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碧玉 邱金亮 杨蓉 邱雁 王静
[摘要]课程目标达成是专业认证人才培养达成度评价的基础工作,也是关键工作。如何科学客观地进行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毕业要求达成分析的准确可靠。项目组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专业基础课泵与泵站课程为案例,围绕课程目标达成的主要环节,以毕业要求为导向制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重新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设计重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建立检验课程目标的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面向产出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以期实现课程目标的达成,持续改进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程目标;教学改革;达成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1—0137—04
课程目标达成是专业认证人才培养达成度评价的基礎工作,也是关键工作。科学客观地进行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构建合理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体系,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毕业要求达成分析的准确可靠性,可见,课程目标有效达成尤为重要。课程教学作为人才培养达成的关键环节和最后一公里,围绕课程目标达成,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创新与实践,面向产出推动课程内涵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泵与泵站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给排水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核心课程体系中的课程之一,对毕业要求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以泵与泵站课程教学改革为典型案例,围绕课程目标达成的主要环节,以毕业要求为导向制定课程目标,明确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任务,设计支撑产出任务的课程目标,建立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根据课程目标重新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设计重组支撑课程目标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建立检验课程目标的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面向产出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以期持续改进课程质量。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理念
在当前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中,要更新观念,创新理念,践行工程教育认证的三大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同时,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教师教什么向学生学到什么的转变,教师面向产出导向,即根据学生学到什么进行教学设计,保证学生取得特定的学习效果;二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是专业认证中三大理念之一,必须从以教师为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有效实现教学互动与教学相长;三是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的转变,从教师以一般知识性讲授到学生能力培养锻炼与提高转变。
二、以毕业要求为导向制定课程目标
(一)课程在毕业要求矩阵中有对应的位置
毕业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之间的重要衔接与纽带,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整个课程体系要能够覆盖全部毕业要求,每门课程要能够实现其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在毕业要求矩阵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且课程设置要能够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在课程达成评价中,要求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要涵盖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内容,以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要求根据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的12条毕业要求作为一级指标点,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办学实际与特色,细化制定30个二级指标点。泵与泵站课程根据课程性质支撑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有4个,包括毕业要求1.3——能够应用工程基础知识分析和判别工程实际问题;毕业要求2.3——通过文献查阅和学习,能从理论上提高对给排水工程项目的理解和认识;毕业要求3.2——能够针对工程实际,提供不同的设计方案,并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因素,进行比选和优化;毕业要求5.3——能够将工具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相结合,具备直接参与工程活动的能力。
(二)根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
对所有支撑课程,根据课程与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关系,制定课程目标。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要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合理对接,一是课程目标确定既要体现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要求,又要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合理衔接;二是课程目标应明确表述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的知识、能力,具有可教学、可评价的特性;三是课程目标应完全覆盖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四是课程目标能够通过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来落实,有客观合理的方法进行评价。
基于以上课程目标制定的原则及课程特点,泵与泵站课程目标制定为3个,1个目标可支撑2个二级指标点,这样3个课程目标就能完全覆盖支撑的4个二级指标点。课程目标明确支撑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构建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矩阵表,见表1。
(三)根据课程目标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纲领性文件,要根据毕业要求制定教学大纲,指导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课程教学[6]。课程教学大纲在原来模板的基础上,增加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矩阵表,课程目标与关键知识、能力要求,课程目标落实的教学环节与考核方式设计表,见表2。修订的教学大纲包括五部分:课程介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要求、参考材料。由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教学大纲的合理性进行审定后执行。
三、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构建课程目标达成途径
(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通过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教学改革,构建课程教学与课程目标实现的途径关系。针对课程目标设计重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能支撑课程目标的实现,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设计创新,有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通过教学改革来达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章节)的内涵与课程目标应有效衔接,即教学内容要能够支持课程目标的达成。
