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笔如椽写精神

2021-01-22 01:59廉爽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革命家学者文章

廉爽

一、文本解读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其所在单元编选的四篇文章分别是《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及文言文《孙权劝学》,文章中所记叙的人物都是“大人物”——历史上的“名人伟人”,可谓是“群星闪耀”。与本册教材中的第三单元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第三单元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所写也多为“凡人小事”。而同样涉及到“人物”的还有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这三个单元,各自承担着不同的阅读教学任务。七下第一单元教学导读明确:“阅读本单元,能让我们感受他们非凡的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学习精读”“字斟句酌”“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是我国著名现代诗人臧克家所写的回忆其恩师闻一多先生的文章,于1980年2月12日发表在《人民日报》。文章虽只有千余字,却以相当的笔力、诗歌般的语言,紧扣“说”与“做”,从两方面着重刻画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与“革命家”所体现出来的高尚人格和爱国精神。此文可圈可点之处实在太多:严谨的结构、精当的选材、诗化的语言、充沛的情感,这些都令人印象深刻。

同时,这篇文章在编排时被安排在了单元的第2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一篇《邓稼先》是传记,但不同于一般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是科学家写科学家,作者“具有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因此文章写得不同凡响”。此文则是回忆性散文,与其他人如朱自清、梁实秋、冰心、汪曾祺、王康、李凌等人所写的悼念、回忆闻一多先生的文章不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一文,是诗人写诗人,同样是从大处着眼,是从闻一多先生身份中最能体现爱国情怀的“学者”“革命家”两方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加以概述,融议论抒情于叙述中,客观冷静而又情难自抑。按常理,闻一多先生与作者亦师亦友、情深义重,如1932年闻一多先生回清华任教后写给作者的信中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人已经够了”,后作者诗集《烙印》出版遇阻,闻一多先生替他出资印行并在大型杂志上撰文推荐,这种知遇之恩、赏识之切、无私支持无不令人动容,但作者并未选取这些来写,而是从更高的角度立意、选材——透过“言”与“行”的片段,来展现闻先生的思想精神。这已经不是囿于从个人情感看问题了,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感悟。抛却文体差异,仅从这一点上看,此文与毛泽东主席的《纪念白求恩》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其后一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则是以女性视角,对鲁迅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细心体察并形诸于文字,运用的是典型的以小见大手法。因此,将《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安排在《邓稼先》与《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之间,不无道理。语文教学“教什么”较之“怎么教”更重要,文本解读对于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点毋庸置疑。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在思維品质上较之小学会有所提升。老师引导得法,他们才能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对语文学习才不只是停留在浅层。而这个阶段无疑又为后续语文的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尤其是重点四字词,如目不窥园、兀兀穷年、群蚁排衙、迥乎不同、一反既往、气冲斗牛等。

2.朗读课文,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3.揣摩品味诗意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感受人物形象特点。

4.比较阅读,感受作者高远立意、精当选材的独特之处。

5.学习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品味诗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感受人物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高远立意、精当选材的独特之处。

五、教学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人物设疑导入。图片配乐,精心设计导入语:他,是现代著名诗人,《红烛》《死水》是他用热情书写的爱国诗集,《七子之歌》是他的手笔。他致力于新诗艺术的探究,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他是学者,二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和唐诗的研究。他更是民主斗士,无所畏惧地投身到爱国民主运动的行列。写文章、发表讲演、带头游行,他是昆明爱国民主运动的一面旗帜。警报迭起之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大义凛然,痛骂国民党特务,惨遭暗杀。毛泽东主席赞誉他“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他就是——闻一多先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学生诗人臧克家先生所写的文章《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

(设计意图:好的开课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先以设疑的形式创设情境。相隔久远,学生对闻一多先生陌生未知都是在情理之中的。以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音乐渲染的形式,加深学生对闻一多先生的认识,为之后感知内容、体悟情感做好铺垫。)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积累字词。

(1)(屏显)请读准加点字。

(2)(屏显)根据词语意思,说出文中对应的词语。

①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专心致志。(目不窥园)

②与过去完全不一样。(一反既往)

③很不一样。(迥乎不同)

④用心专注而深刻。(潜心贯注)

⑤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话十分畅快。(慷慨淋漓)

⑥用心辛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穷年)

(设计意图:字词积累是七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始终如一地贯穿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往往要求学生预习时自主完成,采用听写等方式检测。但在课上学生自读环节,对于应掌握的重点、易错的字词进行适当的点拨是必要的,如字音字形方面注意生字难字、形近字、多音字,成语方面注意词的意思和使用方法。而这一课中出现的成语较多,对于学生来说又是新的,必要的预习反馈还是需要的。)

2.由题入文,感知内容。

默读全文,设计问题:此文题目是“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你从题目中读出了哪些信息?对照课文默读后你又有怎样的发现?

