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线工厂的活化
——宜昌809 厂改造

2021-01-25 04:56何崴
建筑技艺 2020年12期
关键词:大堂空间建筑

何崴

中央美术学院

1 鸟瞰图

1 背景和原貌

809厂位于湖北省宜昌市郊的下牢溪,距离市区约30min车程。下牢溪是一个狭长的峡谷,环境优美舒适,峡谷中有溪流,常年有水,且水质优良,适合游泳和休闲,是宜昌市民夏季避暑的首选地之一。项目开始前,该区域已经有农家乐和自发建设的休闲设施,但大多条件简陋,且缺少安全措施。项目场地位于下牢溪中段,溪流从场地西南侧穿过,自然条件优越。场地东西窄、南北长、高差大,因为是喀斯特地貌,所以地质条件复杂。项目用地面积约3ha,原建筑面积约1.4万m2。

809厂曾是西部地区重要的老三线工厂,以生产防毒面具为主。改造前工厂已停产多时,期间也曾出租给民营企业。厂房中的机械已经被全部移除,整个厂区只留下建筑本体。调研中建筑师发现,现存建筑主要分为三类:空间跨度大的厂房、中等尺度的设备用房(如锅炉房等)以及空间尺度小的宿舍和办公建筑。原建筑建设时期为1950—1970年代,建造工艺采用了毛石砌筑墙、砖墙、预制混凝土楼板等,大多已不符合当下的建筑法规,需要进行结构加固和再处理。但另一方面,正是这些不同时期的建造痕迹产生了极大的文化价值,反映了那个时期老三线工厂的历史记忆和建筑文化价值。

2 改造原则和目标

设计希望通过对老三线工厂遗址的改造,引入新功能业态,赋予空间新的生命,使之从废弃状态重新复活。

新功能的设定依循场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基础,围绕休闲度假展开,主要服务人群也以宜昌本地居民为主,功能包括度假酒店、餐厅、时光礼堂、小型休闲设施(书吧、茶吧等)、亲子活动中心和自然工坊等。亲子活动中心和自然工坊利用原厂房大空间改造而成,为该区域的引流提供了契机;餐厅、小型休闲设施满足了到访者休憩、半日休闲消费的需求;度假酒店则提供了从家庭房到青年旅社等不同层次的居住可能性,提升了该区域的住宿品质,也提高了游客的停留时间。

业主:宜昌交旅集团

建设地点:湖北省宜昌市

建筑设计:三文建筑

室内设计:三文建筑

景观概念设计:三文建筑

主创建筑师:何崴、陈龙

设计团队:赵卓然、李强、宋珂、张天偃、李星露、桑婉晨、吴前铖(实习)、黄士林(实习)、周奇(实习)、李婉(实习)

结构顾问:潘从建

照明设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昕工作室

总建筑面积:1.3 万m2

设计时间:2017

建成时间:2020

摄影:此间建筑、宋金戈、曹金军、三文建筑

2 总平面图

在植入新功能业态的同时,设计还希望尽力保留原建筑的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借此记录特定时期老三线工厂的文化价值。老建筑的风貌价值和房屋质量被评估和区别对待:风貌价值和房屋质量较好的被保留,进行外观修缮和室内改造;质量差或风貌价值不大的被拆除,为新建筑、停车场和外部空间提供场地。

改造后,在新功能业态及新建筑空间的双重作用下,业主和建筑师希望重构一个新809厂。它将成为宜昌人短期度假的首选,并为城市提供一处具有品味和调性的精致生活场所。

3 总体策略和空间组织

设计从场地规划开始,将建筑、室内、景观、照明一体化考虑。规划依循原厂区的布局逻辑:北部为生活区,以宿舍为主;南部是生产区,主要是大空间的厂房和锅炉房等配套建筑。因此,度假酒店部分被安置在北部,并充分利用原宿舍改造为客房;南部则利用大空间的厂房改造为亲子活动中心和自然工坊。两个大的区域可分可合,互为补充。

场地入口有4个,南北两端和场地西侧各2个。南入口和西南入口连接大型停车场,北入口是防火疏散通道,西北入口则以人流交通为主,它也成为了两个大功能区之间的隐形分界点。场地内部交通基本保留原有道路体系并稍加疏通,保证防火和物流。南部价值低且质量较差的厂房被拆除,形成集中停车场(解决该区域缺少停车场的矛盾)和亲子中心的大型户外活动广场。

