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艺婷
《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一书中阐述了幼儿园教师必须掌握三大核心概念,其中包含了生命科学。书中还提到“对生命科学概念的学习可以从幼儿园贯穿到高中及以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教师要“和幼儿一起通过户外活动、参观考察、种植和饲养活动,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种植过程是幼儿亲近自然的过程,也是幼儿关注、关爱生命的天性得以展现的过程。笔者在幼儿园中班开展了水稻课程,通过认知、播种、管理、收获等活动,让幼儿了解稻谷从插秧到成熟再到收割的全过程,这让幼儿体会到了生命的神奇与美好,学会了尊重、爱惜生命。
(一)关注儿童生活中的共性问题
生活是课程的来源和基础。幼儿能在真实的、自然的生活中获得经验,得到发展。中班下学期,幼儿在就餐时出现了桌面、地面不整洁,餐盘有米粒等问题。笔者所在幼儿园针对幼儿的这一共性问题及时生成了主题活动“水稻种植”,以进一步强化幼儿节约粮食的意识,促使幼儿践行“光盘行动”。
(二)关注儿童生活中的环境资源
本着“大自然就是大课程”的课程游戏化理念,我园逐步开发了近一亩地的馨宝农庄。全域化的整体空间集劳动、科学、生活、艺术、体能等功能于一体。利用户外空间大的优势,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融入幼儿的生活与课程。种植区的班本实验地和多元化的种植内容为幼儿的探索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无限的可能。
班本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幼儿。针对“日常吃的大米是怎么种出来的”这一话题,笔者通过谈话活动,向幼儿提出直接性问题:“你知道什么、你想知道什么、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等,以了解幼儿对水稻种植的已有经验,梳理值得深入探究的价值点,并在课程开展过程中不断寻找新的生发点。下面是笔者对幼儿讨论内容的总结。
关于大米,我知道:①大米是水稻生产出来的;②水稻是农民伯伯种的;③水稻是要插秧的。
关于大米,我还想知道:①水稻的生长过程是什么样子的;②水稻怎么种;③水稻收获用什么工具;④水稻最后是怎么变成大米的。
(一)主题目标的预设
笔者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需要,基于幼儿对于水稻的兴趣点,对照《指南》《纲要》的科学探究方面的目标,同时关注各领域之间的整合和渗透,形成了主题总目标和子目标。
总目标:①喜欢探究活动,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事物前后的变化;②在探究活动中,能用数字、图画、表格或者其他符号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③迁移经验,探索并发现真实生活中的生命科学,享受探究活动的乐趣。
子目标:①认识水稻,了解水稻的生长条件和生长过程;②了解水稻的种植方法,并积极参与水稻种植;③通过测量、比较,发现水稻的生长变化并进行记录;④体会生命的神奇与美好,学会尊重、爱惜生命;⑤初步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
(二)预设课程计划
确定主题后,笔者再次结合主题总目标和子目标梳理幼儿已有的经验。之后,笔者与幼儿进行讨论,共同预设课程计划。
(一)水稻怎么种?
幼儿都知道大米是由水稻生产出来的,但不知道水稻的种植方法。乐乐从家里带来了一袋稻谷,放在了班级资源站。幼儿一有空就围绕着稻谷,讨论的话题也逐渐丰富起來。
菲菲:“这个稻谷怎么变成水稻呢?跟我们之前种罗莎红生菜一样吗?”花花:“稻谷一粒一粒的,中间还有一道缝。”小周:“是不是直接将稻谷撒到地里就可以呢?”
《指南》指出,教育者要“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务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所以,在活动探究过程中出现幼儿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笔者会鼓励幼儿通过多渠道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例如,查阅资料、询问农庄老伯伯、观看视频等,并鼓励他们用图画的形式记录调查过程与结果,以便后续开展交流、讨论等活动。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5月至6月正是插秧的好时节。笔者和幼儿一起探索、相互帮助、团结协作。有的幼儿拉线,有的幼儿移秧,有的幼儿插秧。大家冒着烈日,弯着腰踩在泥地里,有时幼儿的脚都拔不出来。经过一番劳作,幼儿认识到为什么劳动者会晒得那么黑,为什么手会那么粗糙,明白了每一粒粮食都是非常珍贵且来之不易的。同时,幼儿也非常期待水稻茁壮成长。
(二) 如何保护水稻?
