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吉伟仕
钱币为何要评级?钱币和任何其他收藏品一样,买家想要品质最佳的藏品,或者至少是自己能够买得起的最佳品质。
多年来,钱币收藏者逐步发展出一套术语来表明他们见到的钱币品相(即等级)。起初,他们使用的术语相当宽泛:钱币被形容为差品、中等、佳品、美品、优品,有时甚至仅仅用“新”或“旧”而已。到了20世纪中期,价格差异开始扩大。随着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收藏钱币,对好品相钱币的需求随之高涨,对其供应形成更大压力。因为好品相钱币数量相对较少。于是更为细分的一些等级被广泛采用:钱币可能被形容为极美或近于未流通。这些等级又应付了一段时间,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品质受到极度重视,以致一枚好品相钱币的售价可能比品相只稍逊一点的另一枚钱币高出许多。这样就导致了正式评级标准的建立。这些评级标准被整个钱币市场认可并采用,为PCGS的成立打下了基础。
986年,PCGS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州正式成立。自诞生之初,PCGS就采用了著名钱币收藏家威廉·谢尔顿博士提出的谢尔顿评级标准,将钱币从“1”分到“70”分进行评级,意指“70”分钱币的价值大约相当于“1”分钱币的70倍。创立至今35年,这一评级标准逐步发展成全球钱币收藏市场上的标杆,为钱币收藏家营造了公平公正的良好市场环境(图1)。
一、钱币价值的确定因素
一枚钱币的价值主要由三个因素来确定:
珍稀度—生产的数量,而且更重要的是存留的数量。在某些情况下,制造数量相对较多的钱币(产量很大)可能反而稀有,因为其中的许多被返熔或因为年代久远而不知所踪。某些金银币尤其会遭此厄运。因为政府干预,或者金属本身的市场价格上升,使其作为金属的价值高于其币值,大批金银币就会被返熔。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质量或等级一保存水平。人们愿意为得到一枚保存良好、视觉效果极佳的钱币而付出高一些(经常是高许多)的价格。如果高分币的数量很多,升水就不会太高。但是如果“出厂状态”的钱币数量非常少时,那么一枚光耀夺目的MS级钱币的价值就可能一飞冲天。
知名度—对一枚钱币的需求水平。有些钱币对许多收藏者都有吸引力。比如说“袁大头”的集藏群体十分庞大,很多人买的第一枚机制币就是“袁大头”,其他钱币就没有这样被广泛集藏。举例来说,“孙小头”和“船洋”的收藏者群体就小一些。对于现代币来说也是如此,生肖系列相对其他系列来说,收藏群体就大,同样的发行量,生肖系列的价格一般会高一些,有的会高出很多,价格反映供需关系。
二、评级要素
无论是未流通币、精制币还是流通币,所有钱币都是根据一些要素来评级。构成未流通币或精制币等级的主要因素是痕迹、原光、压印、包浆和视觉效果。对已流通币来说,这些因素中有几项不那么重要,或者以不同的方式计入等级。比如说,在已流通钱币上,磨损是比痕迹更重要的决定因素,对较低的等级尤其如此,与此相似,表面保护而非原光成为评级的侧重点。压印被视为从属于磨损。对于大多数评不到美品一级的钱币来说,包浆不计入考虑因素。
以下总结了各评级要素及其识别方式:
(一)痕迹
痕迹主要用于未流通币,有多种形式。评级师会注意袋痕(与袋或桶中其他钱币接触所造成)、卷痕(与卷中其他钱币接触所造成)、划痕(与异物接触造成)、边齿痕(与另外一枚钱币的边齿接触所造成)、磕痕(与另一枚钱币或异物深度接触所造成)、发丝痕(比划痕更细的线条,通常是某种清洗所造成)、钱币册拉片痕(将钱币册的塑料拉片拉过钱币高点,留下与发丝痕或划痕相似的平行丝痕)、储藏柜摩擦(储在老式钱币储藏柜中时的轻微接触)和对折袋磨痕(与储藏某些钱币的塑料对折袋接触)。
就已流通币来说,痕迹主要来自于与异物的接触。然而有些痕迹,如储藏柜摩擦、卷痕和对折袋磨痕,是钱币总体磨损的一部分。在较低等级中,痕迹的重要性要小得多。这些钱币上的可见磨损(而非痕迹)成为用来确定等级的因素。精制币上最常见的痕迹是发丝痕。它们往往是清洗的后果,但是也可能是由手指、纸张或其他物体轻度接触造成的,原因是精制币的表面异常柔弱。
(二)原光