对保留建筑,首先通过结构加固等措施,在保护建筑外观原貌的前提下,提升抗震能力,保证安全。之后通过空间改造植入新功能,如将原宿舍改为酒店客房,原锅炉房改为时光礼堂,原办公楼和设备用房改为餐厅、接待中心等。在此基础上,在场地重要节点位置设置新的公共建筑,如酒店大堂和环形展廊、西北入口处的书吧和北部端头的崖顶茶吧,它们与改造后的特色公共建筑——时光礼堂、接待中心一起成为场地中空间和视觉上的锚点,有效控制整个区域。新建筑与老建筑在形式和材料上刻意进行了区分,形成戏剧性的对话关系,也清晰地表明了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空间特点和建筑语言。

3 原809 厂场地鸟瞰图

4 新809 区域鸟瞰图

在景观方面,充分利用场地的高差,形成多级台地和视线联系。场地东侧紧邻山体,视线被遮挡,而西侧为溪流和崖壁,具有较开阔的视野和景色,因此人的视线被刻意向西引导。通过梳理场地,形成大、中、小多级室外空间,如亲子中心南侧的大型广场、时光礼堂北侧、中餐厅和多功能厅之间的中型广场及书吧和亲子中心之间酒店大堂门口的小型开放空间,它们和建筑一起为使用者提供了丰富的空间体验。场地中的主要树木也被保留,新建筑避让树木建设,与树木形成共生关系。

夜晚的灯光处理延续了建筑设计的思路,在总体宁静的基础上,对建筑节点处重点处理。酒店客房区域采用3 000K暖白光,公共区域采用4 000K左右的中性白光,在大堂二层的展廊部分利用Led的特点,设置了变色模式,以适应不同使用需要。

4 大堂和环形展廊

大堂和环形展廊是新建部分,是空间组织中的重要节点,位于客房区域与西餐厅中间,起到了阻隔和转换公共区域与私密区域的作用。建筑分为2层,由4个建筑体块互相穿插构成,分别是:大堂、环形展廊、橙色酒廊和斜向的大阶梯。首层为酒店大堂,包含前台、休息等待区等功能,通过橙色的酒廊,大堂空间与西餐厅的三层相连;二层是环形展廊,可以举办活动和展览。从一层到二层除了可以走室内楼梯,也可以使用室外的大阶梯。

建筑师和业主都希望这个新建筑能够成为该地区的地标。它需要具有视觉性和传播力,可以很容易被捕捉到,并吸引客人进入新809厂区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建筑被刻意设计得具有视觉张力:超尺度的几何体块相互穿插,不同材料和强烈颜色的对撞,形成了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视觉与感官体验。一层大堂不规则的形式既与场地高差有关,又避让了空间中原有的树木。二层的环形展廊采用全玻璃幕墙,“飞架”在一层之上,为使用者提供了360°观景面。弯折的酒廊从南侧插入西餐厅建筑体块中,北侧挑出于混凝土陡坎之上,形成强烈动势,其标高与西餐厅三楼的早餐厅一致,起到了连接大堂及早餐厅的作用。酒廊外皮由橙色的金属网覆盖,室内也同样被橙色覆盖,强调了建筑体块的同时也颠覆了使用者的感官。斜向的室外大阶梯被深褐色的金属表皮包裹,成为一个斜插向天空的方筒,表皮上的圆孔让内部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营造了一种“不真实”感。

5 大堂场地原貌

6 大堂+西餐厅平面图

7 新建大堂插入老建筑和环境中

8 大堂剖透视

9 从环形展厅看斜向的大阶梯方筒

10 大堂使用不同的材料和色彩

11 大堂和环形展廊轴测图

为了实现建筑的特殊形态,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付出了巨大努力。建筑整体采用钢结构,为了得到一个尽量通透的环形展廊,并保证一层建筑室内的可使用性,环形展廊由3组钢筒支撑,呈120°排布,分别隐藏在大堂的服务空间和酒廊内。环形展廊如同一个环形“盒子”放置在一层结构上,其自身由9组钢柱支撑,柱子被设计得尽量少和尽量小,以获得更通透的空间形式。斜向的大阶梯及包裹它的筒则如同一根巨大的方柱斜插于圆环中,起到了不同高程的交通联系作用,也让建筑更具视觉张力。4个建筑体块看似相互倚靠堆叠,实则结构相互独立,自成系统,这样的处理也保证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在建造过程中,场地复杂的高差、不确定的地质条件(喀斯特地貌、挖基础时曾遇到小型溶洞)、毗邻老建筑和场地内原树木的基础避让问题都给建造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及施工单位一一克服了这些问题,最终达到了设计预期。