水稻种植结束后,幼儿悉心照顾水稻,每天给水稻施肥、除草、观察、测量。幼儿每天都对水稻充满“期待”,比如,“今天水稻长高了吗?水稻长出来了吗?什么时候能收获呢?”等。假期过后,幼儿就嚷着去看看水稻的新变化。
笔者引导幼儿观察水稻的新变化,大家一边观察一边讨论。
小佑:“水稻闻起来香香的。”小周:“水稻长高了好多,长得比我高了!”小吴:“有的水稻都垂下来了。”小王:“水稻里面硬硬的东西是大米吗?”小朱:“我这里的水稻只有壳了,里面都是空的,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询问了农庄老伯伯,老伯伯告诉我们,最近经常有小鸟过来偷吃水稻。幼儿纷纷担忧起来,回到教室后,大家围绕如何保护水稻展开了讨论。
小刘:“我们可以做一个稻草人,小鸟看见稻草人就以为是真的人,它就不敢偷吃水稻了。”小可:“我们可以做一个和人一样高的遥控机器人,小鸟一来就用机器人把它赶走。”小天:“我们可以拿一个大网把水稻罩住。”小潘:“我们可以在水稻旁边放一个录音机,一直播放小鸟小鸟,你快走开,别来吃我们的水稻!”
经过讨论,幼儿决定先试试稻草人和机器人。笔者通过播放视频、绘本讲解等方式,让幼儿初步了解稻草人的制作方法。
《纲要》和《指南》指出,教育者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做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多为幼儿提供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材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在幼儿进行制作前,笔者创设了一个自由、自主的环境,鼓励幼儿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从幼儿园的废旧资源站寻找材料。材料到位后,幼儿纷纷开始行动,自主分队、搭配服装、绑绳固定、填充稻草、制作头部、装饰五官,然后一起把稻草人插进了水稻田里。
在获得认知经验、材料准备充足的情况下,幼儿进行了保护水稻大行动。在制作稻草人的过程中,幼儿保护水稻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班级节气播报员告诉大家,秋分节气就是水稻成熟、收割的节气。于是,笔者带领幼儿研究收获方法,探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并进行了水稻收割活动。大丰收过后,笔者带领幼儿进行了脱粒、数稻谷、晒稻谷等活动。
那么剩下的稻草有什么用呢?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过程中发现了稻草的秘密。
小米:“稻草有长有短,是黄色的。”小刘:“用力一掰,稻草就会断掉。”小方:“我们可以把稻草捆起来,做成帘子,送给小猪。”小一:“我看见有些房子的屋顶上也有很多稻草。”
《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幼儿对水稻的“前世今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为顺应幼儿的需求,笔者继续带幼儿开展了各种有趣的活动,探索稻草的用处,引导幼儿了解稻草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进一步丰富了课程内容。
(一)幼儿的收获
種植水稻的活动让幼儿认识了水稻的一生,他们亲眼看着水稻从一颗颗种子成长为一棵棵绿油油的秧苗,然后慢慢地长高、孕穗、抽穗、成熟。幼儿的观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幼儿对水稻探索的兴趣越来越浓。在“播种—观察—照料—收获”过程中,笔者追随幼儿的问题不断引导其深入探究学习,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了写生观察、测量比较、统计归纳等方法。
(二)教师的感悟
教育家陈鹤琴说:“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大社会是我们的生活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生命科学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统一。促进受教育者健康成长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和一切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以水稻为主题的生命科学活动仅仅只是一个开端,等待幼儿发现、探索的新问题还有很多。教师要具备敏锐的项目意识,善于捕捉幼儿的探究点,分析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所包含的学习机会,并合理使用教育策略,结合每个年龄段幼儿生命科学的关键经验,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提升班本课程的价值,以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新馨花园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