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归智
关键词:人物 观念 艺术审美
周文王与商纣王
《封神演义》的人物,基本上是“类型化”的写法,属于古典的审美意识。这与华夏传统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的影响分不开。
《封神演义》的人物形象体系,可以归纳为两朝三教,仙凡混一。两朝是商与周,三教是阐、截、释(小说中称西方教,即释教前身)。
商朝写一王,是纣王;周朝写两王,是文王和武王。纣王是无道昏君的代表,周文王和周武王是有道明君的化身。他们分别是恶与善的偶像,又分别是儒家伦理思想中专制与开明两个不同层面的艺术体现。
比较起来,周文王、武王更是一种观念的人物模式,是“以德王天下”“泛爱众而亲仁”“隆礼重法”等儒家理念直露的摹写,因而缺少血肉和魅力。
第一回写周文王奉诏朝商,离开西岐前嘱子别母,既礼数谨然,又体现了儒家人情化的伦理亲情,“仁”和“礼”这两种儒家的核心观念表现得很充分:
且言姬昌坐端明殿,对上大夫散宜生曰:“孤此去,内事托与大夫,外事托与南宫适、辛甲。”……姬昌退至后宫,来见母亲太姜。行礼毕。太姜曰:“我儿,为母与你演先天神数,你有七年灾难。”姬昌曰:“今日天子诏至,孩儿随演先天神数,内有不祥,七载罪愆,不能绝命。方才内事外事,俱托文武,国政付与伯邑考。孩儿特进宫来辞别母亲,明日欲往朝歌。”……
随出内宫与元妃太姬作别。——西伯侯有四乳,二十四妃,生九十九子,长曰伯邑考,次子姬发即武王天子也。周有三母,乃昌之母太姜,昌之元妃太姬,武王之元配太妊,故周有三母,俱是大贤圣母。
君仁臣贤,父严母慈子孝,夫妻互守礼法,弟兄彼此和睦,一切都在儒家礼教的规范之下,井然有序,一切又都温情脉脉,浸润着伦理亲情的和谐温馨。这里没有人际关系的摩擦争斗,没有理智和情感的冲突,更没有什么性格的变态之类。这就是所谓儒家的“中和之美”,但作为人物性格而言,也就谈不上特点,谈不上个性。
倒是写文王食子、吐子,多少表现了一些人性的内容:
……姬昌不觉流泪曰:“我儿不听父言,遭此碎身之祸!今日如不食子肉,难逃杀身之殃;如食子肉,其心何忍!使我心如刀绞,不敢悲啼。如泄此机,我身亦自难保。”姬伯只得含悲忍泪,不敢出声……(第二十一回)
……文王出小龙山口,见两边文武、九十八子相随,独不见长子邑考。因想其醢尸之苦,羑里自啖子肉……文王作罢歌,大叫一声:“痛杀我也!”跌下逍遥马来,面如白纸。(第二十二回)
圣人不食子,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里面包含的是父慈子孝的儒家伦理思想。但客观上,文王食子又吐子的故事却暴露了儒家伦理的内在矛盾,给周文王这位儒家理想的大圣人涂染上一层悲剧色彩。儒家伦理是有人情味的,但本质上又是专制主义的。纣王杀死伯邑考并让文王“食子”是专制主义的集中体现,信守“君为臣纲”的周文王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就不能不在“父慈子孝”方面陷入困境。
第二十二回“西伯侯文王吐子”中描写,文王逃离羑里,回到西歧,作歌怀念被纣王、妲己杀害的长子伯邑考,悲痛万分,“吐出一块肉羹,那肉饼就地下一滚,生出四足,长上两耳,望西跑去了。连吐三次,三个兔儿走了”。文王当年被迫吃下亲子之肉,故有这一幕。
为什么伯邑考的肉会变成兔子跑掉呢?一种民间演义性说法是,此乃因为伯邑考是一个同性恋者,所以当年妲己引诱他而无效。兔子,后来就成了同性恋者的代称。
作为昏暴之君的代表,纣王并不算十分典型。因为纣王的一切暴虐行为都是在妲己的教唆下干出来的。不过这倒使纣王这个人物有了另外一些耐人咀嚼的特点。作者写到纣王时,有意无意地会流露出某种同情,这主要是受到女色亡国和君权至上两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但同时也使纣王的性格有了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和生动性。
