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素材积累奠定高考作文高分之基

2021-01-22 01:29蔡静静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1年12期
关键词:角度作文教师

蔡静静

俗话说“得语文者得高考、得作文者得语文”,诚哉斯言。作文占比很高,可以说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而若想成就一篇佳作,仿佛建造一栋楼房,其结构无论多么精巧,若无钢筋、水泥等基本材质的支持,都无法产生美轮美奂的成品。一篇作文,最重要的是要有丰盈之美,即以素材为支撑,使文章内容充实、新颖、华美。因此,关于作文备考,笔者的意见是在素材积累和运用前提下,从多个角度给学生提供有效引导和帮助。

一、多角度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应当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积累写作素材,即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科知识本位出发导向学生发展本位,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有效体验、分析、质疑、掌握、接受和写作素材有关的内容,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种。

其一是在课前观看与写作主题相关的视频,自学生初次接触议论文起,教师即可利用课前三分钟播放视频,一个月为一个周期,每天按照特定的主题播放视频,展示相应的素材。例如可以把六月的主题设定为“高考”,播放古代高考、改革开放后高考、名人高考等视频,使学生畅谈自己的感想。

其二是开展征文比赛活动,以每个月提供的主题为契机,引导学生借助網络、书籍、采访等形式收集具有个性化特点的素材,并随时进行记录,教师则采用开展征文比赛的形式激励学生对成果进行优化。

其三是举行“共读一本书”的活动,要求学利用一段相对比较集中的时间,静下心来研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籍,像《文化苦旅》《史记》等经典作品,并开展相应的读书分享交流会,引导学生将读书心得转变成写作素材。

其四是研究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试题,挖掘其中的素材资料。例如,江苏省某年的高考试题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并根据要求完成写作,材料提及了1917年4月毛泽东发表于《新青年》上的一篇名为《体育之研究》的文章中的观点:“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这个材料可以用作作文题目,而在写作与之相关的其它作文题目时,这个材料则可以作为写作素材来用。

二、消化吸收写作素材

学生从多个角度积累写作素材之后,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策略消化并吸收写作素材,以便在写作时能够灵活运用。笔者认为,通过专题的形式深入挖掘素材,使学生能够消化吸收写作素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所谓专题消化,即针对学生已经初步了解的、指向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类事的写作素材,进行专题式的积累。

在整理写作素材时,教师需指导学生确知其人、确晓其事、确参其心、确悟其魂,并在学生领悟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其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提炼出同一类素材的核心内涵,确保具有深度和个性化特点的素材能够被学生消化与运用。

以爱国诗人屈原这个写作素材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其“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举世皆醉而我独醒”的高傲和坚贞品质,了解其“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无奈,了解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针对同一个写作素材,从不同角度入手可以找到不同的写作切入点,这对于拓展学生的写作维度、丰富学生的写作元素较有帮助。

再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深入了解唐代诗人李白的人生经历,使与之相关的洒脱不羁故事、诗酒人生故事、开元盛世故事等变为可供随时取用的素材;或者从其作品的角度出发,感受举杯邀明月的清幽、相看两不厌的落寞、明朝散发弄扁舟的些许惆怅和无奈;又或是感受《侠客行》中的侠肝义胆、《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瑰丽想象与傲岸气节等等。

总而言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专题去搜集整理写作素材,并将这些素材消化吸收,内化成自己的写作素材,能够在写作时灵活运用。

三、对写作素材进行创新

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之后,如何引导他们运用值得广大教师审慎考虑,笔者的观点是,推陈出新是必须要正视的问题,即要指导学生对写作素材进行创新。之所以要创新,是因为若不加甄别与筛选地将素材全盘拿来应用,无疑会浪费大量宝贵时间与精力,且因为素材的芜杂会导致作品的粗而不精,而如果在纷繁复杂的素材面前大量剔除无用内容,又可能导致两个问题:一是素材不够用,二是素材与写作要求不匹配。

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就需要对写作素材进行创新,而不是不加变化地反复使用,具体可以选择的方法有两种。第一是尽力从生活中挖掘足够鲜活的素材,尤其要关注新近出现的热点人物、新近发生的热点事件,给写作积蓄源头活水。例如,2021年度的一些热点:五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六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飞船上3名航天员进驻中国空间站,将进行为期3个月的中期驻留;七月,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这些新素材的应用效果远比老素材的效果更好。第二是学会“翻新”经典素材,也就是把为人熟知的素材写出创意,在古今中外经典作品中,一些妇孺皆知的人物与故事,也完全有可能在学生富有创意的笔下,化腐朽为神奇,能够极为巧妙地用于作品之中,令阅卷老师击节赞叹。例如唐代诗人罗隐曾经写诗曰:“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本诗将流传多年的观点推翻,从客观的角度重新分析了吴越争战的历史,可称得上素材创新的典范。历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像《阿Q新传》《“草船借箭”三解》等作品,都取材于经典作品,却写出了新意,同样使阅卷老师感到眼前一亮。

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汉语学习,而检验学生汉语水平的重要做法,即是看其是否可以根据命题创作出优秀的文章。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尤其要以高考为导向,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从积累、消化和应用几个角度,引导学生整理写作素材,助力学生的创作,使其下笔如有神助,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使他们能够游刃有余地迎接高考的挑战。

猜你喜欢
角度作文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