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惠冰
摘 要: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学校更应重视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各类课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文章主要阐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读劳动故事,培养劳动意识;做游戏,初尝劳动体验;勤实践,掌握劳动技能;多形式展示,强化劳动习惯养成。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培养学生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智慧、社会认知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劳动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劳动实践,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现代大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生产技能。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融入劳动教育既是实现学科育人目標的要求,也是实现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的必然。
(一)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专门课程,其核心任务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性既是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性质。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做中学”和“学中做”,即学生在劳动体验中获得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形成以热爱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用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价值观念。
(二)有利于学生发展智慧
对于小学生来说,劳动能促进手脑协调发展,促进智力发育。体力劳动,是通过手脚的活动来实现的,而小学生劳动和成人劳动在意义和内涵上有所不同。对小学生的要求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通过这些基本劳动训练,可以使小学生的双手和大脑协调发展。对小学生进行早期劳动训练,加快脑细胞发育成长,起到开发脑细胞的作用。
(三)锻炼学生的独立性和意志品质
有研究表明,学生从事劳动的时间与学生的独立性有显著关系,即劳动时间较长的学生,其独立性更强。让学生进行劳动锻炼,能减少其对家长的依赖心理,促进其独立意识的形成。所以,劳动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创造意识有重要意义。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劳动,就是为学生的人生道路创造良好的开端。通过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为他们将来自立于社会打下基础。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读劳动故事,培养劳动意识
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包含一些劳动的课程,对于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的学习特征,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出现的关于劳动的小故事。在读故事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促使学生自小养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是班级值日生》这一课中,让学生阅读《羊羊值日》,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做个开心果》一课中,让学生阅读故事《小狐狸找“开心果”》。生动形象的卡通人物,有趣的故事内容,让学生读起来兴趣盎然,并在阅读故事中明白了劳动能让自己和他人感到快乐。除了书上的故事,笔者还结合五一劳动节,让学生找身边热爱劳动的人以及一些劳动模范的故事,开展学模范,爱劳动的故事比赛,使学生感受劳动最光荣的意义,从而对劳动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二)做游戏,初尝劳动体验
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越是丰富,道德体验就会越深刻,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学生提供各种劳动实践和体验活动,使得他们的道德情感得以升华,培养道德行为。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行劳动教育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相关的游戏活动,借助直观、感性的活动将枯燥的劳动知识形象地展现出来,以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参与劳动体验的热情。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让我自己来整理》中的《送“小伙伴”回家》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把该内容设计成游戏形式,呈现居家图,然后把各种物品标上序号,先让学生认识该物品,接着把这些物品归类,再指导学生进行物品整理。这样,学生通过游戏体验,分享自己对物品整理的认识,再延伸到对自己的书包等物品的分类整理。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对劳动的情感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三)勤实践,掌握劳动技能
在进行劳动教育时,不仅要在课堂中体验,更需要结合实际生活,注重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学生自觉参与,自己动手,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干点家务活》中,笔者不仅在课堂中手把手教学生学习叠衣服、绑鞋带,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参加实践劳动,让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进行生活实践:整理房间、自己洗衣服、学做饭等等。笔者还结合《爱护花和草》一课后,发了一些种子给学生,让学生回家跟家长一起种些花草,学习一些简单的种植植物的方法,在种植过程中培养了耐性。
(四)多形式展示,强化劳动习惯养成
在教学《干点家务活》一课时,笔者遇到了一个“忘记做家务怎么办?”的问题。经现场调查发现,每天能坚持做家务的学生只有5%,经常做的占15%,偶尔做的却占了70%,从来不做的也占了10%。这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坚持劳动的现状——绝大部分学生不能坚持。这时再回归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有的说向每天能坚持完成的同学学习方法,有的说让家长提醒,有的说制定家务劳动计划表,学生提出了各种办法,最后敲定了用家务劳动践行表来督促自己坚持劳动。内容是每天自己制定做家务的内容,每天根据践行表做家务,并请家长以奖励笑脸的形式进行评价。另外,笔者还结合班会课、综合实践劳动教育课等,开展展示活动,如种植植物展示、折纸展示;设计整理小能手比赛,例如一年级开展整理书包比赛,二年级开展叠衣服比赛等。通过课上的启发指导和课下与生活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劳动的意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也磨炼了他们的意志,提升了劳动素养。
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各种方式渗透劳动教育,在学生心中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将劳动意识根植于学生心中,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罗燕翔.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0(24).
[2]张莺.劳动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