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华
一、文本、教材分析
《驿路梨花》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该单元阅读主题为修身正己,要求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使得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追求思想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在单元目标的设定上,此单元重点在于学习略读。通过精读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就可以推而广之,去略读许多同类的文章。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指引学生表达与内容相关的独特心得体会。
《驿路梨花》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小说立意新颖,构思精致,标题巧妙且内蕴丰富。学习这篇文章,可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中华美德,学会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及“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文本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方法,并概述故事内容。
2.把握文章记叙的顺序,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
3.精读语段,品析“梨花”的内涵及作用。
4.此文再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承的动人情景,引导学生养成助人为乐、互相关怀的道德风尚。
三、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记叙的顺序,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
2.理解重点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
理清记叙的顺序,品析“梨花”的内涵及作用。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方法
启发法、课堂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读书指导法。
七、教具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认识一个人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小说,学习之前先来认识一个人。
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萍乡人。因工作需要,他长期生活在云贵高原,写了许多反映少数民族地区民风的文章。代表作有小说《驿路梨花》等。
彭荆风说,1977年初春的一个下午,他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大山深处行走时,遇见的许多美丽的梨花林以及有关的人和事。顿时,一种创作激情涌上心头,于是创作了小说《驿路梨花》。
(二)读懂一篇文
1.理解标题的妙处。
出示: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宋代)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1)学生齐读,教师讲解。
【注释】
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古人常以任官所在地名代称其人名字,均州故址在今湖北省光化县。
白发将军:指武巨。
捷书:捷报。
胡儿:指金人。
天意:指冥冥中上天的意向。
回:回心转意。指上天又决定佑助赵宋王朝。
列圣:宋王朝已故列代皇帝。
中兴:国家由衰转盛。
赦令:大赦天下的诏令。
疾风雷:指诏令传布快如风雷。
悬知:预测,推想。
寒食:指清明节前三日,民俗不举火,以纪念被烧死的介子推。古人多在这几日扫墓。
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驿路:旅途。
驛:古时旅行时换马宿夜的地方。
【译文】
武巨将军虽老但仍英勇豪迈,收复西京捷报昨夜传来。
金人痴心妄想要永占中原,哪里知道上天永佑我大宋兴泰。
大宋列圣仁泽深如雨露普降,大赦诏令快似疾风迅雷。
可以料想明年寒食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2)“驿路梨花”,截取自爱国诗人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前半截,既有诗情,又有画意。驿路在哪儿?梨花开时是怎样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里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标题使人遐思,引人入胜(胜:优美的;胜地:美妙的境地)。
2.字音字形。
出示:
寨zhài撵niǎn陡峭dǒu qiào竹篾miè驿路yì恍惚huǎng菌子jùn修葺qì
出示:
驿路: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现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竹篾:劈成薄片的竹条。
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修葺:指修理(建筑物)。
折损:损失,这里指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恍惚:(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延伸:延长;伸展。
3.学生活动:读文章,知内容,体会构思之妙。
任务一:
这篇课文是围绕大山深处的小茅屋展开故事情节的,先后出现了一连串的人,小茅屋发生了什么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略读全文,按小茅屋修盖、照料、维护的先后顺序概述,再按课文记叙的顺序概述。
(1)教师解析任务。
知识积累:略读的阅读方法就是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即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性地快速阅读,了解故事梗概。
