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赋能 多彩育人

2021-01-22 12:44李世伟周金芬
云南教育·视界 2021年11期
关键词:泉眼竹编校本

李世伟 周金芬

课程像跑道,只有越宽越广,才能适应不同起点、不同类型的孩子奔跑。教育最终的目标是“育人”。始终将“育人”的字眼印在心中,返璞归真地把握方向,才会构建出真正的“育人”特色课程。

在课程建设与应用中要想始终不失学校的办学特色,必须立足于国家课程开辟校本课程,它与国家课程相辅相成,相互服务。现如今学生课业负担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孩子读、写、算的能力,开辟减负增效的校本课程、作业课程等是“减负提质”的有效途径。如:笔者所在的龙泉中心小学围绕“减负、增效、提质”的热点,探索“小泉眼”课程,课程坚持“五变五不变”原则,即:单节课时间改变;阅读、书写、计算时间改变,课外活动时间改变,作业时间改变,作业方式改变;国家课程每周30节不变,学生在校时间不变,课堂容量不变,教学进度不变,教学质量不变。具体做法是:将每节课的教学时间由原来的40分钟调整为35分钟,每节课压缩后,上午每天增加20分钟的“小泉眼”课程,用于硬笔书法、计算和课外阅读的专项指导。周二、周三、周四下午的“四点半”课程活动时间调整为学生巩固练习时间,学生自由完成相应练习,教师相机指导。周五下午的第一、二节课調整为“四点半”课程活动时间。通过“小泉眼”课程的实践,广大师生掀起“读、写、算”的热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读、写、算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书写和计算的质量。同时,为学生赢得每周三天在校完成作业的时间,作业的质量得以提升,学生也将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外阅读当中,真正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课程育人生活化

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课程建设生活化是必须的。国家课程中每个单元、每个话题都不失生活化,校本课程更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设计自己特色的生活化课程,并且很好地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例如:易门县龙泉街道曾所小学所在地依托“新街”(原方屯农机厂遗址)闹市,濒临“茶马古道”,交通相对便利之优势,使竹编制品走出了易门,赢得了“竹编之村”的美誉,家家户户栽竹、用竹,依靠竹编手艺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在这里由竹而衍生的文化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每一家人都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每一家人都因竹子改变了生活。据此,曾所小学尝试通过教材外衍与学校特色活动相结合编写校本课程。《代所(隶属于曾所村委会)翠竹编经纬》开辟品竹教育的育人新途径,学校确立“童眼看曾所,巧手绣竹编”的课程理念,通过探究竹编文化、竹园采风、竹编、竹绣、竹绘等活动,逐步形成了“织竹梦、品竹韵、成竹艺、铸竹魂”的品竹特色育人课程体系。

三、课程育人特色化

谈到个性,就要与众不同,耳目一新。学生应具有个性,学校亦如此。这样的教育才有血有肉,有滋有味。龙泉中心小学以“135泉眼”课程为切入点,让不同类型、不同起点的孩子在个性发展的道路上自由奔跑。“135泉眼”课程,即“1”指一个核心:即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核心。“3”指的是基础、探究、拓展三种课程,学校做到了基础课程体系化:形成了语、数、英、道德与法治、科学、音、体、美、信息技术等9个育人模块。探究课程精品化:龙泉小学实践课程,蔡营小学、水桥小学的龙狮课程,韩所小学的研瓷课程,曾所小学的竹编课程,江口小学的灯舞课程,方屯小学的刺绣课程,中屯小学的陪伴课程,水桥小学的少年宫课程,梅营小学的育梅课程等11个育人模块大大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拓展课程特色化:生活与健康2+1课程、伙伴与交往1+1课程、科技与体验课程、艺术与创想课程、责任课程、情感课程、国学与雅正课程等7个育人模块与学生协同发展。3种课程27个育人模块近百个课程的建设,不断拓宽活动育人、文化温润、512读书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等“5”条育人渠道,让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形成向善的品格、向真的学识、向美的身心、向雅的言行、向新的动力 “5”向育人目标。实现了孩子们“246快乐成长宝典”,即坚持512悦读、走班选课两种活动;让孩子普及跳绳、花样跑操、立定跳远、啦啦操等四项运动项目;引领孩子们坚持每学期参加一次作品展示、一次读书展示、一次才艺展示、一次百人课程展示、一次实践体验活动。和谐的“泉眼”课程文化,润泽了如“清泉”一般追求健康、快乐、向善的新一代。

猜你喜欢
泉眼竹编校本
大地的取水者
游伟 《竹韵金沙》
善意谎言,真心守护
竹编存钱罐
小池
一起走过的日子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非遗“竹匠”醉心竹编50余载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