5 酒店客房

酒店客房由原工厂的宿舍改造而成。原宿舍共4栋,呈南北向平行排布,它们的建设年代并不一致,这为改造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构造上4栋建筑并不一样,墙体有二四砖墙、空头砖墙、碎石填充墙几种,楼板则是预制槽板;此外,房间的空间布局也多达十几种。如何在充分利用原有物理空间的基础上,满足酒店客房的使用需要并满足现行规范和安全要求等,是此部分设计工作的难点。

经过与业主方的讨论,特别是征询了未来运营的意见,建筑师对4栋建筑采用不同的改造方式。对于东侧靠近山坡的2栋宿舍,首先保留了原有的交通组织方式,即位于每栋建筑中部的垂直交通和建筑西侧的外走廊;之后,在2栋建筑的连接部分拆除部分房间,新增垂直楼梯和电梯。这样的处理既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有的交通系统,又满足了新的防火规范。在房间定位上,南侧的宿舍楼被改造为青年旅社,北侧的宿舍楼改造为双人标准间。这样的处理一方面基于客房数的考虑,另一方面也考虑这两栋建筑并不具备开阔的视野,所以客房定位为中档标准。

西侧的两栋宿舍向西视野开阔,能看到溪流和峡谷对面的山峰,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但原建筑的水平交通位于西侧,与未来客房的观景面矛盾,建筑师将新的交通调整到建筑东侧,新设楼梯、电梯和外走廊。原走廊被改造为阳台,在增加室内面积的同时,为顾客提供更舒适的观景体验。北侧客房为标准间,阳台呈不对称的梯形,两两成组,形成富于韵律感的外立面;南侧客房则是套间,阳台交替分布,改变了原来宿舍建筑刻板的外立面。

建筑外观,保留了原建筑的时代特征,如红砖和毛石墙面、20世纪70—80年代预制混凝土装饰栏杆等,新建筑部分为白色,新设交通采用金属材料。材料和色彩的差异使新旧形成对比,体现出不同时期的建筑语言特征。

由于原结构是横墙承重,客房的大小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建筑师在和业主讨论后,或保留,或打通合并原房间,利用原宿舍的厨房改造成洗手间,满足酒店的基本功能需求。对内墙进行结构加固,增加抗震强度,为了体现老三线工厂的历史信息,部分房间的屋顶保留了原始的槽板,墙面也在特定位置暴露部分原始墙面。因为酒店的总体定位不属于奢华型酒店,在装修和家具选择上较为朴素,并有意选择了工业风格的产品,与整个区域的主题呼应。

12 西侧客房平面图

13 东侧客房平面图

14 西侧客房与新架设的走廊

15 西侧客房新加的阳台和小院

16 完整保留原有山墙,中间增加新的交通

17 客房室内

18 青年旅舍室内

19 崖顶茶吧扭曲的屋面

20,21 崖顶茶吧室内

22 崖顶茶吧平面图

23 崖顶茶吧剖透视

6 崖顶茶吧

崖顶茶吧是项目北段的重要节点,其选址位于厂区北端的一个悬崖顶上。站在崖口向西北可眺望溪水和山石,是很好的观景点。同时,因为此处位于道路转弯处,且是制高点,所以在这里设置建筑很容易产生视觉焦点效益。建筑的具体选址既要尽可能靠近崖边,获得更好的视野和标志性,又要保证安全。经过严格的灾害排查和地质勘测,基地被确定在山崖岩石边缘内退3m处,刨去表面土层,地基是坚硬的石灰岩层,具有良好的承载力。

建筑的功能被定义为休闲茶吧,供入住及参观的旅客饮茶、观景。建筑体量的设计从最简单的长方体开始,向悬崖外挑出约3m,方体底部由钢柱支撑架空,形成了悬浮于悬崖之上的视觉效果。根据外部景观的优劣,建筑顶面西南角及东北角的顶点高度被提升,西北及东南角的顶点高度进行降低,通过顶面不同斜度的四边放样形成一个扭转曲面,使原本简单的建筑体块变得灵动。同时,这也使建筑立面由四个长方形转变成为四个梯形,西、南两面较大,东、北两面较小。建筑体块的推敲从简单开始,以清晰的逻辑产生复杂和生动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表达建筑在环境中“轻盈”的状态,建筑师选择了玻璃及白色铝板作为建筑外观材料。东侧、南侧立面及屋顶使用了白色铝板,视觉上对建筑体块形成包裹,西侧及北侧立面则选择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为室内空间提供了连续的观景面。建筑照明配合建筑设计,以内透光为主,强化了建筑的空灵感。

