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鸣
汉代政治上的大一统、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展,使汉镜继战国以后进入第二个繁荣时期。题材和纹饰极其丰富,有蟠螭纹、蟠虺纹、龙纹、禽兽纹、草叶纹、星云纹、博局纹、连弧纹、铭文等纹饰。博局镜,整齐严谨的布局、神秘莫测的“TLV”符号、怪诞神奇的禽兽纹饰、祈求吉祥的铭文,反映了汉人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信仰,是汉镜中最引起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镜型。
许昌是汉魏帝都。东汉建安元年(196),曹操迎汉献帝刘协都许,遂称“许都”;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代汉,因“魏基昌于许”,改为许昌,为魏五都之一。长期以来,地接京畿,在政治上、军事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昌现辖魏都区、建安区、禹州市、长葛市、鄢陵县和襄城县,各个馆藏汉代博局镜不乏精品,其图案纹饰、铭文内容、制作工艺展现了汉代蓬勃发展、雄浑大气的盛世气象。
博局镜,出现于西汉中期,兴盛于新莽时期至东汉中期,东汉中期以后逐渐衰退。博局纹的寓意和名称有近10种不同的观点,如TLV、日晷、式占盘、规矩、宇宙模式、八极纹、古代测量工具、博局等名称和寓意,博局镜来源于六博局的观点已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博局纹的配置,一般为圆形,纽座之外置一方格,方格四边向外伸出一双线T形纹,T形纹与双线L形纹相对应,方格的四个角又与双线V形纹相对应,这种图纹将镜背主纹区分为均匀的四方八区。每方每区或配置四神,或四神各配鸟兽,称为“四神博局镜”;有的不配置四神,只配置禽兽,称为“禽兽博局镜”;有的四神、禽兽变成线条型的几何纹饰,称为“几何纹博局镜”;有的T、L、V三种纹饰并不全部同时出现,仅配置一种或两种,称为“简化博局镜”。
四神博局镜
四神也称四灵或四象,《三辅黄图》称:“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论衡·物势篇》曰:“东方,木也,其星苍龙也;西方,金也,其星白虎也;南方,火也,其星朱鸟也;北方,水也,其星玄武也。”故四神与五行和季节相对应。青龙,东方之神,属木,代表春季;白虎,西方之神,属金,代表秋季;朱雀,南方之神,属火,代表夏季;玄武,龟蛇合体的动物,北方之神,属水,代表冬季。 而四神与“TLV”纹相结合,有“避不祥、顺阴阳”的避恶驱邪作用。
四神博局镜(图1)
襄城县湛北乡七里店出土,襄城县文物工作队藏。直径23.5、缘厚0.5厘米。圆形纽,柿蒂纹纽座。座外单线与双线方框之间饰十二乳和十二地支,有篆书铭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双线方框外,博局纹将内区分为四方八极,其间配置八连弧座乳、四神、禽兽。分别是:青龙配羽人持芝草和凤鸟、白虎配独角兽和小鸟、朱雀配凤鸟和双兽、玄武配二蟾蜍和神兽。空白处填以云气纹。外区一周铭文带,内有49字隶书铭文“作佳镜哉子孙息,凤凰翼翼在坐則。官位尊显蒙禄食,幸逢时年获嘉德。多贺君家受大福,长保二亲得天力,传之后世乐无极”。外饰一周栉齿纹。锯齿纹及云气纹缘。
