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香 徐中秋
(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院,广东 广州 510500)
目前我国残疾人总数约达8500万,约占总人口比例的6.21%,其中6~14岁学龄残疾儿童少年占246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家对国民身体素质越来越重视,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落实,使得体育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在教育上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体育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特殊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对于促进特殊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功能恢复,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但是,特殊学校的学生因为身心的缺陷无法像普通学生那样接受体育教育,使得体育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有着重重困难,举步维艰。梳理文献发现,目前尚未有人对桂林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对桂林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开展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及困境,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更好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表1 桂林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基本情况(N=864)
调查发现,桂林市内有8所特殊教育学校,其中最大的是桂林市培智学校有189名学生,其次是桂林市聋哑学校有168人,全州县特殊教育学校135人,荔浦市特殊教育学校110人,其余四所学校均不超过100人。特殊学校包括有残疾程度不同的学生,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型、年龄或智力水平等进行分班教学[7]。在调查的8所学校中,6所学校以年龄作为分班依据,2所学校以年龄和残疾类别相结合作为分班依据。
所调查的8所特殊教育学校共有学生846人,其中男生501人,女生363人,普遍表现为男生多于女生,但这并不意味着男孩发生残疾障碍的概率比女孩大,主要是文化习俗中“重男轻女”观念、个人社会意识淡薄、现代科技进步干预生育行为等所导致的男孩出生率高于女孩的后果[3]。为了能更好“因材施教”,学校在招生方面会根据残疾类型进行相应的区分,如桂林市培智学校招收的大部分学生是培智类的,智力低下、唐氏综合症、脑瘫等,不招收盲聋哑类学生,其它残疾类型的学生只占到15%;但也有部分学校因地域发展问题,为了能更好地使教育发展达到均衡会招收不同类型的学生。
2.1.1 每周体育课时安排
国家规定,每周一二年级体育课要达到四节,三四五六年级达到三节[3]。调查发现,一周每班安排2课时体育课的学校占0.75%;3~4课时的仅占25%,可见每周体育课时安排较少、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
2.1.2 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师在设计和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应结合学校条件来制定适合残疾学生的体育活动,并使之游戏化和趣味化,从而更好的增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自信心[2]。调查得知,桂林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有体育游戏、特奥项目、基本体操、球类运动等等,课程丰富,深受学生喜爱。
2.1.3 体育课组织形式
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起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调查发现,62.5%的体育教师是按自己的授课形式组织学生学习,37.5%的老师选择采用教师引导加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教学,为了学生的安全,没有任何一个教师选择让学生自由活动,从侧面可以看出体育教师的责任心很强,考虑问题全面。
2.1.4 两操开展情况
调查发现,仅有37.5%的学校以集体形式为主开展广播体操;75%的学校开展课间操,为了便于管理,60%是选择集体进行广播体操,40%选择在教室进行眼保健操。由此可知,两操开展情况不是很理想,没有达到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不利于特殊学生的肢体康复。
2.1.5 课余体育活动情况
所调查的8所学校都有定期举办校运会,有4所学校一年举办一次,2所学校一年举办两次,2所学校两年举办一次,基本符合“学校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的要求。
在所调查的8所特殊教育学校中体育教师共有24名,其中只有8名是特教专业或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16名是由班主任、语文或数学老师等代替。一些县城的特殊教育学校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全部都是兼职的,从而导致体育课质量下降,市区和城镇学生受教育程度不公平现象明显。
市里的特殊学校一方面得到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获得爱心企业的捐赠所以器材配备较齐全;城镇的特殊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较缺乏和陈旧,有些连像样的体育用品都没有,更不用说专门的体育场地。多功能运动场、室外康复健身器材、室内体育等费用较高的器材学校几乎没有,特殊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基本上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在调查的8所学校中,平均每个学校仅有3名体育教师,教师数量明显不足;专职教师仅占33.3%,兼职教师达到66.7%,体现出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理论知识技能较浅薄、教学创造性不强,严重阻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发展,迫切需要接受新知识、学习新理念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5]。
特殊学生因生理方面存在缺陷,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影响。学生的残疾程度不同,学校需要根据残疾类型进行不同的教育,体育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评价时,既需要考虑每个学生的身体情况又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导致体育教学无法很好的开展[4]。
调查发现,8所特殊教育学校中体育场地器材配备均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市里的学校会有企业单位或爱心人士给与捐赠,所以体育设施较齐全,而县城连好的体育器材都没有更不用说专门的体育设施。政府对特殊学校拨款的金额数量是按照学校的规模大小决定的,办学规模小所得的经费自然少,导致学校无法扩建,体育设施方面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导致市里和县城的学校存在很大差别[1]。
特殊教育学校的领导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是认可的,但是由于教学条件和经费等方面的不足,导致教学的重点并没有放在体育上[4];调查发现一些当地的群众竟然不知道本地有特殊学校,甚至不理解特殊学校的性质,反映出社会群众对特殊教育的关心不够;特殊教育不能像普通教育那样在短期内出效益,很多时候政府为了提高政绩工程更多的会把重心放在普通教育上,而使特殊教育遭受冷落[1]。
教育主管部门应为特殊学校增加相应的体育教师编制,以解决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6];拓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渠道,制定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以弥补他们专业的不足;体育教师应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和业务学习,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以适应新时代教育的新要求。
特殊教育学校因学生身心存在差别,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例如,对于聋哑的学生,教师要采用手语和语言搭配、完整示范和分解示范相结合等;对于弱智的学生,教师讲解的语言要简单易懂,便于学生理解;而对于盲生来说,因视力障碍导致对外界的感知不灵敏,教师要根据他们听力正常的功能,在无法进行动作示范的情况下,更多地采用语言表达法进行教学[14]。
良好的环境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前提条件,体育设施的缺乏,必然会影响体育的教学效果,从而降低学生对体育课参与的积极性。首先,学校必须要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备相应的体育器材设施;其次,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体育教育的投入,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对特殊教育给予更大的关心和帮助;最后,完善对体育设施的管理制度,重视对体育器材的保护,定期检查维修,延长其使用寿命[13]。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对办好特殊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加大对特校学校体育方面的投入,把全民健身计划落实到特殊教育学校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其功能恢复;特殊教育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应加大体育学习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经常组织体育趣味性比赛,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特殊学生要认识到体育对自身生理和心理功能恢复的益处,增强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终身体育学习的习惯。
(1)桂林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专兼职情况失调,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学创新性不强,导致体育教学质量受到影响;(2)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因生理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导致体育教师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时比较困难,很多时候只能满足少部分学生的需求;(3)体育教学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得到的支持力度不够,学校的体育教学条件均不能满足体育课堂的需要,市里和县城体育器材设施存在很大差别;(4)政府及社会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和投入太少,学校建设规模小及体育教学经费不足,没有足够的条件更好的开展体育课。
(1)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经常组织特殊体育教学研讨会,分享各阶段体育教学的成果或困难,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弥补自身教学能力的不足,便于特殊体育教学的良好发展;(2)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残疾情况及身心特点进行授课,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要正确引导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以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3)学校应重视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素质的促进作用,加大场地器材建设投入资金,使体育场地器材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符合学生的特殊性;(4)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使政府和社会对特殊教育有更大的关注和支持,动员更多人关心和扶助特殊教育,让学生能在更好的教学环境下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