如第五回云中子对纣王大谈“但观三教,唯道至尊”,纣王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听言大悦:‘朕聆先生此言,不觉精神爽快,如在尘世之外,真觉富贵如浮云耳。……”第七回妲己陷害姜皇后,纣王完全是被动的,书中一再写纣王“见姜后之睛,其心不忍;恩爱多年,自悔无及,低头不语,甚觉伤情”,“纣王沉吟不语,心下煎熬,似羝羊触藩,进退两难”,“纣王出于无奈,只得传旨”……特别是第九十七回写到纣王摘星楼自焚,竟颇有几分悲壮色彩。
……话说朱升举火,烧着楼下干柴,只见烟卷冲天,风狂火猛,六宫中宫人喊叫,霎时间乾坤昏暗,宇宙翻崩,鬼哭神号,帝王失位。……朱升见摘星楼一派火着,甚是凶恶。朱升撩衣,痛哭数声,大叫:“陛下!奴辈以死报陛下也!”言罢,将身窜入火中。可怜朱升忠烈,身为宦竖,犹知死节。
话说纣王在三层楼上,看楼下火起,烈焰冲天,不觉抚膺长叹曰:“悔不听忠谏之言,今日自焚,死固不足惜,有何面目见先王于泉壤也!”(第九十七回)
纣王几乎成了一个充满悲剧感的、让人一掬同情之泪的人物。难怪钟惺有评语说:“纣王虽然无道,还算个侠烈汉子。起先做了许多恶业,及至到壞事时,便爽爽利利,以死自待,决不沾泥带水。若是小丈夫,便有无限婆子气,不知作多少悲啼哭泣。”
总之,周文王、武王与纣王的对比意味是明显的。这是仁德与昏暴的对比。作为观念的衍化和图解,不可能写出血肉丰满的感人形象,虽在局部有可取之处,却远没有达到文学上的“这个”。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儒家的审美理想与丰富深刻的艺术个性之间是有矛盾的,因为儒家思想的根本宗旨是要限制人个性的发展,使其“不逾矩”,“存天理,灭人欲”。
闻太师与姜子牙
商朝臣子共有三类:愚忠之臣、奸佞之臣和弃商从周的明智之臣。奸臣如费仲、尤浑、崇侯虎、飞廉、恶来等都是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无非是把持朝政,擅权作威,收受贿赂,谄媚君王,陷害忠良等,并没有写出真正的个性。
“忠臣”和“智臣”的大多数也面目雷同。忠臣则犯颜直谏,死而后已,区别只是在死的花样上做文章,如梅柏炮烙,商容撞柱,杨任剜目,目的是为了渲染纣王和妲己的残暴,并不是为了刻画个性。另外一些与周兵对阵而被杀被擒“尽节报主”的忠臣如鲁雄、张桂芳等更只是泛泛描写。
倒戈顺周反商的识时务者则又是另一类模式,也都大同小异,其中写得较为出色的如邓九公、苏护等,则多少写出了弃商从周过程的曲折、抉择的艰难,虽然主要在故事情节上谋求变化,在人物性格上也多少能各具面目。
闻太师是写得最为成功的一个“忠臣”典型。他是托孤老臣,位崇望隆,纣王也有几分畏惧他,因此从第一回到第二十六回,都写他出征在外,不主朝政,以便放开手写纣王与妲己的倒行逆施而无人能阻。
第二十七回“闻太师回兵陈十策”,写闻太师远征北海归来,家门未进,立刻鸣钟请驾,极谏纣王,三日后又上条陈十策,要拆鹿台,贬妲己,斩费、尤,“磨墨润笔,将笔递与纣王:‘请即时批准施行。”,威风凛凛,充分显示了一个托孤老臣的身价分量。
同时又写:“闻太师见纣王再三委屈,反有兢业颜色,自思:‘吾虽为国直谏尽忠,使君惧臣,吾先得欺君之罪矣!”表现闻太师是一个“忠臣”,而不是一个“权臣”。为了故事情节的推展,又立即安排闻太师去征讨东海平灵王。等到第三十一回闻太师重新出现,纣王失政的故事已基本铺排完毕,转而写殷商兵伐西岐了。闻太师作为殷商方面的主帅,自然成了描写重点。
作为成汤首相,从回兵陈十策到驱兵追袭黄飞虎,都表现了闻太师的干练、果断和勇于任事,其核心思想则是一个“忠”字。从第三十五回到第五十二回,先是派兵遣将,后又亲自出兵,重点写闻太师征伐西岐的战争,直到闻太师在绝龙岭被云中子烧死。这十几回故事已经大大加重了阐截两教斗法的内容,十绝阵与黄河阵写得五彩缤纷、匪夷所思。闻太师既是成汤统帅,又是截教金灵圣母的门徒,与既是西周丞相又是阐教门徒的姜子牙对垒,政争与教争搅在一起。
由于描写重点转到斗法斗宝,人物性格没有进一步发展,但闻太师的形象还是鲜明的。除了儒教的忠悃,又增加了一些道教的风貌。