明确:题目由主副标题组成,“说和做”交待了此文写作的内容,副标题“言行片段”对“说和做”进行了更精准的限定。而课文则选取学者和革命家两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作者用闻一多先生有关说和做的两句话“别人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别人是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开篇,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身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后半部分则写身为革命家的“说了就做”,言行一致。两部分中间有非常明显的过渡语段,“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总承上文。接下来两段“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一反既往了”,则总启下文。过渡自然,层次分明。最后两段总结全文。整篇文章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设计意图:设计开放性问题,旨在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契机。课堂教学需要预设,更应有面对生成的智慧。开放性题目并不是让学生天马行空地谈,而是需要教师的相机引导。而此处前一问其实已经进行了暗示。这部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段来梳理文章脉络。)

理清脉络后,继续设计组问题感知内容:

A.首先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强调的是“做”,闻一多作为学者做了哪些事?请用圈点勾画法在原文标出。

明確: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B.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与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相比不一样,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文中写他“做”了哪几件事情?

明确:起草政治传单;在李公朴追悼会上发表演讲;参加示威游行。

C.闻一多先生“说”和“做”前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学生思考后交流,板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感知文章内容。运用事件表现人物形象是记叙文中常见的写法。为下一环节探究人物形象做准备。)

(三)品读精思,探究形象

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细节品读来探究人物形象。仔细品读文句,分别从“学者”和“革命家”两方面分析。

1.(屏显)文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学者闻一多的治学态度?请用这样一个句式:我从“”看到了一个的学者闻一多。

学生交流:从“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中体会到一个“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者闻一多;从“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中品读出一位“爱国”的学者闻一多;从“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看到了一个“专心致志”的学者闻一多;从“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看到了一个“一丝不苟、治学严谨”的学者闻一多;从“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看到了一个“心无旁骛,锲而不舍”的学者闻一多;从“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中品读到一个“珍惜时间”“废寝忘食”的学者闻一多;从“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中品读出一个“默默无闻”的学者闻一多……

引发思考:闻一多先生如此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如何理解?

明确:这是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他是想文化救国,就如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意在疗救国人麻木的神经,闻一多先生也是在寻找救国救民之道。

2.过渡:残酷的现实使他从思想文化入手救国的愿望落空,于是闻一多毅然走出书斋,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中去了。请同学们思考:这种转变会给闻一多先生带来什么?他自己意识到了吗?

明确:带来麻烦,甚至生命危险。在李公朴同志被害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说了!

(屏显1)革命家闻一多“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抗独裁,争取民主。

仔细品析:“小声”“大声”。这里是运用了引申义,不是音量上的大小、声调上的高低,而是指宣传和影响范围越来越大,是指宣传的决心越来越坚定。

(屏显2)展示“说的”片段:

他说——,从中,我感受到了,这是一个的革命家闻一多。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相对于“学者”方面的“不说”,“革命家”方面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则表现得更为突出、更为可贵。在当时风雨如晦、形势危急情形下,敢于发声,为民请命,本身就是大勇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上,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说”什么、怎么“说”、为什么“说”、“说”后可能会有怎样的后果等方面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更深刻地感受人物形象。)

过渡: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他起草政治传单;他在李公朴追悼会上发表演讲;他参加示威游行,走在队伍的前头。件件都是危险至极的事,但闻一多先生视死如归。播放《最后一次演讲》视频节选。请同学们感受闻一多先生的英勇无畏、勇于献身的革命斗争精神。

(设计意图:文中对于革命家方面的“做”,用语不多。借助多媒体资料来适度补充,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印象。)

(四)小结全文,布置作业

1.小结:古人云,“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很好地践行这样一条标准。《论语》有云:“言必信,行必果。”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则始终是言行一致的。他是用生命去践行了一位知识分子的伟大节操,他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作者从两方面,选取闻一多先生典型事件,在细节中为我们展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板书:大写的“人”。)

2.作业:

(1)课后第三题。

(2)小练笔:课本中的伟人——闻一多先生。

(五)板书设计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文,体会情感

1.比较阅读。印发相关作家悼念闻一多先生的文章,指导学生阅读思考:课文与这些文章在立意、选材方面的区别在哪里?