原光通常用于未流通币,因为精制币通常具有镜面一般光亮的表面,而已流通钱币在美品以下往往已经失去原光。就精制币来说,反光度取代了原光作为评级要素。已流通币的衡量因素则是表面保护。在未流通币上,原光是光从币面反射的结果。压印钱币时,在印花机所产生的压力作用下,金属流入币模的凹陷处。金属通常以放射方式流动,也就是朝币缘方向。在某些钱币上,挤压纹(也就是金属应力线)肉眼可见。而在另外的钱币上,这些纹路肉眼基本上看不出,但是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原光的亮度由这些挤压纹反射光线的方式和强度所决定。有时在光源合适的情况下将钱币进行转动,这种原光就会沿着钱币的底板(也就是背景部分)形成“车轮光”(图2)。
未流通币的原光被分为几类:平光(肉眼无法见到挤压纹,通常发生在用磨损的币模压印钱币的时候),亚光(挤压纹可能微微可见,但是几乎没有车轮光效果),霜色(挤压纹通常可见,有强弱不等的车轮光效果),以及类精制(没有可见的挤压纹,底板类似于镜面,几乎没有车轮光效果)。光亮精制币的坯饼和币模表面要經过高度打磨,这些币通常多次压印,形成反光极其强烈的币面。即使这些光亮精制币上也有挤压纹,但只是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精制币的币模上能够看到挤压纹时,币模通常会重新打磨。在已流通币上,光滑的原始表面比受损的粗糙表面得分要高。
以银币的原光举例:
平淡原光,压力不足、币模磨损或破裂、坯饼分量不足时压印出的银币带有平淡原光。这些原光不足的银币比铜币少见,比镍币更是少见得多。清洗过的银币通常会展示这样的原光,当然清洗前它们肯定亮丽得多。
丝缎原光,如果银币压印时压力正确、币模没有过度磨损或破碎,产生的原光就叫丝缎原光。它们会展现某种车轮光效果,通常看上去赏心悦目,表面上带有轻微的“辉光”。
霜白色原光,带有霜白色原光的银币很多。这些钱币上回旋的车轮光使它们居于最出彩的中国钱币之列,就是我们常说的粉光。在观察展现出这种原光的老银币时,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钱币不能全部做成这样呢?这些钱币上的原光常常被形容为“冲击性”或用另外的词语来描述,比如展销会场中和拍卖会预展室里可以听到“开眼”“奇迹币”和“绝了”等说法。当你看见他们所谈的钱币时,一律都是带有霜白色原光的银币。这些钱币上的设计成分通常有凝霜效果,与带有白色原光的底板成对比。
类精制原光主要和美国摩根银币有关。摩根银币是一个大系列币,收藏人数众多,研究非常深入,对原光分得很细。还有少数现代币也被评为类精制。中国银币有些机制样币或初打币,带有这种原光,底板有镜面,大部分还有凝霜的设计成分,比如样币的户部一两等,流通币“袁大头”“孙小头”“船洋”“北洋34年”“造总”等初打币都有类精制原光出现,但数量稀少,因此也就没有被评级为类精制。中国现代熊猫普制银币,早期年份生产的一般都有类精制原光。
精制原光。1979年以后,中国开始生产精制银币,用于出口创汇,并开始使用精制工艺,设计成分和文字字母喷砂,产生凝霜效果,底板抛光镀硬铬,币坯抛光,压印出的银币一般都带有极度“水灵”的底板,而挤压纹即使在放大镜下面也观察不到。还有不带镜面的喷砂精制币,包括“喷砂儿童年”“喷砂足球”等。
(三)压印
对于未流通币和最高等级的已流通币来说,压印是最重要的评级因素。精制币几乎都是压印完整,或者至少是压印良好,弱打的情况极其罕见。对于美品以下等级的已流通币来说,压印和磨损一起算作评级要素。一枚钱币缺少应有的细节(也就是弱打)有几种原因。印花机的压力不足以迫使金属流入币模上最低处时,压印出的钱币在高点上就缺少细节。(币模上的最低处是凹陷的,对应于压印出的钱币的最高点,也就是凸出部位,又称浮雕。)如果币模相互离得太远,金属也不能流入币模的最低处,从而造成压印不全的钱币。这样产生的弱打和压力不足造成的弱打难以区分。有时印花机中的币模没有保持水平。这个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出现在一个币模上,虽然两个币模偶尔会同时失去水平。发生这种情况时,弱打将局限于压印出的钱币的某一区域中。用磨损或锈蚀的币模压印的钱币也被认为是弱打,虽然从技术上来说,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因为磨损的币模压印出来的钱币很可能是“压印完整”,但是仍然缺少相当多的细节。
