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但丁奏鸣曲》的精神内涵

2021-01-23 07:39文字魏浩天
音乐爱好者 2021年1期
关键词:尤利西斯但丁奏鸣曲

文字_魏浩天

在西方音乐史上,李斯特占有重要的地位。他首创交响诗,将诗歌的情感内容与交响音乐有机融合,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他突破了前人模式,强调钢琴的音响效果,将钢琴的表现力拔高到无与伦比的地步,使其具有交响乐的雄浑效果和宏伟气势。李斯特的中晚期作品在炫技性的音乐风格基础之上平添了宗教色彩与沉稳厚重的气息,他“左手地狱,右手天堂,在神性与魔性之间徜徉,终以人子之身加冕为王”。

关于李斯特作品的背景、特征、技法、创新等,业内已有众多行家著文撰述。相较于文字而言,音乐对于情绪和氛围的描述更为贴切动人。作为一种打破国界及语言界限的表达方式,音乐家如何通过音符讲述故事情节和精神内涵?又如何通过音乐的表达方式向大众传递意境和哲理,让大众受到感召和启发?本文希望能够从音乐讲述的故事情节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两方面着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广大的音乐爱好者读懂古典音乐,爱上古典音乐。

李斯特画像

《但丁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本文所述的《但丁奏鸣曲》选自李斯特的《旅行岁月》。《旅行岁月》是李斯特与聪慧美丽的公爵夫人玛丽·达古尔私奔到日内瓦后开始创作的。这部作品共分为三册:《瑞士游记》《意大利游记》和补编的《第三年》。我们谈到“神性”李斯特,这里的“神性”一方面与文学、宗教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结合了李斯特自身的感受与见解。

《但丁奏鸣曲》全称是《但丁读后感——幻想风格奏鸣曲》,选自第二册《意大利游记》,是根据文艺复兴著作——但丁的《神曲》写成的。作品中,李斯特通过丰富的音乐语言,描绘了“地狱”“炼狱”“天堂”三重不同的境界。但丁《神曲》共有一百章,序言一章,“地狱”“炼狱”“天堂”各三十三章。但丁以第一人称记述自己三十五岁时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三只猛兽拦住去路——一只母狼,一只狮子,一只豹。他在呼救时,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灵魂出现了,对他说:“你不能战胜这三只野兽,我指示你另一条路径。”维吉尔的灵魂带领他穿过地狱、炼狱,然后把他交给当年但丁单相思暗恋的情人贝阿特丽切的灵魂,带他游历天堂,见到上帝。李斯特在阅读《神曲》之后,内心产生共鸣,用音乐的语言来表达对这部著作的理解与崇敬。

01 但丁画像

02 绘画中的地狱

《但丁奏鸣曲》的故事结构与表现手法

李斯特擅长在整首平庸的主题中突来妙笔,寥寥几笔勾勒出乐曲的性格。独属于李斯特的热情活力以及大量细腻的“神性”创新手法,被贯穿于和声、配器甚至是旋律上,这些特点为后来的许多音乐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丁奏鸣曲》就是这样一首体现“神性”李斯特的代表曲目之一。《但丁奏鸣曲》在空间上以地狱、炼狱、天堂作为描述人之善恶选择的因果场景;在人物上以英雄和小爱、大爱作为人类对爱的表达方式;最终,全曲在宏大的大爱氛围中结束。

引子

《但丁奏鸣曲》开篇即以狰狞的、魔鬼般的形象以及恐怖的场景表达,使用了增四度和减五度这样的不协和音程,用强奏造成一种刺耳的效果。因为这首奏鸣曲从恐怖的“地狱”场景写起,为表达生前有罪过的灵魂在这里受苦,因此李斯特运用了这样的音乐形象去呈现;紧随其后的音乐使用了模进的手法,这个动机在第三次出现时突然改成高八度,伴随着速度的加快,提高了音乐的紧张程度。前面的静态形象变成了此处的动态形象,仿佛电影中主人公的出场与情节的发展;接着音乐出现了对心跳声与脚步声的模仿,在模仿脚步声的乐句当中,左右手的音型交错出现而非同步进行,恰到好处地模仿了脚步声在地狱山洞里的回声;随后的休止符加重了紧张的氛围,仿佛空气凝固,内心忐忑,甚至无法呼吸……