话说子牙观看良久,叹曰:“闻太师平日有将才,今观如此整练,人言尚未尽其所学。”( 第四十二回)
话说闻太师的墨麒麟周游天下,霎时可至千里,其日行到东海金鳌岛。太师观看大海,青山幽静,因嗟叹曰:“我因为国事烦琐,先王托孤之重,何日能脱却烦恼,静坐蒲团,参玄悟妙,闲看‘黄庭一卷,任乌兔如梭,何有于我。”( 第四十三回)
太师大叫一声,跌将下来。云中子在外面发雷,四处有霹雳之声,火势凶猛。可怜成汤首相,为国捐躯!……太师忠心不灭,一点真灵借风径至朝歌,来见纣王,申诉此情。(第五十二回)
点点滴滴,一路写来,闻太师的个性和风貌已跃然纸上。儒道互补,忠于君国,挚于友情,忠心耿耿,力挽危局,死而后已,虽然违逆“天命”,是个悲剧性人物,但也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悲剧人物。
钟惺有评语说:“闻太师征伐西岐,当对阵时,凛凛数语,至今犹有生气。”“闻太师精忠报国,死不忘君,庶几不愧大臣之体。”闻太师形象的艺术魅力,反映了儒家思想在传统时代的巨大影响。
如果说闻太师主要表现了儒家思想的悲剧,那么姜子牙则主要表现了道家、道教思想的喜剧。这正是《封神演义》的基本倾向。姜子牙是全书第一要角,客观地说他的性格写得不那么恰如其分,作者似乎想写他性格的多侧面,但艺术功力不够,反而显得有些矛盾混乱。
一方面,姜子牙忠厚老成,甚至有点迂腐懦弱,这在他与马氏和申公豹的关系上表现得很明显。另一方面,姜子牙渭水垂钓,文王访贤,虽是继承《武王伐纣平话》而来,因袭《三国志演义》中“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写法也很明显。但姜子牙显然不如诸葛亮那样表现出隐逸风流,神气十足。因为《封神演义》要渲染神仙斗法,而姜子牙不过是只有四十年道行的元始天尊的小徒弟,每次征战都要靠各路神仙支援救护,姜子牙只是一个道教的傀儡,他的经纬韬略如何无足轻重。再加上他刚下山时遭遇种种挫折,与马氏吵吵闹闹,颇有点滑稽色彩,当然就不能像诸葛亮那样给人飘逸潇洒、倜傥风流的印象。
后来姜子牙成了武王的“相父”,既要写道教的“天命”,又要写武王的“仁德”,结果使夹在当中的姜子牙常要玩弄权术,蒙蔽武王,擅权作威,与前面一再写姜子牙“忠厚”颇不相符。这其实是让人物性格迁就故事情节。
黄飞虎
殷商的另一位“股肱之臣”黄飞虎则是“君不正,则臣投外国”的“识时务者”的俊杰。黄飞虎弃商投周的曲折过程写得相当生动。黄飞虎之妻贾氏被妲己设圈套陷害,君欺臣妻,坠楼而死,飞虎之妹黄贵妃也被纣王摔下摘星楼而亡,面对这飞来横祸,黄飞虎的反应只是“无语沉吟”。
他的结义兄弟黄明等倡言造反,“黄飞虎持剑在手,大喝曰:‘黄明等!你这四贼!不思报本,反陷害我合门之祸!我家妻子死于摘星楼,与你何干?你等口称反字,黄氏一门,七世忠良,难道为一女人造反?你借此乘机要反朝歌而图掳掠,你不思金带垂腰,官居神武,尽忠报国,而终成狼子野心,不绝绿林本色耳!罵的四人默默无语”。
这说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所谓“忠君之义”正统专制思想在黄飞虎脑中是根深蒂固的。这种描写符合黄飞虎这样“官居首领”“七世忠良”的身份性格。
黄飞虎最后是被周纪用“绿帽子”的耻辱之感而激反的,虽然被激造反,但要真正冲破“忠”“孝”这些思想枷锁的束缚却并不容易,这方面的描写也颇真实动人:
黄飞虎虽反,今日面君,尚有愧色。周纪见飞虎愧色,在马上大呼:“纣王失政,君欺臣妻,大肆狂悖!”纵马使斧,来取纣王。纣王大怒,手中刀急架相还。黄明走马来攻。黄飞虎口虽不言,心中大恼,曰:“也不等我分清理浊,他二人便动手杀将起来!”(第三十回)
黄滚又曰:“畜生!你可做忠臣、孝子不做忠臣、孝子?”飞虎曰:“父亲此言怎么说?”滚曰:“你要做忠臣、孝子,早早下骑,为父的把你解往朝歌,使我黄滚解子有功,天子必不害我;我得生全,你死还是商臣,为父还有肖子。畜生!你忠孝还得两全。……”飞虎听罢,在神牛上大叫曰:“老爷不必罪我,与老爷解往朝歌去罢!”
