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雪梅
统编本教材将“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作为教材编写的重要理念,通过课后“阅读链接”“快乐读书吧”等多个栏目,积极推进课外阅读,旨在促进课堂由内到外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实施课堂内外整合的理念,为学生课外整本书阅读打开一条通道。
一、链接勾连,构建“文”与“本”之间的认知通道
教材中所收录的部是单篇短文,没有长篇巨著,这并不是说学生只要阅读这些短篇文章就够了,言外之意也就是需要教师借助教材中的单篇文章拓展一类文本,从教材中的短小文章延展到一整本书。因此,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文本作为“引子”。其实,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但在处理单篇与多篇、短篇文章与整本书之间关系时比较草率:简单知识就直接告知学生,明确课文选自哪本书后就要求学生“有兴趣可以去读一读”,对学生的阅读情况不再过问。教师要善于紧扣教材文本与拓展文本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在学习一篇时能够对整本书形成一个整体的把握,明确相关的阅读方法,使得课内学习成为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范例。
教学统编本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一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这篇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感知《西游记》整本节环境描写的特点和用意。通过对人物细节的捕写,感知人物的特点,并渗透关于《西游记》人物感知的阅读方法。通过对人物的评价,在相机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通过主题的感知与把握,让课内阅读习得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巩同实践。
因此,教师要认识到教材中所编选的文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本书中的一部分,离开了整本书的浸润,教材中的文本就如同失去了土壤,没有了生命力。从上述案例来看,教师并没有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某一篇文章或者某一本书上,而是在教材文本与整本书之间建构了认知的通道,通过对环境、人物、主题等不同维度的探究,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文本之间存住的共通之处。相信从课堂中走出来的学生,已经拿到来整本书阅读的钥匙,为深入全面阅读《西游记》奠定了基础。
二、呼应关联,设置“文”与“本”之间的内在联系
每一个读者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阅读主体,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会将阅读的内容与自己原始的经验储备联系起来,深化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因此,除了借助教材文本这把钥匙打开整本书阅读的门之外,教师要善于把握两者之间的内住联系
还以上述板块为例,很多教师可能会认为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已经通过视频的方式对《西游记》中的情节、故事了如指掌,还需要在课堂中学习吗?确实,学生对于《西游记》的阅读早就热情高涨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的这种兴趣来自于直观形象的视频资源,并非源自于文字,因此,教学中就需要以文字形式来关联整本书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阅读提示,自主阅读《猴王出世》这篇课文,然后将关注力从教材文本转向整本书第一回的阅读中,相机理解和概括两个部分分别描写了什么。有了这样的基础,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进行对比与思考,鼓励学生去发现编者主要修改了哪些内容,从而巧妙地将一篇节选文本的阅读与整本书阅读进行了关联。
教学至此,其实还可以向深处再走一步,教师可以激活学生对《西游记》整本书的故事储备,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在认知。
如此教学,学生在一篇文本与整本书之间进行了呼应观照,将阅读兴趣从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层面推进。
三、悉心对比,打通“文”与“本”之间的异同价值
对比是理解和思维的前提,生命个体对世界的感知都是借助对比来实现的。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一篇”置放在整本书的大环境中寻同求异,也可以用整本书来观照教材中的“一篇”,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一篇时胸怀整体,更好地摊动学生认知素养的不断发展。
入选教材的节选文本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整本书的内容改编而成,如经典名著中的某一个章节。这种文本的对比价值有两处:一是对比编者对选人文本之后的修改,有的是用词上的变化,可以相机辨析编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改,与原著相比哪一个更好,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对编者的修改提出质疑,让学生在挑战性思维中获得语言能力的生长;二是与整本书中的其他内容进行对比,形成认知上的冲突。如《祖父的园子》一文主要描写童年萧红在祖父园子中的快乐与自由,但《呼兰河传》中萧红的童年生活是悲惨的,教师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典型片段,与教材文本形成矛盾,顺势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
另一种情况是出自于整本书中的某一相对完整的篇章。这一类型的整本书往往并不是一个连贯的整体,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文。如统编本教材中的《刷子李》就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这是一本以描写俗世间有着奇特本领、奇特经历、奇特个性、奇特行为的民间高人的短篇小说集。教材中的这篇《刷子李》与其他篇章的人物和故事并没有任何联系,但在表达特点、中心主题上有着诸多共性之处。因此,这种类型的节选文章,其对比的价值更为丰富。教师可以在教学完这篇课文时,与《俗世奇人》中的其他文本进行对比:首先,可以在异中求同,感受《俗世奇人》中所有小说浓郁的地域特色的语言风格,感受鲜明而奇特的人物形象,感受每一篇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其次,可以在同中求异,就是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共性特征,提炼相同之处,让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更为通透、敞亮。
四、运转思维,形成“文”与“本”阅读的积极状态
很多学生的阅读其实是一种虚假的消极阅读。因此,我们倡导积极阅读,即阅读主题要呈现出“我要读”的主动状态,要實现“为我读”的思维认知,能够深刻享受到阅读的愉悦体验。凼此,教师要在教材文本与整本书之间、学生与整本书之间铺路,将课内阅读的良好态势迁移到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
如教学统编本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一个人物: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心耿耿的鲁肃和到处刁难的周瑜。教学这篇课文之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三国演义》中能否适用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鲁肃和周瑜这两个人物探讨开来,说说《三同演义》中与鲁肃、周瑜相关的故事,让学生对这两个人物进行更加深入的感知和了解。随后,教师继续进行追问:“他们的个性不同,在《三国演义》中的命运也就自然不同。请同学们猜测一下,这两个人物在后面的情节中究竟会有怎样的不同经历呢?”此时,学生的思维一下手被激活了,他们纷纷运用在这篇课文中所学的知识信息,对人物的命运走向进行猜测。随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三国演义》时,先从人物的单线人手,搜索与鲁肃、周瑜相关的一系列事件,深化对人物的感知,形成事件脉络,再对其经历、遭遇、最终结果与个性进行联系分析。
鸿篇巨著,阅读起来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让学生先从单个人物人手,这样的阅读是有思考、有价值的,更是有意义的。
语文教学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追求,着力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意识,帮助学生获取整本书的阅读方法,养成整本书阅读的习惯。每一篇课文所承载的讲文教学点是十分有限的,但教师要利用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些应该伴随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如东县曹埠镇饮泉小学)
责任编辑
刘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