地狱

以但丁远远地听到灵魂受到折磨的叫喊声这一场景作为开篇,音乐氛围是悲痛绝望的。从音响效果来说,半音下行的旋律仿佛找不到方向,延音踏板的使用制造出混沌的效果;从乐句结构来说,打破了方整的结构,且乐句之间紧密连接,几乎来不及换气,说明这种悲痛绝望的情绪是连续不断的。随后的连接句所用的音乐动机是引子部分的“脚步声”,连接句之后的旋律在重复前一小段的基础上移高了八度。

如果说前面描绘但丁从远处听到灵魂受折磨的声音,那么这里就是在近处观察灵魂的煎熬,氛围更为紧张。这里的重复比前一小段多出一句模进,最后的制高点依旧是不和谐的音程。音乐往后进行,痛苦程度加深,气氛更加绝望。随着脚步的继续,高潮段落的低音部分使用了减七和弦,低音区强烈的混响以及减七和弦本身的紧张感与高音部分使用的半音阶下行两相呼应。接着,音乐突然切换到较弱的力度与诡异的“三连音”音型,描绘了在地狱第九层的冰湖,没有任何叫喊,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仿佛一个人受到了命运的重创,无力与世界抗衡,一蹶不振,冷漠麻木。

天堂幻境一——在此之后突然音乐色彩变得十分温暖,仿佛幻境,层层推进,直至听到天堂的旋律,看到了壮丽光明的幻想中的天堂氛围。紧接着以再次出现的魔鬼般不和谐的音程,并以渐弱和渐慢结束了地狱篇。

炼狱

炼狱篇和地狱篇是对立的,地狱在北半球,如同漏斗形向下通往地心,而炼狱在南半球,如同一座山通往天堂。炼狱分为七层,灵魂一层层赎罪,接受忏悔和洗礼,最终通向天堂。不同于地狱的嘈杂,炼狱是非常安静的,灵魂在此默默接受洗礼,却又十分孤独,无法互相交流,只能四处漂泊,无依无靠。

画家多雷笔下的炼狱

这个段落的音乐构思是连续的,蕴含着希望与失落交织的情绪。接着描绘了从远处教堂荡漾出来的钟声,灵魂听到钟声之后在颤抖,在炼狱中,灵魂既能够看到海洋,也能够看到天空。这里使用类似歌剧和清唱剧中的宣叙调,仿佛灵魂在倾诉内心的忏悔。同时从天边散发出的玄幻光芒,若隐若现,好似呼唤着灵魂,却又非常遥远;突然产生的紧张凝重氛围,描绘了真正的炼狱情景——虽然安静但氛围凝重。这里谱面上标示了“轻声演奏”,“轻声”相对单纯的“极弱”而言更有一种距离感,仿佛声音从远处飘来。

爱的幻境一——每个人都渴望爱情,渴望找到与自己彼此理解的那个灵魂。炼狱中的灵魂也追求爱,然而这种爱只存在于幻想当中。炼狱的灵魂幻想着爱从远处逐渐靠近自己,对爱情的渴望也如同洪流一样涌上心头。这段“爱”的旋律出现了三次,层层递进,一次比一次强烈。乐曲采用了横向、纵向递进的方式来表达爱的层次感:在横向递进的处理上,采用渐强、加快这两种方法;在纵向递进的处理上,用交替突出高声部、突出左手声部以及加强整体音响的方法。紧随其后,灵魂发出誓言,要为爱情努力奋斗。这里用的也是宣叙调,仿佛灵魂在倾吐自己发自肺腑的愿望。