由于能较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身份、地位,就使黄飞虎思想、性格的变化获得了真实感和立体感。可惜在黄飞虎归周后,他的个性就不再鲜明,而成了一个姓名符号、征战工具。这是许多古典小说都难以避免的毛病,如《水浒传》中的好汉,“逼上梁山”的造反过程中人物性格生龙活虎,一旦上了梁山则失去神采。这正是传统审美观念从“类型化”向“性格化”发展演变中的一种迹象。
老子和元始天尊
阐、截、西方(佛)三教的仙佛们是《封神演义》中的重要角色。他们不食人间烟火,俱已超凡入圣,所以愈是大角,愈高高在上,愈难以写出不同的个性。西方教中,准提道人比较开放通达,接引道人则相对保守拘谨,因此得以各具面目。
老子和元始天尊,一个在幕后,一个在前台,实际上同掌阐教,互相尊重,二人都法力无边,很难看出有多大区别。他们当然都比师弟截教的通天教主修养深厚,本领高强,个别地方则表现老子比元始又略高一筹。
如破十绝阵中的落魂阵,元始天尊对前来求救的赤精子说自己虽然掌教,遇事尚有疑难,让赤精子去找老子。而破诛仙阵时,元始天尊第一次单独观阵,有千万朵莲花护身,但还是被通天教主的宝剑震落一朵莲花。
这里较圆满地解决了道教典籍中的某些矛盾。因为早在南朝梁代,陶弘景造作《真灵位业图》,已经把元始天尊列为道教第一级的中位尊神,而太上老君则是第四级中位,低于元始。这实际上贬低了老子作为道家始祖的历史地位,造成道家和道教的冲突。
《封神演义》中,巧妙地再创造了最后出来收拾残局的鸿钧道人这个无上权威,而把老子、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写成他的三个徒弟,老子是大师兄,元始天尊是二师兄,通天教主是三师弟。这就消除了排序的混乱,既保持了元始天尊的“教主”尊位,又显示老子应在元始天尊之前的排序。
到破万仙阵时,又写了“老子一气化三清”的故事,这就把道教中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太上道君所谓“三清”的尊卑排序问题通过虚化处理象征性地解决了。
阐教的神仙弟子们
阐教有所谓十二代弟子,即元始天尊的十二个同列徒弟,“代”实际上是“位”的俗字讹写。此外还有不在此列但辈分近似的燃灯道人、云中子、南极仙翁和陆压,他们也属于阐教系统或者与阐教关系密切。
燃灯道人似乎是阐教门人的“班长”,比其他阐教弟子们的修为又高深一点,所以破十绝阵时由燃灯道人当总指挥。此后的描述中凡写到燃灯道人,都不忘他的“班长”身份。这种处理是融合佛教的某些传说,表现尊重佛教而又维持道教高于佛教的中华文化本位立场。
燃灯道人实际上从佛教的燃灯古佛而来,这从他的住地灵鹫山也可看出,灵鹫山其实应该在印度,乃从《西游记》里如来佛祖住在西天“灵山”演变而来。在佛教传说中,燃灯古佛本是释迦牟尼如来佛之前的先辈佛祖。
这位先辈佛祖卻成了道教元始天尊的一个徒弟燃灯道人,虽然比十二位弟子地位略高,辈分却一点不占先。同时,与老子、元始天尊同时同列的西方教(即佛教的前身)大德是接引导人和准提道人,而位列最高的则是道教的始祖鸿钧道人。燃灯道人演变成燃灯古佛,还不知要等到哪年哪月呢,其后的释迦牟尼如来佛就更不用提了。这样,道教先于、高于佛教的立场当然彰明较著。
广成子和赤精子
十二位弟子为首的两位是广成子和赤精子。这两位神仙也都写得比较突出。赤精子两次三番闯落魂阵抢草人救姜子牙的魂魄,往来奔波,十分热心。后来徒弟殷洪被申公豹说反背叛,赤精子不得不用太极图将殷洪绝命,其心理活动的描写也颇有人情味:
……赤精子尚有留恋之意,只见半空中慈航道人叫曰:“天命如此,岂敢有违。毋得误了他进封神台时辰!”赤精子含悲忍泪,只得将太极图一抖,卷在一处;提着半晌,复一抖,太极图开了,一阵风,殷洪连人带马,化作飞灰。……话说赤精子见殷洪成了灰烬,放声哭曰:“太华山再无人养道修真。见我将门下这样如此,可为疼心。”
“含悲忍泪”“提着半晌”“放声哭”,把赤精子既不得不绝情杀徒又实在于心不忍的矛盾复杂心理表现得很生动。广成子也有杀徒之事,后来又“三谒碧游宫”,是通天教主改变立场与阐教敌对的重要情节枢纽。“三谒碧游宫”故事中写广成子既知礼守法,又敢作敢当,见机行事,有理有节,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广成子和赤精子这两个名目,其实渊源有自。在《庄子》和道教的神仙典籍中,广成子据说是黄帝时人,居住在崆峒山中的石室,黄帝向他问治身之道,广成子回答说:“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毋劳尔形,毋摇尔精,乃可以长生。慎内避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而处其和,故千二百年未尝衰老。”
这实际上是将《道德经》中的话语予以化用演绎。而《续文献通考》中则说:“葛稚川曰:老子无世不出,数易姓名。出于黄帝时,号广成子。”按这种说法,广成子和老子合而为一,广成子当然是老资格。
赤精子则据说是颛顼时人,曾演说传授《微言经》,教世人以忠顺之道。《汉书·李寻传》中记载,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造作《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并假托说:“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甘忠可是原始太平道的创始人。
从道教的演变历史来说,赤精子也是被创造的一个很早的仙人。另外还有不同的说法,如说赤精子又叫宁封子,乃黄帝的陶正(官职名);又说颛顼帝时太上老君降于衡山,号赤精子。赤精子也成了老子的一个化身。从宗教信仰来说,“赤精子之道”属于黄老道,是道教形成的早期阶段。
到了《封神演义》中,广成子击金钟,赤精子敲玉磬,成了元始天尊十二个徒弟中的老大老二,而哪吒的师傅太乙真人、杨戬的师傅玉鼎真人和后来成了佛教三大士的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和慈航道人等反而排序在后,就是受了广成子和赤精子之名目在道教典籍中早就存在的影响。
散仙陆压
截教自通天教主以下,都被写成“全无道气,一脸凶光”,违逆天命,自恃己能,人物性格千篇一律,只在法术神通上予以区别。其中只有云霄娘娘写得比较生动,写出一个本有主见,却在客观情势的裹挟下被迫改变了初衷的人物性格悲剧。阐教叛徒申公豹往来奔走,邀集截教门人打击姜子牙,是推动情节结构运转的重要人物,但性格也是类型化的。
陆压是一个别具风格的神仙,他的出现很有意思,表现出《封神演义》作者别出心裁的独特艺术构思。陆压在第四十八回首次现身:
……这道人上得蓬莱,打稽首曰:“列位道兄请了!”燃灯与众道人俱认不得此人。燃灯笑容问曰:“道友是那座名山?何处洞府?”道人曰:“贫道闲游五岳,闷戏四海,吾乃野人也。吾有歌为证:
贫道本是昆仑客,石桥南畔有旧宅。