该镜饰十二地支铭文,古人用十二地支与“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天干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日、时辰的次序。博局纹,是汉人所认识的宇宙框架,方形纽区和外圆,反映了当时天圆地方的观念;镜纽和四方承载着五行思想;而四神等的搭配则蕴涵着阴阳观念;装饰地支的纽区方框,寓意大地四方。
处于两汉之交的新莽铜镜,制作十分精美。此镜流行于新莽至东汉早期,题材丰富生动,造型精巧优美,纹饰华丽细腻,线条优雅流畅,刻画细致入微,表现手法工整,色呈银白光泽,为汉镜珍品。当时儒家“忠”“孝”思想盛行,汉人将对子孙繁嗣、富贵长寿、高官厚禄、长保双亲的人生愿望融入几句七言诗当中,铭文温雅精炼。
四神博局镜 (图2)
许昌市玉皇岭出土,许昌市博物馆藏。直径9.4、缘厚0.5厘米。半球形纽,柿蒂纹纽座。双线方框外,博局纹与四个柿蒂纹座乳将主纹分为四区八极,其间配置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凤鸟、羽人、怪兽、凤鸟、羊。外饰一周栉齿纹。双波折线及珠点纹缘。此镜流行于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西汉中期以后,以四乳禽兽纹镜为典型器的镜图中,开始出现与神仙世界密切相关的羽人、神兽、仙禽等物象,其中羽人持举灵芝、羽人导引的图式较为流行。汉镜中的羽人多长头、长耳,体披羽毛或生双翼,多细长尾,有的还有鸟喙形尖长嘴。羽人,即传说中的仙人。洪兴祖《楚辞补注》:“羽人,飞仙也。”《楚辞. 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汉代人迷信羽化升仙说,《道虚》:“好道学仙,中生毛羽,终以飞升……为道学仙之人,能先生数寸之毛羽,从地自奋,升楼台之陛,乃可谓升天。”两汉时期,“鸟状羽人”“鸟兽合体”反映神仙生活题材、升仙不死思想的纹饰,被真实地保留在铜镜图式中。
四神博局镜(图3)
禹州市文管处藏。直径18.2、缘宽2.3 厘米。圆纽,圆纽座。座外圆圈内八乳与八字铭文相间环列,篆书铭文“君宜官侯,长葆子孙”。双线方框内,四角各立一鸟。博局纹划分的四方八极内,配置七连弧座乳、四神和禽兽。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和羽人、狐狸、熊、鹿、小鸟。T 纹两侧饰花瓣纹。青龙、白虎、朱雀都将长尾延伸到T、L 纹间,既生动又使布局协调。云藻纹缘。
《后汉书·郎觊传》:“君子耻贫贱而乐富贵。”汉代社会崇尚荣华富贵,以贫贱为耻的风气甚盛,对富贵的强烈追求,则是当时社会上一种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相对于富商大贾累积财富等方式,军功受爵、裂土分封则是一种更快捷的“大富贵”途径,也是统治者凝聚人心、号令天下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汉帝国建立后,刘邦大封有功之将士谋臣“上至之王,次为列侯,下乃食邑……为列侯食邑者,皆佩之印,赐大第室。吏二千石,徙之长安,受小第室。入蜀汉,定三秦者,皆世世复”。当时为官作吏只能在任职内享受薪俸和特权,封王封侯则是封建社会最高褒奖,既可享受封户的租赋,又能世袭,而且还有很多政治经济特权,因此封建士大夫无不梦寐以求,希望实现“位至三公”“宜侯王”,并且“世世封传于毋穷”。铭文“君宜官侯,长葆子孙”,表达了汉代人对高官厚禄、子嗣繁盛的追求。
四神博局镜(图4)
禹州市文管处藏。直径12.7 厘米。圆纽,圆纽座。座外重圈、双线方格。博局纹划分的四方八极内,配置八乳、四神和禽兽。分别为:青龙配异兽、白虎配鹿、朱雀配怪熊、玄武配蟾蜍。图案化的四神,伸曲自如,柔美自然。外饰栉齿纹一周。宽缘饰二周锯齿纹夹双线波折纹。东汉中期特征。
