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刚强,王博,何建雄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近几年互联网已经全面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并向物与物的联系方面发展,城市信息通信正发生着巨变。应对新时代的变化,国家大力倡导“智慧城市”的建设,政府和企业也逐步认识到智慧城市的新型模式对城市以及企业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供应链理论本质是系统整合的概念,所以能为新型智慧城市提供全新的建设思路,将不确定的城市规划建设在供应链思维的指导下变成健康持续稳定的城市发展模式。供应链理论思维与智慧城市发展结合就是把系统思维与城市创新发展具体目标相结合的过程。
最早是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随后成为“价值链”,最终演变成为“供应链”理论。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普及,被管理的对象和内容的变化,“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圈”等理念不断加入,供应链的概念逐渐规范完善;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体系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各种活动和过程的计划、协调、操作、优化和控制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供应链管理体系就是协调企业内外的所有资源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公司供应链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该公司的生死存亡。参考彼得·德鲁克等相关理论可将企业供应链分为5个阶段: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
2007年《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欧盟首先提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新型概念;第二年IBM则提出了“智慧的地球”理论;到了2009年欧盟委员会对智慧城市的具体建设提出了计划,同一年IBM发表了报告《智慧的城市在中国》。智慧城市之中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这三个方向是根据IBM对“智慧城市”所下的定义得出的。随着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时代的来临,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城市的重要载体,将会带来工作、出行、生活、医疗、娱乐等全新的多方面的体验。5G将会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催化器,未来也会出现更多的新型智慧城市模式。
通过对以上“供应链理论”和“智慧城市”具体理论内容的梳理,可以发现两者有以下的共同之处:
1.相近的发展历史:供应链理论与智慧城市随着现在城市、互联网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演进,都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它们自身也在不断地完善与更新。
2.相通的理论本质:供应链理论和智慧城市在各自领域起着“领导者”作用,它们用的都是顶层系统设计的方式,都是在理论逻辑的基础上,来为企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战略性思路。
3.相同的根本目的:供应链理论和智慧城市在创造价值的同时让技术与市场对接,目的都是创造价值,不论是社会、企业或是个人价值最终都是要为“人”服务。
4.相似的附加价值:供应链理论和智慧城市都起源于某一个学科,同时又在其他学科领域跨界融合,能发挥出更为多元化的价值和更加深广的作用。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整个供应链的创新与协作,所以必须对城市内部资源进行重组,最早的流程重构BPR是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对企业内部来提出的。“因为建设智慧城市涉及到许多方面,例如政策支持、理论指导、标准制定、产品与解决方案、技术创新、综合运营、产业应用等的资源支持,所以智慧城市必须依靠整个供应链的协作创新,不能只靠其中某一两个部分的孤军作战。而是从理念标准到实际应用的全盘打通,才能达到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这是专家们在2018中国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上达成的共识。
国外学者对智慧城市的研究中,主要侧重于以信息设备为基础的城市整体布局规划。新加坡智慧城市的特点表现在:一是全面整体规划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二是以政府引导资金激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设信息通信产业,最终扩大行业出口,其在全球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三是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管理体制;四是系统超前、全民参与、滚动修编的智慧化规划。优先发展信息基础设施,提供高带宽、低资费的网络服务,注重实用性。以韩国新松岛为例,新城镇的智慧城市建设与传统重塑改造有一定区别,特别强调顶层设计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u-Korea)理念模型输出的重要实践。该国家战略指引下政府与开发商共同投资,以规划领举全市乃至全国之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通过顶层设计和系统规范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政府与企业协作,广泛吸引合作伙伴促进智慧城市落地,围绕提高招商引资能力这一最终目标开展智慧城市建设。
北京大学朱跃生教授认为,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目前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中央与地方分别有自己的数据库,一个个信息孤岛不能跨部门整合;大量数据信息储存的资金成本,数据隐私泄露的风险;智能要素分割状态,市民感觉不到城市的智慧化以及参与感不强等。徐静等人指出我国智慧城市中基础设备工程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但是对于智能化水准的深度还不够具体,企业和公众作为主体参与进来的不够,“只重视信息设备的建造、而轻视信息的应用”“一味重视智慧城市建设的模仿、而轻视各地具体的模式研发”“仅仅只重项目本身、而不注重城市的整体规划”等问题,辜胜阻等人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来相对应的整体建设建议,为今后的智慧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如今城市中看到的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各式各样的智能系统,如果两个智能系统交叉应用,可能并不“智能”了,将会带来更多的麻烦。这种现象被称为“碎片化”,也被认为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
