来占据话轮,抢占话轮主导权。

在言语行为方面,“了”还可以用于话轮转接,例如:

(20)甲:陈邦德,协议个第二条个做呢呾个?(陈邦德,协议第二条是怎么说的?)乙:甲方不得以任何理由接触乙方身体。甲:了你只手还□[to55]物乜个啊?(那你的手还在干什么?)

(21)甲:你么着留伊!(你得留下她。)乙:了我留伊做呢?你想一下啊,□[hia52]我一暝要睇球,睇到若晏就若晏,爱食酒就食酒,食醉我就夗,暝起早也免早早爬起来食,也免有人在我身边叨叨念,你呾我若自由自在啊?(我留她干嘛?你想一下,那我每晚要看球,看到多晚就多晚,要喝酒就喝酒,喝酒了我就睡觉,第二天早上也不用早早起来吃早餐,也不用有人在我身边唠叨,你说我多自由自在呀!)

用于话轮转接的“了”与反馈语“了”有两个不同之处。第一,反馈语“了”,不改变话题,而是根据话题深入追问;用于话轮转接的“了”所引导的句子与原话题的紧密程度不高,如例(20)中,出现“了”的句子引入了新话题“手”。第二,“了”用于追问时,只是为了刺激对方的说话欲,简单回应之后会主动交还话语权,而用于话轮转接的“了”是为了接过话语权,如例(21)中,乙用“了”接过话头之后,进而说了一长串的句子,并没有交还话语权,例(20)中,甲说完话后乙只是放开了手,并没有回应甲的话,这也说明此例的“了”不是刺激对方说话欲的反馈语。

二、连词“了”的语法化

(一)语法化的过程

我们认为,连词“了”的四种语篇功能,依次排列在理性意义不断减弱、主观性和互动性不断增强的语法化序列上。具体来说,表示时间顺序的本义(暗含因果关系)的“了”是语法化的起点,连接的是两个先后出现的事件;接着,“了”发展出追加信息的添加功能,连接对同一话题不同方面的描述;后来,受到会话互动因素的影响,“了”发展出了表示追问的反馈语功能;在话语标记阶段,“了”用于话题处理时,连接的是会话中变换的话题,用于话轮处理时,连接的是两个交替的话轮。

首先,连词“了”语法化的动因是顺应语境。语言有顺应性,即人能够从所有可能的选项中作出商讨性的语言选择,从而使交际接近或达到成功[4]。说话人在添加信息及处理话题和话轮时,可以选择使用或不使用“了”,但是“了”的出现可以使话语、话题等更富逻辑性和关联性,并帮助听话人更好地理解语篇与推导话语意义,从而促成会谈。在顺应语境的要求下,“了”用于追加信息,来增强话题连续性,暗示听话人后文内容是对前文的增补,降低听话人的信息处理难度;在话题和话轮处理时,“了”发展出话语标记的用法,可以暗示听话人前一话题或话轮已经结束,会谈中已经添加了新的话题和话轮,帮助听话人更快跟上会谈的进程。

其次,连词“了”的语法化过程受到主观性、交互主观性的影响。主观化是指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6]。“了”的语法化过程也是其纯理功能不断弱化、元语言功能不断增强的过程,“了”虽然不再表示真值语义,但是“了”反映了说话人对话语内容、话题关联性的认识以及对言语行为的“监控”,透露了说话人组织话语的痕迹。交互主观性是主观性的演变形式,蕴含着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认同以及“面子”或“自我形象”的关注[7]。例如“了”作为反馈语,可以传达出一方对另一方言谈的关注,可以帮助对方确认会谈的发展。同样的,出现在后续话轮起始位置的“了”,无论是用于追加信息、话题处理还是话轮转接,都表明着说话人是在听话人话语或言语行为基础上作出的回应,表现着对听话人的认同与关注,展现了说话人的会话合作态度。

此外,隐喻机制在“了”的语法化过程中也发挥了作用,在隐喻机制的影响下,连词“了”经历了“事件先后”“同一话题的描述先后”“话题/话轮的先后”三个发展阶段,不断促进其语篇功能的扩展。

(二)语法化的条件

普通话的“然后”、北京话的“完了”和“了”一样,都是本义表示时间关系的连词,在语篇中也可以用作实义连词和话语标记[2,5,8]。这三个连词发生语法化的基础条件有相同之处:作为本义使用时,常出现在复句后一小句的开头之处,是后项连词,在会话中,说话者为表明合作态度,常使用后项连词进行关联性包装,所以容易发展出语用功能,并且,三个连词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连词之一,更容易发生语法化。

但是,“然后”“完了”和“了”用作话语标记时,表现出的话语功能不尽相同,如表1所示:

表1 “然后”“完了”“了”的话语功能

方梅认为:连词的话语功能,与它作为表达真值语义的连词的基本意义和基本功能密切相关,“本义表示时间顺序的连词不表示话轮转接”[5]。“然后”“完了”“了”作为连词的基本义相同,照理应该具有相同的话语功能,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如表1 所示,“然后”的话语功能最少,仅用作话轮延续;“完了”还可以用于话题前景化和话题切换;“了”的话语功能最多,具备了话题处理和话轮处理的所有功能。

我们认为,三个连词话语功能的差异与它们的语音有关。由于来源不同,三个连词发生语音弱化的程度也不同。普通话连词“然后”来源于跨层结构的词汇化,一般情况下,语音不发生弱化;北京话的“完了”实际上是“动词+完了”的省略形式,“完了”本来是动词的补语,在高频使用和句法环境的影响下语法化为连词[2],在实际使用中“了”常常轻读,“完了”读得快了就像一个音节。汕头方言的连词“了”本就是个单音节词,原读[liau53],在使用中有时声调会发生弱化,语音形式最为简单。越简单的语音形式越容易受到语法化的影响而产生语义磨蚀,因而连词基本义对话语功能的制约作用也更弱。由于“完了”和“了”的语音弱化程度比“然后”高,基本义的制约作用较弱,所以两者都既可以作为顺向关联(用作话轮延续),又可以用作转向关联(用作话题切换)。其中,“了”的语音形式最为简单,基本义制约作用最小(有些方言母语者甚至不知道“了”的连词本义),“了”还可以用于话轮转接。

本文全面分析汕头方言连词“了”的四种语篇功能,指出连词“了”本义表示时间顺序,在顺应语境的语用动因的驱使下,受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的影响,依次发展出追加信息的添加功能、表示追问的反馈语功能和意义空灵、仅用作话题和话轮处理的话语标记功能。与其他表示时间顺序的连词相比,“了”的话语功能更加丰富,既可以用作顺向关联,也可以用作转向关联,这与其做连词基本义时的语音形式有关。

在对“了”进行释义时,不宜依据连词“了”的语篇功能将其列为多个连词进行注释。换言之,汕头方言只有一个连词“了”,即表示时间顺序,其他不符合连词基本义的用法只是连词“了”不同语篇功能的表现。在词典释义时,应只列明“了”的连词基本义,并根据不同词典的编写目的,有针对性地在其连词义项下增加对其语篇功能的说明。

此外,在分析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时,可以参照方言材料,对基本义相同的连词可能发展出的话语功能进行全面的预测。跨方言的研究表明,“表示时间顺序的连词不用作话轮转接”是汉语连词语法化的倾向性规则,而不是绝对性规则。需要指出的是,连词的来源及其语音上的区别,是影响其基本义对话语功能制约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猜你喜欢
连词语篇语法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跟踪导练(二)4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参考答案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