(屏显作者与闻一多先生交往简介。)

(设计意图:叶黎明教授曾指出,散文教学要“戒重记叙或描写的客体而轻作者体会”。此文对闻一多先生的怀念、赞美、敬佩之情,作者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可谓是大笔如椽。首先体现在立意与选材上。对比如下几篇同是悼念闻一多先生的文章,一目了然。

一是朱自清所写的《悼闻一多先生》。作为闻一多先生的同事、挚友,同为诗人的朱自清在文中表达敬意缅怀时,态度明朗,“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但他更侧重于从闻一多先生的诗人和学者这一身份来着笔。“在抗战以前他也许是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他不忽略语言的技巧”,详细地描写他写诗、研究的细节,愤慨地惋惜“闻先生的惨死尤其是中國文学方面一个不容易补偿的损失”。

二是梁实秋的《谈闻一多》。梁实秋曾是闻一多先生的故友,因与闻一多先生相处时的时代已远,两人早已分属不同阵营,政治立场的不同,使他更赞赏的是作为诗人学者的闻一多,而不是作为“斗士”的闻一多。

三是冰心的《追念闻一多先生》。写于1979年4月19日,文中称“闻一多先生自己就是一首诗——一首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诗,一首伟大的爱国的诗”。除了赞扬诗人的诗歌成就外,文章也不乏女性作家的细腻,回忆与闻一多先生交往中闻先生教“我们”待客时备“烟、茶”的事,从细微小事中展现了闻先生的人格魅力。

另,同是闻一多先生学生的李凌《虽九死其犹未悔——纪念闻一多师》及王康纪念闻一多先生的文章,都不无详尽地叙述了与闻一多先生的交往中对他的认识与感佩。

而臧克家先生落笔成文则与上述文章不同。本来,他与闻一多先生师生情谊至深,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经常出入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先生也很赏识他,甚至在与他的书信中称“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在臧克家出版诗集遇到困难时,闻一多先生替他出资印行……每一处都足够感人。但是在课文中,作者并没有为小我的情感所束缚,而是从大处着眼,着力冷静客观地从“学者”“革命家”两方面来表现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

2.找出文章中流露出对闻一多先生情感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堂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因人成文,每个人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是有所不同的。臧克家是用最凝练、诗意的语言来表达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敬佩、怀念之情。)

(三)回顾语言,感受风格

1.结合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简洁凝练、富含诗意的特点。相机补充课文中的其他一些四字短语及对称句式的使用,并体会其作用。

2.布置作业。

七、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综合教材解读、学情分析等诸多因素确定好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尤其重要。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是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之一。在此次备课时,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笔者脑海中挥之不去:这一课学完之后,到底能为学生留下怎样的印象?若干年之后,当他们回顾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否还能为曾学习过这样一篇课文而对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形象、对他的崇高的精神品质记忆犹新?稍留意一下初中的课程学习,我们会发现,学科之间的互补性还留有很大的空间。比如,我们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安排是双线组元。涉及到作者及背景知识,都是片断式获取的。学生系统的历史知识学习与语文无法同步。像这一课的学习,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对闻一多先生知之有限甚至不曾听闻。教学前,我反复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对闻一多先生有更深刻的认识,感受作者的情感。对学生的人文情怀教育、生命教育是语文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何进行教学?每位教者都会有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这本身是立足于文本解读的。本课中,笔者更想呈现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体会臧克家写闻一多先生与其他名家的写作角度是不同的。臧克家先生在立意、选材上都要更客观,站的角度也更高。尽管都采用了“以小见大”手法,也不乏动人的细节描写,但从选材上看,所选六件小事,不是囿于个人与闻一多先生的的交往,而是冷静地选取直接突出闻一多先生品质的素材,紧扣题目中的“说”与“做”。这一点,如果不在备课前大量地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充足准备,很难将其捕捉到。

语言上,一篇文章不足两千字,身为诗人的臧克家先生将其扬扬洒洒、慷慨淋漓地表达了出来。四字词语、对称句式、长短句……都是值得引领学生去品味的。结合课后题,在朗读与思考中去品味语言的魅力,也是教学的重点。

语文教学是门艺术,一堂课完成教学其实不难,但是要让学生有所触动,让学生有所获得,并非易事。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我们一直在学习的路上!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新才学校)

猜你喜欢
革命家学者文章
引领学生走近鲁迅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向党旗宣誓
程门立雪
风范:老一辈革命家"三严三实"事例选
大学者
语境顺应视角下的鲁迅《故乡》的翻译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