据统计,全国现在有五百多座城市已经明确提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智慧城市”实施国。只不过这些城市都在做自己的城市规划,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缺少顶层的设计战略,跨部门之间大部分数据无法共享,无形中增加了工作的时间和成本,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具有供应链理论思维的“城市大脑”建设模式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是十分实际可行的。
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针对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发布过一些相关政策文件,逐渐构架了智慧城市的宏观体系。(表1)
>表1 政策名称
例如2013年中国电子技术研究院发布了《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白皮书》;2014这一年,移动互联网全面铺开普及4G,让智慧城市的建设变得迫在眉睫;2014年到2015年,大热的“互联网+”概念,互联网巨头借势抢占信息市场,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国内空前高涨;2016年推进城市智慧管理,人工智能技术让城市真正具备智慧化成为了可能;2019年到2020年进入5G时代后,智慧城市建设的高潮将真正来临,即将给人们带来各方面的全新的感受。
在5G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带动下,城市形成一张全方位覆盖的“网”,移动端的互联网快速发展,数据的传送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成本却越来越低。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智慧的要素不同。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虽然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但在某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域率先实践,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发达国家,比如基于互联网的共享经济、OFO等共享单车、移动端支付形式等。二是智慧的侧重点不同。与发达国家智慧城市以节能减排为主导相比,中国应该在加大城市管理、改善政府治理和服务以及居民方便使用上进行深入探索,同步也应该关注城市的节能减排。三是智慧的应用基础不同。截至2019年6月,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1.2%,上网人数达到8.54亿人次,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巨大的互联网市场需求。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是一项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系统性工程,如果仅仅只靠某一个企业或部门是无法完成的。只有通过建设新一轮信息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平台,在统一的云平台上整合城市信息资源,才能为公众、企事业机构提供无处不在的全系统公共服务,为政府公共管理提供高效的有竞争力的手段,为企业提升工作效率增强产业创造能力,从而最终实现城市智慧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全立体生态链发展。(图1)
>图1 智慧城市框架表
一是顶层系统设计战略:政府调研并提出整体城市信息、产业融合创新战略,引入投资打造区域全产业链;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引入大型投资,融合各地区资源,在已有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后,借助数据共享平台,鼓励不同科技在不同部门领域进行试验;吸引当地其他企业进行产业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将智慧城市升级为“城市大脑”体系创新,投资示范试点项目,在城市主要区域进行实验,逐步引导社会、个人等不同市场资本进入。例如,新加坡的政府主导吸引各界企业和群众参与智慧城市的创新模式就是典型范例。通行证号码是该国公民唯一的身份证明,并且可以直接登录链接55家政府机构的300多项公共服务,后期随着电子政务系统的不断发展与升级,更多的信息将能在同一系统中查询。
二是品牌设计战略:智慧城市将各企业和其城市著名品牌IP捆绑联合,站在巨人肩上,依托龙头企业联合实体加速创新,借力提升品牌价值与知名度(湖北省最强IP:黄陂花木兰、武昌首义园、革命家董必武、黄鹤楼公园、东湖绿道等,其他知名品牌:小米科技、斗鱼直播、京东、腾讯等)进行优势品牌嫁接;品牌高中低不同层次定位,对智慧小区以及智慧校园的项目进行案例宣传,企业品牌包装推广创新和宣传;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技术快速向标准化、行业性推进。
三是企业产品创新战略:一些企业内部虽然已经智慧化,但基于各种考虑,智慧城市产业链上的各节点企业部门很难做到诚实公开共享信息,所以政府所起到的信息统一集成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多个交叉领域,通过政府协调各部门和机构,发挥其引导、协调和多类支撑作用,鼓励企业和个人创新开发智慧应用平台,并允许全社会充分访问、查询、调用、下载,这样对当地现有的开放资源数据进行充分的挖掘利用,最终形成城市品牌与数据基础优势。
四是创业孵化战略:在城市重点开发区域构建“创业之城”项目,建立一个以智慧城市发展为主题实践的最佳全市共享软件或信息网络平台;加大建设“智城”人才创新、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引导大学生创业推动城市企业和工厂共享网络平台建设(如:星云系统的“设计产业化+创业孵化”、武汉理工产学研一体化陶瓷梦工厂等);组建专业信息收集团队,广泛收集各级政策进行持续的项目申报,获取政府政策、资金的投入支持;组建直播、短视频团队低成本推广城市智能化的发展状况,打造全国智慧“网红”城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全球“智慧城市”的建设出现了新的模式和构想。在国内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时候,供应链理论作为创新的重要手段,其系统理论思维与新型智慧城市创作相结合是必然趋势。整合城市内外资源,突破内部信息资源孤立的壁垒,发挥城市供应链运行管理优势和企业产业化,成为发展新型智慧城市的核心问题。从供应链理论的顶层系统思维出发,以政府和企业为主导推力,人才创新培养和网络平台建设为重要手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慧城市,希望对城市的发展和企业的创新升级提供具有战略级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