《玄中记》:“蟾蜍头生角,得而食之,寿千岁。”《抱朴子》:“肉芝者,谓万岁蟾蜍,头上有角……(食之)令人寿千岁。”故汉镜中,蟾蜍头生独角,后有长尾,显示其神性。据阴阳五行说蟾蜍为月精,属水,属阴,位在北方,故在镜图中多与玄武配位北方。《春秋繁露》《焦氏易林》有记载蟾蜍致雨行雨的神性及方法。
禽兽博局镜
禽兽博局镜,纹饰内容不是四神配列四方,四神的配置不全,配以禽马、神兽等,如白虎、朱雀、玄武、禽鸟、羽人、神兽、羊、鹿等的配置。
禽兽博局镜(图5)
禹州市文管处藏。直径23、缘厚0.4 厘米。圆纽,圆纽座。圆圈内饰九乳与云纹相间环绕。双线方框内,24 字篆书铭文“内而光,明而清,湅石华,下之清(菁)。见弓(躬)己,知人情,心意得,乐长生。”前四句说镜铸造,后四句喻人。博局纹划分的四方八极内,配置八个花乳和禽兽。分别是:玄武、人面鸟、白虎、朱雀、神鸟、异兽、鹿、羊等。在T 纹两侧饰花瓣纹。空白处满饰云纹和花瓣纹。一周栉齿纹。双线三角纹缘。此镜禽兽夸张变形、灵气充盈。纹饰繁富精美、神秘诡异,构图工整精巧、华丽大气,当读其文观其纹时,给人以目不暇接的神秘感。
人面鸟,同羽人一样,是汉人想象中的神仙形象,长头、长耳、长发后飘,颈细长而弯曲,躯体形同禽鸟。《抱朴子·内篇·对俗》记载:“千秋之鸟,万岁之禽,皆人面而鸟身,寿亦如其名。”
新莽时期至东汉早期,博局镜是最繁盛的镜类,纹饰内容愈加丰富多彩,表现手法愈加细腻工整,构图更富层次。纹饰仍以阳线勾勒轮廓为主,构图格局采用乳丁间隔的多层纹带。汉代“七言诗”体例已经成为镜铭流播的主要形式,诗句完整,句句押韵,文辞优美。有的诗在今天读来似乎不押韵,但是按当时古音是押韵的。汉代七言镜铭对古代七言诗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研究价值。
禽兽博局镜 (图6)
建安区文管所藏。直径11.3、缘厚0.3 厘米。圆纽,圆纽座。双线方框内饰四个短线纹。主体纹饰为博局纹、八乳、一虎和三只神鸟。图案化的禽兽纹样,伸曲自如,线条自然。其外一周栉齿纹。宽缘上饰云气纹。东汉中期特征。
几何纹博局镜
博局纹中的四神、禽兽图案演变成菱形、线条型等几何纹饰,偶有配置铭文,称之为几何纹博局镜,西汉晚期至东汉晚期墓均有出土。
几何纹博局镜(图7)
长葛市文管所藏。直径11、缘厚0.3 厘米。圆纽,圆纽座。博局纹划分的四方八极内,配置八乳及钩纹。锯齿纹及双线波折纹缘。长葛市南席镇马台村西汉晚期墓出土。
简化博局镜
博局纹T、L、V 三种符号缺少其中之一或之二的,称之为简化博局镜。
简化博局镜(图8)
许昌市博物馆藏。直徑7.2、缘厚0.2 厘米。圆纽,圆纽座。座外四T 纹与四乳相间环列,两侧有钩纹及短线条纹。其外为一周栉齿纹。镜缘内侧饰一周锯齿纹,外侧作内外斜面的三角缘。东汉晚期特征。
汉代博局镜是汉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汉文化的重要载体。博局镜的构图、纹饰和铭文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儒道思想、阴阳五行、谶纬学说的盛行;表达了当时人们祈求富贵多子、高官厚禄的现实愿望以及对神仙世界、长生不老的期盼和渴望;记录着汉人对天与地、神与人、虚与实、生与死的思考和感悟。一方圆镜,映耀着汉朝人在社会文化、道德伦理、科学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智慧和才华,展现了大汉盛世雄浑大气、奔放奇丽的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