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大事记(2020 年第四季度)

2021-01-23 07:16:08
安徽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国科大合肥长三角

十月

6 日 中国科大教授获美国物理学会量子计算奖。美国物理学会公布,授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陆朝阳教授2021 年度“兰道尔—本内特量子计算奖”,表彰他在光学量子信息科学,特别是在固态量子光源、量子隐形传态和光量子计算方面的重要贡献。美国物理学会成立于1899年,是世界最大的非营利性物理学组织。美国物理学会在2015 年专门新设立了“兰道尔—本内特量子计算奖”,用于表彰在量子信息科学领域,特别是在利用量子效应实现经典方法无法完成的任务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15 日 2020 年“全国双创活动周”安徽分会场活动启动。 2020 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安徽分会场活动在合肥中安创谷科技园拉开帷幕。本届“全国双创活动周”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为主题,于10月15 日至21 日举办,设北京主会场和各省分会场,鼓励各地发动企业、高校、社会组织举办双创活动,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各方积极性,更好发挥活动周带动就业创业、拓展就业空间的作用。

18 日 中国科大6 位教授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典礼与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同步在浙江温州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毛竹、刘诚、余彦、陆朝阳、姚华建6 位教授获奖,获奖人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二。其中,曾杰教授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是由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提议设立,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共同设立并组织实施,面向全国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奖项。

19 日 中国科大量子精密测量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陆朝阳等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Marlan Scully、德国维尔兹堡大学Sven Hofling 等合作,在同时具备高纯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单光子源器件上观察到强度压缩。这是自2000 年实现量子点单光子源后,科学家通过20 年的努力首次在该体系直接观测到强度压缩,为基于单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测量奠定了基础。

25 日 安徽科技大市场高质量发展项目对接会举行。 为加快建设“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安徽科技大市场高质量发展项目对接会在安徽创新馆举行。此次对接会的举行,标志着安徽科技大市场市场化运营、技术转移人才培养、高智能性企业培育工作迈入新阶段。

28 日 第三届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人才峰会开幕。 本次峰会主题是“人才一体化,智汇高质量”,旨在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持续将G60 科创走廊打造成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创新共同体、重要动力源。

十一月

3 日 中国科大两位教授获得何梁何利奖。 2020 年度何梁何利基金获奖科学家揭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叶向东、吴枫两位教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是于1994 年在香港注册成立的科技奖励基金,2020 年,有30 位在数学力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科学发现、作出突出技术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被授予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7 日 长三角一体化院士论坛暨第三届安徽院士创新发展论坛举行。 2020 年长三角一体化院士论坛暨第三届安徽院士创新发展论坛在合肥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及相关专家等450 余人参加次此论坛。本届论坛以“科创长三角建功新时代”为主题,集中展示科技创新成果,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11 日 中国科大研制出生物新材料有助于终结“白色污染”。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俞书宏等人研制了一种利用压力在生物基聚合物中排列小颗粒的工艺,实现了具有仿生结构的高性能可持续材料的规模化制备。石油基塑料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挑战,目前难以找到与其机械特性相似的可持续生物基塑料取代它们,开发这种工艺对于促进生物基材料的工业应用或具有重要意义。

14 日 2020 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发布。《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安徽省2020 年度区域创新能力排名第8,比2019 年上升2 位,连续9 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安徽省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整体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氛围日趋浓厚,特别在知识创造和企业创新方面进步显著。同时,安徽创新能力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知识获取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18 日 第三届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安徽赛区现场赛举行。 第三届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安徽赛区现场赛在合肥举行。本次赛事由安徽省科技厅主办,省科技研究开发中心承办,有关市科技局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协办。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旨在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供给对接平台,通过“科研悬赏+揭榜比拼+研发众包”的组织方式,促进技术创新需求与科技成果的精准对接,解决企业技术创新难题,激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活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19 日 中国科大联合团队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成功求解施温格方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苑震生等与德国海德堡大学、意大利特伦托大学合作者利用一种专用量子计算机,即71 个格点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拟器,对量子电动力学方程施温格模型进行了成功模拟,通过操控束缚在其中的超冷原子,从实验上观测到局域规范不变量,首次使用微观量子调控手段在量子多体系统中验证了描述电荷与电场关系的高斯定理,取得利用规模化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方法求解复杂物理问题的重要突破。

24 日 全球首对5G 与WiFi 共存滤波器模组在皖诞生。 安徽云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制了全球首对5G n79 与WiFi 6 共存滤波器模组,有效满足了下一阶段5G 与WiFi 生态共赢共生的迫切需求。该类产品首次在全球范围成功满足了5G 与其他制式对滤波功能提出的重大难点要求,有效弥补了传统滤波器产品的不足,将成为5G 商用终端的标配器件,对射频前端领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十二月

4 日 中国科大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陆朝阳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构建了76 个光子100 个模式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了具有实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这一突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

10 日 2020 皖科情长三角创新论坛暨“创新策源和‘十四五’科技发展”主题论坛举办。 2020 皖科情长三角创新论坛暨“创新策源和‘十四五’科技发展”主题论坛在合肥举办。论坛由安徽省科技厅主办,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承办。本次论坛的举办,旨在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安徽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做好“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13 日 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正式开通试运行。 2020 年第三届信息中心未来网络国际学术会议在合肥举行,开幕式上,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正式开通试运行。此次开通,标志着这一在合肥“落地”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里程碑式进展。该分中心将进一步推动智能网络领域的科学研究、产业转化以及应用服务等取得新突破。

16 日 国际磁生物学前沿研究中心揭牌。国际磁生物学前沿研究中心在合肥“科学岛”揭牌。该研究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稳态强磁场装置成立,将以“科学岛”为起点,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团队紧密合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人民生命健康,探索磁生物学的未知领域。

25 日 安徽省建设国内首个量子计算双创平台。量子计算双创平台,任务是孵化打造量子计算产品矩阵、产业集群、人才梯队、生态圈,提供用户学习、使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产品,培养优秀量子技术人才。同时,建设全方位高层次量子计算开发者平台,孵化量子计算初创企业,全面布局量子计算全产业链,打造量子计算生态圈,夯实合肥“量子中心”地位。

28 日 安徽省一人当选“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等6 部门在北京向全社会发布2020 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最美科技工作者”共10 人,安徽省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轮值总裁胡郁当选。

猜你喜欢
中国科大合肥长三角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握手之间
——郭沫若的中国科大情怀
郭沫若学刊(2019年4期)2019-12-30 11:31:28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诗歌月刊(2019年7期)2019-08-29 01:46:44
中国科大研制出用于室内雾霾净化的柔性透明智能窗口材料
中国科大:低调的牛校
决策(2016年7期)2016-10-21 14:54:21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