修行得道混元初,才了长生知顺逆。
休夸炉内紫金丹,须知火里焚玉液。
跨青鸾,骑白鹤,不去蟠桃飱寿药。
不去玄都拜老君,不去玉虚门上诺。
三山五岳任我游,海岛蓬莱随意乐。
人人称我为仙癖,腹内盈虚自有情。
陆压散人亲到此,西岐要伏赵公明。
贫道乃西昆仑闲人,姓陆,名压。因为赵公明保假灭真,又借金蛟剪下山,有伤众位道友。他只知道术无穷,岂晓得玄中更妙?故此贫道特来会他一会。管教他金蛟剪也用不成,他自然休矣。”
陆压没有师承,没有教派,虽是道教神仙,却并非元始门下,连老君也不去朝礼,当然更不是截教中人,他自称“闲人”“野人”“散人”,闲、野、散,都是自由的意思。逍遥自在,不受任何拘束的自由正是道家、道教的理想。陆压的形象正是这种理想绝妙的艺术象征。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老子》一章)陆压正是“无名”“常无”却又“无为而无不为”的。
陆压一出场,就以钉头七箭书制服了阐教燃灯道人以下都对付不了的赵公明。赵公明祭金蛟剪,连燃灯道人都舍了梅花鹿一闸两段,逃跑得很狼狈,陆压却能“大呼曰:‘来的好!化一道长虹而去”,显得从容不迫。
陆压被三霄娘娘用混元金斗拿去,“把陆压泥丸宫用符印镇住,绑在旗杆上……传长箭手,令五百名军来射。箭发如雨,那箭射在陆压身上;一會儿,那箭连箭杆与箭头都成灰末”。等到碧霄娘娘再祭金蛟剪时,陆压又化长虹脱身而去。陆压的本事超过了元始天尊的十二弟子,连燃灯道人也赞叹不已:“公道术精奇,真个可羡!”
陆压还有十分厉害的宝贝葫芦飞刀,他却并不珍惜,送给姜子牙,克服了许多难关,直到最后帮助姜子牙斩了妲己。无名无位,自由自在,却有众所不及的能力本领。书中反复皴染了陆压的“自由”形象:
……赵公明忽见一矮道人,带鱼尾冠,大红袍,异相长须,作歌而来:
“烟霞深处访玄真,坐向沙头洗幻尘。七情六欲消磨尽,把功名付水流,任逍遥,自在闲身。寻野叟同垂钓,觅骚人共赋吟。乐陶陶别是乾坤。”
赵公明认不得,问曰:“来的道者何人?”陆压曰:“赵公明,是你也认不得我。我也非仙,也非圣,你听我道来:
性似浮云意似风,飘流四海不停踪。
或在东洋观皓月,或临南海又乘龙。
三山虎豹俱骑尽,五岳青鸾足下从。
不富贵,不簪缨,玉虚宫里亦无名。
玄都观里桃千树,自酌三杯任我行。
喜将棋局邀玄友,闷坐山岩听鹿鸣。
闲吟诗句惊天地,静理瑶琴乐性情。
不识高明空费力,吾今到此绝公明。
贫道乃西昆仑闲人陆压是也。” (第四十八回)
……陆压起身曰:“贫道一往。”提剑在手,迎风大袖飘扬而来。云霄娘娘观看,陆压虽是野人,真有些仙风道骨,怎见得:
双抓髻,云分瑞彩;水合袍,紧束丝绦。仙风道骨气逍遥,腹内无穷玄妙。四海野人陆压,五岳到处名高。学成异术广,懒去赴蟠桃。
云霄对二妹曰:“此人名为闲士,腹内必有胸襟。看他到得面前怎样言语,便知他学识浅深。”陆压徐徐而至,念几句歌词而来:
“白云深处诵《黄庭》,洞口清风足下生。无为世界清虚境,脱尘缘万事轻。叹无极天地也无名。袍袖展,乾坤大;杖头挑,日月明。只在一粒丹成。”(第四十九回)
这是对陆压的赞美,也是对道教理想的歌颂。《封神演义》写了一群又一伙的神仙,他们的形象都折射着道教的思想观念,而陆压更是道教审美妙不可言的艺术实现。这是《封神演义》“写人”的一大特点。陆压极有可能是《封神演义》的作者、道士陆西星的夫子自况。《封神演义》是陆西星著作、许仲琳编辑,这一学术研究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