泵与泵站课程以该课程目标导向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在课程教学之前,由课程组长、专业负责人或系主任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理性进行评价,填写课程教学设计合理性评价表。按照课程目标要求的知识内容进行课堂教学,每个教学环节针对指标点要求,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手段,将“互联网+课程”融入课堂教学,以“雨课堂”“智慧树”智慧教学工具的使用为契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全过程。采用多种模式、方法、手段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一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互联网在线学习独立完成课前预习、课后作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课外学习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二是学习小组利用信息资源,团队协作查阅参考文献,学习泵与泵站新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分工合作撰写论文、制作PPT汇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拓展知识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沟通表达的能力;三是通过参观各种典型泵站,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独立撰写实习报告,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掌握实际工程知识的能力。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使学生在掌握泵与泵站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泵站工艺设计能力,使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方式、手段达到相应的目标能力达成要求。
(二)课程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手段改革
通过课程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手段改革,建立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实现的检验关系,针对课程目标设计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标准,使课程考核能有效检验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课程考核内容覆盖教学内容,能够证明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性质要求匹配,有利于检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能够覆盖全体学生,具有可操作性。针对各考核方式均有明确合理的评分标准,评分标准应针对课程目标设计,分数分布与课程目标相匹配,及格标准应体现课程目标达成的“底线”。
泵与泵站课程创新考核方式、考核手段。考核实施前,由课程组长、专业负责人或系主任、教学副院长对考核方式、手段、合理性进行评价,填写课程考核合理性评价表。考核范围应涵盖所有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全过程、全方位的课内考核与课外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试卷考核与非试卷考核相结合,主观性考核与客观性考核相结合等方式,检验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考核主要包括几个部分:一是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讨论、作业、考勤等;二是通过查阅泵与泵站前沿知识相关文献,撰写论文,制作PPT汇报;三是参观校内外典型泵站,撰写实习实训报告;四是期末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知识运用的能力。综合成绩按各考核部分权重占比计入总评,平时表现占比0.15,PPT制作汇报占比0.15,实习实训占比0.10,期末试卷考试占比0.60。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占比0.40,作业占比0.40,考勤占比0.20;PPT制作汇报包括PPT制作质量占比0.50,汇报占比0.40,创新占比0.10;实习实训包括态度考勤占比0.30,实习实训报告质量占比0.70;期末试卷考试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专业知识、计算方法、综合测试等六大题。以上各考核部分均有翔实严格细致的评分标准。
四、面向目标达成的课程效果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是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基础。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从课程的视角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证明课程对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的贡献是否达成,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即可进行。评价前要明确评价样本、评价依据、评价目标、评价方法等,为更准确评价课程目标达成度,采用定量评价法一课程考核成绩评价法。该评价方法为形成性评价,基于课程考核的数据,对每个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对课程教学考核方式各环节中的学生成绩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评价。
泵与泵站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如下。
1.评价样本:以2017级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评价样本,1个自然班,31名学生。
2.评价依据:泵与泵站课程平时表现、PPT制作汇报、实习实训、期末考试所有学生的考核数据。
3.评价目标:目标1——掌握泵的分类、构造、性能、工况、安装高度,泵站的类型与特点;目标2——掌握给水泵站工艺设计计算方法;目标3——掌握排水泵站工艺设计计算方法。
4.评价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表现(课堂、作业、考勤)、PPT制作汇报、实习实训、期末考试四部分,综合成绩=平时表现×0.15+PPT制作汇报×0.15+实习实训×0.10+期末考试×0.60,各考核部分成绩均按百分制记分,按权重占比总评。
5.达成度计算分析如下:采用权重分析法,见表3。
(1)各目标权重之和等于1。
(2)各考核方式中各权重与各目标权重乘积之和等于该考核方式的权重占比。
(3)各考核方式中支撑同一个课程目标的权重之和等于1。
(4)各考核方式中的计算值=样本中与该课程目标对应的考核点的平均得分/样本中与该课程目标对应的考核点的期望分值。
(5)课程各目标达成度=0.15×平时表现成绩计算值+0.15~PPT制作汇报成绩计算值+0.10×实习实训成绩计算值+0.60×期末试卷考试成绩计算值,如目标1的达成度=0.15×0.85+0.15×0.86+0.10×0.79+0.60×0.79=0.810,同理计算目标2、目标3的达成度分别为0.795、0.762。
(6)课程总目标达成度,在以上三个目标达成度计算基础上,取平均值0.789为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根據课程特点,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该课程目标的期望值为0.70。从以上分析计算看出,三个目标对应的各目标的达成度分别为0.810、0.795、0.762,目标3的达成度相对要低一点,总目标达成度为0.789,大于目标期望值。
以上课程目标达成评价还可采用定性评价方法,针对课程目标设计调查问卷,对上课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作为定量评价法的补充。基于学生各类学习表现和成果的定性评价信息,对每个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一方面用于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另一方面,通过评价寻找短板,发现问题,用于课程质量持续改进,促进教学改革和指导学生学习,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五、结论
本论文围绕课程目标达成的主要环节,以毕业要求为导向制定课程目标,明确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任务,设计支撑产出任务的课程目标,建立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根据课程目标修订教学大纲,设计重组支撑课程目标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建立检验课程目标的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面向产出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以期实现课程目标的达成,持续改进课程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