屋顶是本项目设计的另一个重点。由于建筑屋顶的扭曲效果是由直线旋转放样而成的,所以依据此逻辑结构设计得出的梁都为直线。这不仅简明有效,在施工过程中也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集约性。在此基础上,建筑师还希望将结构与空间表现一体化,即暴露结构,直接表达结构的逻辑美学,将结构构件直接变为空间语言。设计团队将建筑屋顶按照1.5m的模数进行等分,每等分按照对角线再分割为两个相对的三角形,通过对三角面准确定制加工,拼接形成了屋顶的曲面。室内天花暴露的梁并未采用传统的工字钢或方钢,而是采用定制异型钢板梁。建筑师使用了40cm高钢板梁,既保证了屋面三角钢板的焊接附着点,又呈现出钢板梁随着屋面扭动变化的独特节奏和韵律。

茶吧的室内布局简单清晰,靠近崖口区域略微下沉,形成观景的阶梯和相对独立的区域,给空间带来变化。采用白色和木色作为室内的主基调,墙面和顶面均为简单的白色,地面采用浅木色地板,舒适且温馨,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幕墙洒下,也将美景引入室内空间。家具选择了舒适的布艺沙发和单人座椅,浅色系也符合建筑清新宁静的休闲氛围。

室内照明也不复杂,安置在钢板梁夹角处的窄光束射灯用来照亮屋顶的结构,进一步表现结构美感。水平照明由下射灯完成,保证了桌面和地面基本的亮度。

24 时光礼堂正立面

25 时光礼堂平面图

7 时光礼堂

时光礼堂是新809厂区域内的另一个空间节点,它位于区域的中部,自然工坊东侧的高台上,由老锅炉房改造而成。老锅炉房为砖石砌筑结构,外观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是表达1970年代工业建筑的代表性图景。改造前,内部空间已经废弃多时,设备已经被移除,屋顶坍塌。

原建筑单纯的空间特性和丰富的时间痕迹提供了设计灵感。建筑师希望用建筑叙说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完整保留建筑外墙和因为生产形成的“疤痕”,将时间定格在1970年代。坍塌的屋顶被新的玻璃屋顶替代,新加建部分比老建筑略高,形成两层表皮的形式。内部空间被完全改变,呈现全新的质感——一个全白色的、干净的高空间。玻璃顶将阳光引入,结构桁架形成的光影洒在墙壁上,暗示了时间的流动,成为空间中除人之外唯一运动的元素。东西两侧墙面较低位置开设了长窗,南侧山墙面上刻意保留的原建筑窗口,与讲台一起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细节。灯具从屋顶下悬,形成向下的照明。空调设备放置在地面,并隐藏在新建内墙与原外墙中间的暗层中,保证了空间的纯净。

在使用设定上,新建筑将是一个可以举办婚礼的小礼堂,单纯的空间、白色的基调和光影的运动也呼应了使用的诉求,而室内外空间质感的强烈反差则进一步确立了建筑的个性,使之具备传播力和刺激消费的能力。

26 时光礼堂轴测分解图

27 时光礼堂背立面

28 时光礼堂室内

29 亲子活动中心山墙立面

30 书吧

31 接待中心

8 亲子活动中心和自然工坊

新809厂区域两个主要的业态之一是亲子活动,为此,建筑师特别设计了亲子活动中心和自然工坊两组建筑。它们集中在区域南部,由原809厂的两组大空间厂房改造而成。在调研的基础上,建筑师保留了原厂房的主要外观和历史元素,原屋顶桁架被新的结构替换,以确保建筑的安全,并重做屋顶,包括保温、防水等,改善了建筑的舒适性。

