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意象的组诗教学:内涵、形式与路径

2021-01-22 05:56史健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物象组诗意象

史健

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诗词教学,贯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实意象建构、思维发展、文化传承、母语审美已然成为当下小学语文诗词教学的核心。以组诗的形式关注诗词专题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对诗词意象之美的认知,还有助于完善小学语文诗词教学实践,为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下全面发展提供可能。

一、基于意象的组诗教学内涵

组诗教学是通过课内一首带出课外一组。课内的一首是基础,指向的是对诗词教学中意象的提取,课外一组是指与课内一首高度相关的几首诗,指向的是对课内诗词意象的补充、延伸、拓展。

l.目标:指向诗词教学的知识核心

构建具有中国传统、中同特色的母語教育,建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诗词教学是重要的载体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是对祖国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需要回到诗词教学中寻找答案。诗词教学的知识目标需要找到诗词的核心与灵魂——“物象”与“意象”。意象是语言的精灵,是作者在作品中倾注的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象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如果熟悉诗词当中蕴含的意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在古诗词教学当中,需要找到引领诗词教学的“要素”,发现诗词教学的“内核”,那就是围绕意象,重新建构诗词教学的知识核心,为诗词教学寻找新的视角。从知识层面看,意象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从能力层面看,意象可以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建构起物象与意象的关系;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看,意象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与文化底蕴。

2.内容:整合诗词教学的课程资源

统编本教材围绕宽泛的“人文主题”与有梯度的“语文要素”,建立起完整的语文教学体系。依托教材进行的教学是以单篇文本进行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诗词当中蕴含的意象获得是碎片化的知识。师生在课堂对话中,往往是围绕一首诗词展开,这样就无法全面感知诗人是如何通过物象来表达意象的。诗词教学是以“意象”为导向,以“物象”为载体,整合课内外的教学内容,围绕教材中的一首诗,带出一组诗。整合的形式有从诗词的陌生化词语中创生,从诗词的主题思想中整合,从诗人的生活阅历中提取,从诗词的写作方法中勾连从重构课程资源的角度出发,不断促进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情境多样,活动内容多元。

3.过程:融合诗词教学的学习情境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诗人通过具体可感的画面表达自己的情感。情景交融是诗词的主要特征。在诗词教学中,需要依托一定的情景,去感知具体的生活画面,感受诗词的意境。在课堂上,创设经典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根据诗词教学中的物象,找到语言实践的阵地,发现情感生成的因子,既是对课标中个人体验、社会生活与学科认知的同答,也是关注人精神生长的重要途径。

二、基于意象的组诗教学形式

组诗教学,倾向的是祖国母语的诗性语文,诗词的意象解读,文本的陶冶功能,大语文阅读的广阔视域。诗词教学需要翻越几十年如一日的单篇诗词教学的藩篱,找到以组诗为形式的教学路径。还原诗词的本真,发现意象的基因,通过对物象的建构,唤醒知识本体。

l.从诗词主题中组合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人写诗,主要是抒发自己的情感。诗词当中包含了作者对山水的寄情,边塞的抒怀,送别的情谊,行旅的愁思,咏古、咏物的言志等。如在教学《别董大》后,围绕临行送别的主题,我们可以再联系《渭城曲》《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诗词,让学生在王维的“以酒相送”中进一步感受古人“以目相送”“以酒相送”“以话相送”等不同的彤式。围绕主题进行诗词的组合,精读一首,带出一组,可以让意象进行聚合,帮助学生形成对意象的直观感受。

2.从作者生活中组合

诗人的生活是社会的缩影,也是品格的外显。根据诗人的生活经历进行诗词组合,可以完整地还原诗人的人生经历。如孙双金老师执教的“李白是仙”“李白是人”组诗教学,就是以李白笔下的几首古诗为组合,通过共读,发现诗人浪漫、洒脱的气质。诗词都具有一定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往往会围绕着类似的物象,表达同一种意象。通过组诗教学,为学生全面了解诗人提供帮助。

3.在意象比较中组合

组诗的选择与组合,既是语言表达的前提,又是诗词内涵的确立。把握诗与之意象的内在关联性,从思维深度出发,有助于进行意象的比较。如柳树自古以来就是诗人钟情的意象之一。《诗经》中就有“杨柳依依”的句子,表示着美好;“柳”和“留”谐音,在意象中也表示离别;同时,柳义种植在门前屋后,在意象中还有家乡的意思。通过《村居》和《咏柳》两首诗,我们还可以补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句子,让学生通过同一物象感受不同的意象。

三、基于意象的组诗教学路径

诗词内容丰富,节奏鲜明,情感含蓄,与学生的认知有着天然的“代沟”。围绕诗侧教学,姜树华老师在《言意共生——指向人的语文教学》一书中指出:“教者给来学生感悟诗境的方法与途径,就等于给了学生一生享受诗词意蕴空间的方法。”

l.在诗词题目中发现意象

诗词的题目所隐藏的信息量很大,在发现诗词意象的环节,不可舍近求远,绕道而行。如杜牧的《山行》,读题就知道这是作者在山中漫步所见之景;杜甫的《春夜喜雨》,从题目中就能了解作者对物象“雨”的情感;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既有时间、地点,也交代了主要事情,就是对内容的一个概况。在教学中要关注诗题,再如《寻隐者不遇》一诗,题目中的“不堪”是一个重要的意象表达。在小学诗词当中,有很多类似的“不堪”,如《游同不值》《题都城南庄》《题李凝幽居》等,显然,“不遇”是一种生活中的际遇,更是暗含了诗人对生活的表达。对于这样的一类词语,通过一组诗的带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更能通过从文本中获取的知识进行思考,从而领会诗词的“意”。

2.在敲击词语中感受意象

在整合诗词教学的课程资源时,可以从诗词当中的陌生化字词中创生资源。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一词,学生往往不能准确理解。特别是在书的插图中,画着一个红红的太阳,这样就更增添了学生的疑惑。在历代诗词当中,关于“白日”的内容很多:“白日放歌须纵酒”“浮云蔽白日”“浩荡离愁白日斜”等。如果通过诗歌物象的还原,找到“白日”就是“明亮的太阳”的时候,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每一篇诗词都会有值得推敲的诗眼、词眼,需要我们通过“意”的视野,体会作者“言”的表达。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中,“相媚好”“醉里”“最喜”等词语,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在江西上饶这个小山村中,一家人平平常常的生活中流露出的浅浅的幸福。这种看似平凡、简朴甚至简陋的生活,为什么让作者产生这样一种感觉,这就是值得去进一步探究的“词眼”了。

3.在探知物象中领略意象

教材所选诗词,大多数用词精当,物象优美,意象深远,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在领略意象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建立起“象”与“意”之间的联系。很多诗句中都有“鸟”的形象,如子规、黄鹂、鸿雁等。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自然生态好,鸟作为丰富的物象,自然就进入诗句。但不同的鸟类有着不同的意象。如“子规声里雨如烟”,子规就是布谷鸟,代表着农业劳动,代表着催耕、催归,如果我们再引入“望帝春心托杜鹃”,自然又引出来子规鸟是“挈帝”的象征,代表着思念、忧愁。

诗词教学,应该很好地围绕意象去发现和开掘诗词的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根据一首诗,带出一组诗,从意象人手,运州符合儿童认知归类的形式,让诗词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进而日益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泗阳经济开发区学校)

责任编辑

张艳

猜你喜欢
物象组诗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可见光(组诗)
滋养组诗
饭后闲笔组诗
苍凉组诗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来自林间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