绘画中的海妖塞壬

英雄

“尤利西斯”幻境——尤利西斯在不同作品中的形象:一是古希腊诗人荷马在史诗《奥德赛》中描述了一个具有传奇性的战争英雄尤利西斯。希腊联军围攻特洛伊十年期间,尤利西斯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屡建奇功。他献出木马计策,里应外合攻破特洛伊。在率领同伴从特洛伊回国途中,因刺瞎独目巨人波吕斐摩斯,得罪了海神波塞冬,从而多次遭到波塞冬的阻挠,历尽各种艰辛、危难。他战胜魔女基尔克,克服海妖塞壬美妙歌声的诱惑,穿过海怪斯库拉和卡吕布狄斯的居地,摆脱神女卡吕普索的七年挽留,最后于第十年侥幸一人回到故土伊塔卡,同儿子特勒马科斯一起,杀死纠缠他妻子、挥霍他家财的求婚者,阖家团圆。二是《但丁神曲》对尤利西斯的性格刻画源于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史诗《埃涅伊德》中对尤利西斯的反面塑造,因此尤利西斯在《神曲》中的出现是在地狱篇的第二十六章。但丁将狡诈的尤利西斯和另一个希腊将领狄俄墨得斯安排在地狱第八层的第八恶囊里,为恶行出谋划策的罪行而遭受火刑的惩罚。他将尤利西斯描述为特洛伊木马的策略使用的是欺诈手段,并且他的航海行程违背了上帝的旨意。

李斯特在创作《但丁奏鸣曲》时,特意为尤利西斯安排了“回到地狱”段落,而非之前的“地狱篇”,对尤利西斯的形象持正面赞赏态度。这里描绘了尤利西斯凯旋归来的场景,紧随其后的是尤利西斯与困难作斗争的场面,为了内心的正义,不畏风雨,迎接狂风巨浪,这渲染了李斯特本人浓郁的英雄情怀。

天堂幻境二——天堂的旋律再次出现,谱面明确标示不需要渐慢,段落和上面紧紧伴随、不可分割,表述了尤利西斯与困难斗争时,心怀光明和理想的信念。这种通往天堂的信念也是他斗争的动力。

随后以又一次出现“脚步声”的安排,说明刚才的天堂、爱与英雄尤利西斯的场景都是幻想。脚步声之后的音型回到了炼狱篇开头灵魂漂泊的情形,但是此处的情绪有所变化,表达了灵魂在炼狱绝望,担心自己得不到救赎,一直漂泊下去。

希望

希望往往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到来——但丁经历地狱和炼狱,在接近天堂的时候终于遇到了他死去的恋人贝阿特丽切。这是一位散发着光芒的神圣女性,带领他游览天堂。

爱的幻境二——当灵魂逐渐升入天堂欢庆之时,“爱”的主题再次出现。与炼狱中的幻想呼应,这为爱植入希望,将其安排升入天堂的时候。

尾声

整首作品在将要结束的时候,将地狱、炼狱、天堂这三个段落的音乐形象融为一体,成为整首作品的点睛之笔,用以凸显最大的主题——“大爱”。这个“大爱”不仅仅是爱情,还有对大自然、对世间万物万象、对宇宙、对上帝的广袤无垠的爱。整部作品开头的不和谐音程,到此处得到了和谐而壮丽的解决。

哲理和启示

人生不易,大爱永恒

李斯特

全曲一是地狱中出现天堂幻想,二是炼狱中出现地狱场景,这些都是为结尾“地狱”“炼狱”“天堂”三者的有机统一,为“大爱”主题建立桥梁,可见李斯特在安排作品结构方面的匠心独具。

人生就是一个挣扎与求索的过程,唯有经历地狱般的痛苦挣扎和炼狱般的迷茫前行,才能最终进入天堂般的境界,对“大爱”产生全新而独特的认识,生命因此而丰满,灵魂因此而升华。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对比地狱段落与天堂段落的旋律,两者竟然是一样的,只是使用了不同的调性、音型、织体,就成功地营造出两种完全对立的音乐形象。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天堂与地狱的感受仅在自己一念之间。

在整首曲目中,李斯特用其独到的匠心和表现手法,贯穿着追求光明这一信念。追求光明并不意味着必须要理想主义,而是追求生活的守恒。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界限往往并不是那么分明,故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追求幸福美好,保持内心澄澈,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求平衡,这才是生活的智慧。

猜你喜欢
尤利西斯但丁奏鸣曲
与《尤利西斯》偕行百年
手机上的奏鸣曲
年老的画家
“萧译本”《尤利西斯》畅销原因探析
春天的奏鸣曲
暴力、历史与殖民——论《尤利西斯》中的暴力政治
基于语料库的《尤利西斯》汉译词汇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