建筑的空间格局和流线组织依循新的使用功能被重新规划。亲子活动中心和自然工坊相邻,但分别位于两个高度相差大约3m的台地上,前者位于低处但层高较高,后者位于高处但层高较低。设计希望利用两组建筑围合出街道的感觉,因此亲子活动中心的出入口必须重新组织。建筑师利用两组建筑的剖面关系,将亲子活动中心室内东侧加建了隔层,新的出入口也设置在建筑东侧,外部与自然工坊相对,对内与隔层相连。这样的处理,既有利于营造两组建筑之间的空间和功能互补关系,又将亲子活动中心的动静区域分开:儿童活动区(动区)位于一层,登记和家长休息区(静区)位于隔层。

32 厂史陈列馆外立面

新旧对比仍然是此处设计的主要手法。建筑的出入口成为表达“新”的主要位置。通过使用玻璃、金属板材和鲜艳的色彩等手法,新建筑得以获得不同于其前身的新属性。亲子活动中心南侧山墙面的处理也反映了新旧对比:设计保留了一边的虎皮石老山墙,重新建构了另一边的新山墙(因为原厂房南侧部分被拆除)。新山墙保留了原建筑的外轮廓,也使用了红砖作为历史的延续,但在开窗的处理上则没有遵循原厂房的逻辑,一个大面积且轮廓不规则的玻璃幕墙被设计出来,既为室内提供了更充分的采光,又增加了建筑外观的戏剧性。

9 书吧、接待中心和其他

区域内的空间节点除大堂、崖顶茶吧、时光礼堂外还包括书吧和接待中心。书吧位于西北入口的旁边,是一个新建的2层L形建筑。一层南北方向设置有门卫室等后期功能,二层和一层垂直,底层架空。建筑一层立面为石材饰面,二层为白色涂料,配以落地玻璃和木格栅板。整个建筑简洁明快,是进入新809厂主要入口的第一个标志物。

接待中心位于西南入口与停车场之间。功能设定包括信息中心、809厂史陈列馆和办公,其中前两者在一层,办公室在二、三层,建筑由原设备用房改造而成。设计保留了原建筑的外观和材质及特殊的室内空间,如陈列馆的狭长封闭空间;重新梳理了交通流线,信息中心的入口面向停车场,厂史陈列馆入口朝向西南入口,办公室则通过室外楼梯进入。接待中心是到访者停车后看到的第一个建筑,也是区域南部的第一个空间节点。

中餐厅和多功能厅也由原809厂的既有空间改造而成。秉承设计的总原则,即在保留原有老三线工厂建筑外观信息的情况下,改造建筑内部空间,置入新功能。中餐厅和多功能厅都尽量利用原有建筑,形成新与旧的对话。西餐厅/早餐厅位于大堂一侧,原址上有一座3层的办公楼。新建筑建于老建筑的基址上,外观保持了老建筑的主要特征,在门窗和细节的处理上融入了现代表达。室内空间根据新的使用功能布置,一层为咖啡厅,二层为棋牌室,三层为西餐厅/早餐厅。总体上,几个餐厅和多功能厅在外观上都相对低调,不求张扬,甘当配角。它们与酒店客房一起形成围绕大堂主体建筑的“基底”,于新809区域提供公共服务。

10 结语

宜昌809厂是中国西部地区老三线工厂的一个缩影。1950—1960年代,中国西部兴建了大量的此类工厂,多为砖石结构,反映特定时代中国西部地区工业建筑的特点。随着199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型,大部分此类工厂都已经停产、废弃,但建筑作为一种历史记录仍然具有其物理和文化价值。

本项目在保留历史信息的基础上,尝试利用物理空间,植入新的功能业态,激活工业遗存,将老三线工厂带入当下生活。在空间组织上,遵循了空间意象理论中关于场景的观点,有意营造了一系列易被感知和记忆的图景(Image),使整个区域呈现出多个独立图景的有机组合。在建筑设计上强调新旧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发生在新老建筑之间,也发生在单个建筑的新旧构件上。建筑师希望通过新旧对比彰显建筑的时间性,同时创造一种视觉上的张力,从而激发话题性和传播性。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以往的工业遗存改造多发生在一线城市,改造后的功能也多以文化产业园、艺术园区为主。但是,这类业态对于西部地区、非一线城市或非城市中心区域的工业遗存并不适用。本项目尝试打破以上思维定式,将工厂改造为酒店和亲子活动中心,并围绕这两个核心业态组织场地和建筑。这种处理方式是近年来中国工业建筑改造中较特殊的一种,对中国西部工业遗存的再利用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猜你喜欢
大堂空间建筑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大堂
酒店大堂快题设计
如何做好大堂经理工作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什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