确定阅读重点:人物与小茅屋发生的故事,即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
方法: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快速阅读,对景物描写、人物对话、心理活动、抒情议论等细节进行扫读。
(2)学生默读5分钟,概述故事内容。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根据确定的重点,粗知文章大意,复述课文内容,并比较不同情节安排的不同表达效果。
明确:
①按茅屋修盖、照料、维护的先后顺序叙述人物与小茅屋之间发生的事。
解放军叔叔:淋雨后,学习雷锋,盖茅屋,帮助过路人。
梨花姑娘:被解放军的精神感动,主动照料小茅屋。
梨花的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
瑶族老人:送还用过的食物,方便后来人。
“我”和老余:寻找小茅屋主人,要感谢主人。
“我”、老余和瑶族老人:修小茅屋,方便后来人。
②从“我”和老余的视角叙述人物与小茅屋之间发生的事。
“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并借住在小茅屋,得到食宿帮助,临走前决定修葺小茅屋;瑶族老人因迷路也曾借住过小茅屋,为方便后来人,专门来给茅屋送米送柴并遇到了“我”和老余,“我”、老余和瑶族老人决定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排水沟;梨花出嫁后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时淋了雨,于是造了小茅屋,以方便过路人;哈尼小姑娘梨花受感动,决定照料小茅屋。
(3)比较哪种写作顺序更好。
明确:
①按小茅屋修盖、照料、维护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故事情节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但这样的平铺直叙,不吸引人。
②课文从“我”和老余的视角叙述人物与小茅屋之间先后发生的事,其间还通过层层设置悬念、误会来丰富文章内容,推动情节发展,显然更胜一筹。
(4)过渡:“文似看山不喜平”,曲折的故事情节往往韵味更浓,本篇小说就是通过设置悬念和误会,达到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的。
任务二:再次略读课文,找出文中设置的三个悬念和两次美丽的误会,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①教师解析任务。
确定阅读重点:情节中的悬念和误会。
知识积累:悬念是指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情节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如此文中的“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一悬念,就抓住了人们急于想知道“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心理。
②学生快速略读课文,找出悬念和误会。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了解设置悬念和误会的叙事技巧,学习文章奇妙的构思,感受其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明确:
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一次误会: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
(猜测中的形象与出现的形象很吻合,情节安排巧妙自然。)
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第二次误会:这群哈尼小姑娘是主人。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这才揭开了谜底,原来是解放军淋了一夜的雨,为了方便后来的过路人不再露宿,于是盖了小茅屋,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4.课堂小结。
随着谜底的解开,误会的排除,我们明白了所有参加修建照料小茅屋的人都是主人;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共情力、同理心(即在自己遇到困境或者得到优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别人)在传递。正是他们都把自己当成主人,才使“小茅屋”成为坚固的广厦,成为人们在风雨中的依靠。由此也可知,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的表达效果在于:推动情节发展,使之环环相扣,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导入
《驛路梨花》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美,构思技巧美,人物形象美,其艺术手法也值得我们品读欣赏。接下来我们细读课文,继续欣赏。
设计意图:第二课时的主问题是欣赏小说的艺术手法美。赏析离不开细读,设计这个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品析语句,感受小说的魅力。
(二)细读文段,品析小说之美
任务一:细读第1-2自然段,品析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理解其作用。
1.教师提出阅读要求:细读文章,并练习批注,时间3分钟。
设计意图:
环境,是小说的要素之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奠定基调、渲染氛围、表现主题等都有一定的作用,不可忽视。
批注预设:
(1)山,好大的山呵!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批注:运用环境描写,以惊叹语气开头,并具体描写了起伏绵延的群山和迷茫的暮色。起笔就渲染了环境气氛,展现了故事发生的广阔背景——“崇山峻岭中”这样一个典型环境。
(2)这是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批注:此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把读者带入哀牢山南段的群山密林之中,旨在突出小茅屋对“我”和老余的重要,为小茅屋的出现作铺垫。
2.过渡:这篇课文是围绕大山深处的小屋展开故事情节的,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小茅屋的呢?
