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长征精神 铺就“红色育人路”

2021-01-22 01:56杨曙光
云南教育·视界 2021年11期
关键词:长征红军红色

杨曙光

10月22日,是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纪念日,一场以红色教育、革命傳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生动纪念活动在云南新兴职业学院隆重举行。

云南省委宣传部巡视员宁德锦,武警云南省总队原政委王永银,云南省军区政治部原主任李继才等10余位老党员,与学院师生、媒体记者共计200余人,跟随长征故事解说员——学院创始人关祥祖董事长,参观校园红色壁画和情景群雕,参加学院红军长征纪念馆建成典礼,在座谈会上追忆红军过禄劝的峥嵘岁月,解读长征精神,深度挖掘地域红色资源内涵,助力特色校园文化创建,助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青少年要传承什么样的长征精神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自此,这支为了正义,为了解放穷苦人民的革命队伍,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用信念、理想、勇气与意志绘就了一段壮丽史诗。

“金沙江畔、泸定桥边珍藏了他们英勇无畏的身影;雪山草地、高山峻岭留下了他们坚毅执着的脚步;四出奇兵,赤水河记录着他们胜利后的笑容;三军会师,会宁载歌载舞庆贺他们创造人间神话。”老党员们在纪念座谈会上谈起长征故事和长征精神来总是慷慨激昂。

“历时两年,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老党员们认为,“纪念”的“纪”:就是大家要牢牢记住红军长征的历史;而“念”就是要念念不忘地传承长征精神。今天,我们面前虽然没有了雪山和草地,但前进的道路依然漫长而曲折。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才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基础工程,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伟大而艰巨的长征。重温长征的历史,并不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段漫长的征程,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长征精神,去传承去发扬长征精神,进而在当代青少年身上培育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党史专家表示,长征精神历久弥新,领会长征精神,传承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是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能否将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优秀的接班人,是党和国家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所以在工作中我们要用长征精神武装自己,用长征精神感化学生,让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小立志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军人出身的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创始人关祥祖,是一名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倡导学院利用禄劝县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传承长征精神,建设红色校园,弘扬红色文化,使广大师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对于长征精神,关祥祖有独到的见解:长征精神是无数红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凝聚而成的,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传承长征精神,就是要弘扬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友爱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服从组织顾全大局的全局精神。身为教育人对长征精神则更需要认真理解和领会,让长征精神融入每天的实际工作中。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位处当年中央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长征经过的地方,当年毛泽东《七律·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描绘的红一方面军巧渡金沙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就发生在学校所在禄劝县。”关祥祖表示,学院正是利用红军长征经过禄劝县这一红色资源,结合学校 28年育人理念,充分挖掘和整合周边红色资源的独特育人功能,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红色校园文化。

红色文化传承如此生动起来

长征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呈现。留存在禄劝大地上的红色旧址、红色文献、红色文艺等红色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从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处处红色旧址中,学院管理者深刻认识到,坚如磐石的信念、百折不挠的意志、视死如归的坚贞、艰苦奋斗的作风,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学院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用史实说话,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建设精品展陈,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全力打造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

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学院禄劝主校区在当年中央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走过的地方,利用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在专家指导下,建成红军长征纪念馆、党建学习中心、长征壁画、中央红军和中革军委巧渡金沙江皎平渡大型群雕情景、“普渡河铁索桥激战”大型雕塑以及英雄广场、雷锋广场、古圣先贤广场。

长征壁画,以长征途中发生的大事件为素材,总长约1 500米,分别展示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到甘肃会宁三大主力红军大会师,包括红军长征到云南、过禄劝、红军长征途中中央政治局召开的重要会议、红军长征途中毛主席创作的八首诗、红军长征途中的儿童团、红军长征中的女战士等内容。壁画精美,画面壮观,生动再现了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场景。

2020年,因乌东德电站关闸蓄水,金沙江皎平渡口、将军石、红军渡江纪念碑和纪念馆以及当年毛泽东指挥渡江的窑洞已经被水淹没。为铭记革命历史,保留当年红军渡江情景遗址,学院创建了中央红军和中革军委巧渡金沙江皎平渡大型情景群雕。情景群雕建设占地约4 800平方米,雕塑红军245个,船7艘,战马4匹,船工14人,生动再现当年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皎平渡的恢宏场景。

長征纪念馆占地面积2 500平方米,图片815张,记载了长征途中重大事件及物件,有个别资料和实物是第一次展出。分别展示长征伟大征程,参加长征的部分女红军,红军驰骋云南,红军转战昆明,红军长征过禄劝,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的重要会议,新中国成立后荣获元帅、大将、上将的红军将领,开国元勋子女追寻父辈长征路等内容。纪念馆为师生员工深度体验和感受伟大长征精神提供学习教育基地,增进师生热爱党、热爱祖国,增进他们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深厚感情。

党建学习中心面积约3 500平方米,是目前云南省内最大的党建中心。分别展示党的光辉历程,党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在云南的早期历史,党的制度建设,廉洁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在我心中、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中国梦,学院党建工作等内容。

漫步校园,长征主题壁画、“巧渡金沙江”情景群雕、“普渡河铁索桥激战”群英雕像等宏大的红色文化育人载体给人以视觉的震撼,引领观众重回到革命战争年代的风云变幻历史情景中。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件革命文物都在向师生们生动地述说着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故事,令人肃然起敬的同时,让人身心受到一次红色的洗礼。

把好孩子培养成红孩子

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只有提高政治站位,厚植对党忠诚的情怀,坚持高度的党性原则,加强学校顶层设计,在整合和利用上下功夫,才能让红色资源在校园里活起来、火下去。正是由于学院管理者和每一位教职工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在特色文化的创建上,全院师生凝聚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合力。

关祥祖表示,既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融入心扉已成为每位教师的行动自觉;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把好孩子培养成有人格、有尊严、有理想、有崇高追求的“红孩子”,让他们阳光体面昂首挺胸地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这就是学院的育人方向。

把好孩子培养成红孩子无疑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为更好地统筹协调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和参观学习工作,学院专门成立了长征教育学院。学院将红色经典书籍纳入全体教职工必读书目,按计划进行学习并上交学习笔记,同时,在每周日晚全体教职员工集体学习中组织分享、交流。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和课程思政,通过红色文化论坛、“万人观影”活动、“长征文化”立项、宣讲、征文、话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红色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全校师生员工印发《长征壁画》等长征知识读本60 000余册,确保人手一册,并以部门、班级为单位组织集体学习、交流分享,还在三个校区组织两轮近60 000人次的“弘扬长征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知识竞答和考试,要求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从党委职能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骨干教师和团学干部中遴选政治觉悟高、文化素质好的师生,组建成长征文化师生宣讲团,在校内外生动宣讲红军长征故事。学院还启动了“五四四”培养工程,即“唱响五首红军歌曲,讲好四个红军故事,编演四场红军话剧”,该项活动一在校园广泛开展,就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我们用鲜活的红色资源,润物细无声地把长征精神的‘学与悟融入日常、把红色文化的传承抓在经常,运用鲜活形式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红色教育活动。”学院党委书记张毅永表示,学院正努力为师生铺就一条人人会讲长征故事,人人在长征精神的鼓舞激励下成长、奋进的“红色育人路”。

如今,红色校园更是云南新兴职业学院的一大亮点、一大特色。截止 2021年 10月,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共接待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及民间群体等参观学 习90余次,组织三个校区师生员工参观学习820余次,参观学习人数达 38 200余人次,校园红色景观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网红打卡点”。

猜你喜欢
长征红军红色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智珠二则
智珠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十送红军
追忆红色浪漫
二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