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知行合一”导写及佳作展示

2021-01-22 00:24付长芳薛朝玉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1年12期
关键词:在实践中知行合一王阳明

付长芳 薛朝玉

文  题

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是领导干部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王阳明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刘  基

陶行知,在一生中曾三次为自己改名。他的原名是陶文浚,在大學期间,他深受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影响,在19岁时给自己改名“陶知行”,认为“知是行之始”,认识先于实践。之后,他逐渐认识到“行”的重要性,提出“行是知之始”,有实践才有认识,于是在43岁时,又改名“陶行知。”

上述材料对当代青年富有启示作用。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由名人名言与具体事例构成的多则材料作文,要完成好这道作文题,需要走好以下三步。

一、这道文题隐含的核心立意是什么?或者说根据文题要求,材料的启示意义在哪里?通过综合分析,寻找交集,圈定最大公约数——知行合一(学干结合)。

二、文题要求的写作重点是什么?“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是核心要求。将此进一步转化为一个肯定的命题:新时代青年的发展必须知行合一、学干结合。进一步思考,这一命题的时代背景是什么?①“立德树人”强调知行合一、学干结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知行合一;习主席多次强调当代青年要知行合一、学干结合;把自己培养成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知行合一、学干结合。②当今教育的短板在实践,问题出现在理念与实践的差距上,出现在教育与社会的融合不足上,因此要加强培养青少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怎样论证“新时代青年自身发展必须知行合一、学干结合”这一命题?

①知行合一、学干结合本质上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正确的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通过实践检验学习成效,深化认识。

②在学习中,注重问题情境式学习,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金字塔学习理论”,加强实践性学习、迁移使用学习,锻炼自己学用结合的能力。

③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用结合能力,做到“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

④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崇尚学习,积极学习,深化学习;把自己摆进去,把学习摆进去,把做人摆进去。增长知识,锻炼品格,提升本领,筑牢自身发展的基石,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

佳作展示

让青春花朵在知行合一中绽放

安徽省阜阳市成效中学高三  管思源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是领导干部成长的必由之路。”不仅是领导干部,身为高三学子的我们,也应当在干中学、学中干,知行合一,才能实现自我发展,绽放青春之花。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为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诚哉斯言!知与行犹如人之双腿,畸轻畸重,都无法正常前行。“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唯有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并重,才能更好地发展自身。

行是知之始,我们首先要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刘基有言:“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纵观历史长河,重要的知识常来源于亲身实践。亲自到人民中去,陶行知在实践中才有了“平民教育”的主张;亲身参与中国革命,毛泽东才在实践中找到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正确道路;亲自到田间地头,袁隆平才在实践中打破了传统观念,提出“杂交水稻”的构想……“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他们独特知识的来源,是他们的亲身实践。身为高三学子的我们,也应以他们为榜样,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比如亲自动手做物理、化学实验。

知促行之成,我们也要用知识促成实践。“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实践固然出真知,但不断学习的知识也会更好地促进实践。无论是用新知识带领乡亲们脱贫攻坚的干部,还是运用“北斗”指挥救灾的人员,抑或是用新方法治理沙漠的治沙员……他们都是在用新的知识与技术促进实践的发展,从而真正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知道与做到的距离。身为高三学子,身处备战高考的紧要关头,“知行合一”这一金玉良言更应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我们应当加强实践性学习、迁移使用学习,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不断充实知识库。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答题方法及技巧在练习中加以巩固运用,在考试中才能灵活变通,如同王阳明用其心学指挥剿匪,平定叛乱,我们也应做到“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用“知行合一”理念打赢高考这场战斗,从而实现梦想,不负韶华。

“何幸当斯世,莫放此生空!”让我们在平时落实好知行合一,不懈奋斗,这样定能浇灌出最美的青春花朵!

点  评

“扣题”是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小作者充分认识到文题中“结合自身发展”这一要求。开篇“身为高三学子的我们”点明写作者主体身份,紧扣文题“结合自身,结合新时代的青年”的要求。主体段落将具体的结合自身发展落到实处:“亲自动手做物理、化学实验”,“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答题方法及技巧在练习中巩固运用”等等,都是“知行合一”的具体表现。结尾段言简意赅,再次呼吁新时代的青年“在平时落实好知行合一理念”。使得文章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深度,“接地气”,具有真情实感。

做知行合一人,成经天纬地事

安徽省阜阳市成效中学高三  韩雨乐

心学大师王阳明曾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而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在认识到實践之重要后,将名字由“陶知行”改为“陶行知”,一言一行,无不从深层次上揭示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在我看来,实践与认识——行与知 ,就如同花和叶:实践之花作为重点,万众瞩目;认识之叶作为衬托,功不可没。花、叶互为修饰,行、知亦不可分。我国千百年历史和自身实践同样使我明白:欲成经天纬地事,必做知行合一人。

做知行合一人,必先以行为基。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认识正确与否,只有实践方能检验。战国墨翟亲身劳作,深感百姓疾苦,创立墨家成为显学;毛泽东亲历革命,感悟群众力量之伟大,提出“工农武装割据”引领中国前进;习近平少年插队,彻悟劳动之美,推动“五育”并举培养时代新人……鲁迅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只有立足实践,获取真知,方能走出自己的路。

做知行合一人,必要以知为指导。马克思曾说:“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诚如斯言。在历史上,唯有思想变革方可成就功业。周恩来少年便怀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夙愿,最终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张桂梅胸怀“让山村女孩改变命运”的抱负,成立华坪女高,创造奇迹;钟南山为救生民于疫情的水深火热之中,甘做逆行者……只有坚持在正确认识指导下实践,方可走得更远更稳。

当代青年要把知行合一落实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自身来说,要养成“先行后言”的习惯,不说无根据之话。从社会层面来说,不传播没有依据的消息,应投身于社会实践;从国家层面来说,要积极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实践,不说空话,不行空事……把知行合一落在实处,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在新时代的中国,我辈青年当以实践为先,做知行合一人,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

点  评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作者思维的思辨性。第二段由“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确立了本文的纲,三四段紧紧围绕“知”与“行”的辩证关系展开论述,且论证充分,事实论证、道理论证相结合,逻辑严谨。第五段站在“自身”“社会”“国家”三个角度突出强调要落实“知行合一”。总体而言,整篇文章有深度,有高度,而且富有哲思。

猜你喜欢
在实践中知行合一王阳明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龙场悟道
党纪与国法在实践中要相互契合分析
本期主题:为学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读报的启示
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