任务二:细读第7-12段,这一部分作者对大山深处的小茅屋进行了细致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1.教师提出阅读要求:细读并勾画相关描写,批注,时间5分钟。
2.学生一边细读,一边勾画对小茅屋的细节描写。
引导学生做批注:这里从外到里对深山中的小茅屋进行了细致描写,写出了小茅屋“有物无人”的特点。而白木门板上的字、小茅屋里的大竹床、床上铺着的厚厚的稻草、竹筒里的水、墙上的几行字,又从侧面表现了小屋的主人热情周到、细心,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过渡:受到帮助的过路人,都想見见小茅屋的主人,并当面感谢屋主人,所以才有了“我”和老余的猜想,有了对瑶族老人的误会,又从瑶族老人口里得知是梨花姑娘在帮助过路人,才揭开了谜底。按理说,听了瑶族老人的一番话,应该写“我”的感想才是,可是文中却写的是“梦”。
任务三:品析梦境在文中的作用。
1.教师提出阅读要求:学生细读、品析、批注,时间3分钟。
(1)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明确:
用“恍惚”一词准确地点出梦境不清楚,犹如蒙上了一层轻纱,这是虚写,意境美妙;“香气四溢”用得好,一语双关,既是梨花香,也是小姑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芳香扑鼻、芳香四溢。作者是在用梦境展现梨花姑娘的形象,用梦幻的场景歌颂姑娘的心灵美,用梦境表现自己的深深感动。写梦境,能推动情节向纵深发展,使下文产生第二次误会,误认梨花姑娘是小茅屋的主人。
(三)品读“梨花”,理解精神之美
任务:读描写“梨花”的语句,理解“梨花”的丰富含义及作用,并思考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1.学生勾画“梨花”句并朗读,后揣摩“梨花”的丰富含义及作用,并思考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明确:
(第3自然段)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第4自然段)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批注:这里描写的是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花林,旨在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营造美好的意境,给在暮色中行走在大山里的“我”和老余带去“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
(第6自然段)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批注:这是实写边疆美丽的夜色:月光,晚风,梨花林,花瓣,人在花中走,花伴人夜行,既描绘了优美的意境,又诗意地点题,还能自然地引出小茅屋。
(第24然自然段)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第25自然段)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批注:这里的“梨花”,指的是一个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了关联。
(第27自然段)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批注:在虚写的梦境中,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情景交融,旨在表达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帮助别人、为他人服务的精神的赞美之情。这样写,既照应文题,又推动着情节发展,即引出后面的哈尼小姑娘。
(第37自然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批注:这里的“梨花”,既象征人物群体,又象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而再次点题、点人——“我”知道小茅屋的来历和主人后,由“望”眼前的人与景(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到引用陆游的诗句,这样写是为了以花喻人,以此来赞美小屋的建造者、照料者,以及为小屋做好事的过路行人,展示不断发扬光大的雷锋精神的旺盛生命力。
小结:
(1)“梨花”的不同含义:
自然界的梨花:洁白、美丽。
梨花姑娘:纯洁、美丽。
淳朴的民风:互帮互助。
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梨花”的作用:
情景交融,营造意境;
承上启下,推动情节;
虚实映衬,以花喻人;
反复点题,升华中心。
2.赏析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明确:
驿路,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的道路,其首要功能是传递。而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驿路,也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的传递功能与小茅屋“主人”之间爱的传递,遥相呼应,不可分割。
标题中的“驿路梨花”不仅仅是开在边疆路上的洁白如雪、香气四溢的梨花,也是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的梨花姑娘,还是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象征,还是边疆民族淳朴民风的体现。所以“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融为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四)课外拓展
公德,简单说就是有利于帮助他人与社会的品德,读完此文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列举实例,和同学们讨论这个话题。
(五)结束语
在这个美丽的梨花林中,有这样一群美丽的人,才有了这样一次美丽的奇遇。“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同时它也盛开在人们心中,寓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不断得到传承和发扬。正如文章最后一句写到的“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也将得到发扬光大,并一代代传承下去。愿同学们做新一代的活雷锋,因为有你,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
【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
1.推荐学生阅读彭荆风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驿路梨花》《绿色的网》《红指甲》等。
2.运用今天所学的略读方法,再次略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巧妙构思,完成课后练习。
(七)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尽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我按照小说的三要素去设计教学,把人物、情节作为重点,把理清记叙顺序、品析“梨花”内涵和作用作为难点,课前布置预习,课堂上师生良性互动,除了“按倒叙复述故事情节”这个问题不能顺利解决外,其他所有问题都能顺利解决,从而实现了让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这一教学目标。
从总体上看,这两节课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以下几点:1.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衔接紧密,结构完整。2.导入生动,有新意。3.紧扣重点、难点,总结到位,并引导学生助人为乐,学以致用,体现文以载道的精神。4.课堂掌控能力强,语言和手势都充满激情。讲课过程中,有时故意说大声,有时说一两句幽默风趣的话,有时敲一下黑板,有时学生回答后,教师热烈鼓掌,课堂气氛活跃,充满教学智慧。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感受到雷锋精神是永不过时的,也是需要代代相传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引导学生联系时代和社会现实,理解并强化公德意识。
(八)参考书目
彭荆风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