(四)包浆
包浆是自然环境和钱币的金属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技术上看,当一枚钱币离开了币模以后,马上就会开始出现包浆,因为活跃的金属立刻开始和大气中的活跃元素相结合。但是有些钱币上似乎没有包浆;这些钱币被称为是光亮的(它们有时被说成是“白色钱币”,虽然只有银币才真正显出白色)乳白色的清亮钱币或略微不透明的奶油色钱币有时也被叫做光亮钱币,尤其是在原光没有受损的情况下。当色彩开始在币面上出现时,钱币就被认为是带上了包浆。这些色彩主要是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造成的,种类和色调千变万化。对未流通币和精制币上的包浆采用相似的评估方式。在可行的情况下,这些方法也适用于已流通币(图3)。
(五)视觉效果
视觉效果在评级要素中最难定义和确认。该词语指的是一枚钱币的总体外观,实际上则是其他要素的综合。视觉效果非常出色的未流通币往往压印良好,原光夺目,币面光亮或包浆迷人,而痕迹绝少。视觉效果非常糟糕的未流通币有如下特征:压印不良,原光呆滞或昏暗,包浆难看或近似于污迹,有明显或多个痕迹。
在已流通币上,视觉效果通常主要由币面的保存程度决定。对于已流通币来说,原光不是评价因素,而压印在考虑等级时所占的分量也很小,除非是弱打特别严重的情况。在衡量视觉效果时痕迹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与表面保存有关。如上所述,包浆在已流通币上不太重要,除非该币能够评上“美品”或更高。
同样以银币为例:
较低等级,如果痕迹/发丝痕不多,而且压印合适,XF-45及以下等级的钱币会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大部分银坯饼的质量不错,所以坯饼通常不会成为问题。但是有些银币中含有不纯物质,在币面上产生暗色区域,有时称为“漂痕”类似于坯饼缺陷。其负面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大小和位置。
中间等级,从AU-50到MS/PR-66这些等级的视觉效果基本取决于痕迹/发丝痕、原光、包浆和压印。坯饼质量通常不错。有些痕迹不多、原光良好、压印适当的银币可能有难看的包浆,因此损害了视觉效果。当然任何弱点都会损害视觉效果,但是难看的包浆这一个弱点就足以影响钱币外观。
较高等级,与中间等级银币相同的那些因素也决定了MS/PR-67及更高等级银币的视觉效果。绚丽的色彩或包浆会增强银币的视觉效果,比其他金属制作的钱币更甚。没有良好或出色的视觉效果,钱币就不可能评到MS/PR-67或更高等级。许多这些高等级钱币带有包浆,因此色彩和包浆是较高等级钱币的视觉效果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如果钱币的原光或反光不良,以及(或者)有弱打,以及(或者)有严重的痕迹/发丝痕,就无法评到MSPR-67。因此如果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有欠缺,钱币就不会获得以上高分。
三、评级基本要点
钱币评级的操作方式可能有微妙的差别,但是基本技巧是一致的。
开始要牢记以下几个基本要点:
要正确地对钱币评级,评级方需要一个良好的光源和一个5倍到10倍的放大镜。
钱币既可以严格按照标准评级,而无视其价值;也可以用所謂“市场相关”的方式来评级,也就是说将其等级的商业影响也考虑在内。专业人士(包括PCGS的评级师们)在不同时期会根据实际情况交替使用“技术”评级和“市场”评级。
一般来说,总的规则如下:
较大尺寸的钱币比小一些的钱币可以有更多擦痕。和图案复杂的钱币相比,擦痕在带有光滑大图案的钱币上更加醒目,虽然这些币上所允许的摩擦程度并不总是大于前者。
金属越软,就可以有更多擦痕。根据这条原则,金币所允许的摩擦最多,随后是铜币、银币和镍币。
老品种比现代品种可以有更多擦痕。用开放式模圈压印的钱币比用封闭式模圈压印的钱币可以有更多擦痕,因为在开放式模圈中,完整压印更加困难。其结果是这些钱币上的某些“擦痕”实际上是不完整的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