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莉,甘娜,朱莉莉
(1.湖北省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护理部,湖北 荆州 434001;2.湖北省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湖北 荆州 434001)
近年来,PDCA模式的理论研究逐步趋于成熟,实践朝针对性、精准化、持续性方面的医院管理方向发展,国内部分医疗已经开始尝试将其应用于医院感染的监管和防控[1]。为探究PDCA 模式对医院医护人员卫生状况持续改进的效果,本研究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1月本院180名医护人员和同期抽检的180份检测样品进行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 年8 月至2018 年11 月本院180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同期抽检180份检测样品。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性的院内感染管理体系:即由医院院感科具体负责各科室的考核、评估、整改工作,考核结果与科室惩罚挂钩,但是与医护人员无直接关联[2-3]。
1.2.2 实验组 实验组给予PDCA循环管理模式。
(1)组建PDCA 循环管理团队。该团队由医院院感科组织,由所有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共同组成,按照本院《院内感染管理制度及质量控制标准》明确本研究过程中监督协调机制、感染控制目标、科室岗位职责、行为操作规范等内容。并对PDCA循环管理模式开展方法、评估指标、跟踪评价等细节进行商讨和确定[4]。
(2)计划阶段(P 阶段):该阶段主要进行4 个方面内容。具体包括发现问题(管理团队对病区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操作和知识的考核)、分析原因(依据卫生部制定的《多重耐药菌医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结合考核结果设计问卷,调查人员、环境、管理、制度、设备5方面原因,最终筛选出排序前4 位的最主要原因,分别是科室无质检、科室制度不完善、消毒用品不同统一、擦拭方法不正确或频率不足)、确定执行目标(依据《消毒技术规范》和《消毒剂管理规定》,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目标为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和操作考核的合格率应该达到90%以上)、制定执行计划(包括详细的专业知识培训内容、考核方法、监管机制,严格管理抗菌药物的分级方式,尝试通过信息系统建立科室之间对耐药菌的预警和反馈机制)[1,5]。
(3)执行阶段(D阶段):根据计划阶段制定的相关规定,分批次召开全院性的医护人员培训大会,讲解消毒剂使用规范和基本原则(如碘伏、含氯消毒剂配置比例和注意事项)、特殊病原菌消毒方法和防护隔离措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规范(患者电子病历医嘱系统中对特殊抗菌药物设置使用权限,仅能通过副高及以上职称医师开具),并强调该培训参与情况和考核结果将与绩效工资挂钩,要求医护人员积极参与、有效配合、落实各项举措[4-6]。
(4)检查阶段(C 阶段):PDCA 循环管理团队每月对各科室进行一次巡视和工作指导,提出相应问题,设定时间期限强制要求整改或修正[6]。
(5)处理阶段(A阶段):根据检查和反馈结果,院感科将每月进行资料收集、汇总、分析和总结,每个季度以通报形式发送至各科室(尤其是评比名次靠后的科室)。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式的整改,对个性问题进行重点修改,对特殊性问题经商讨后再进行具体分析。最终将该模式落实到下一个PDCA循环周期中(6个月),旨在对医院的环境质量和医院感染进行持续性改进[7-9]。
1.3 调查内容 研究初期对研究对象进行基线数据采集,而后在研究前和研究后(6个月后)分两次对研究对象、抽检样品进行检测,调查内容具体如下。
(1)感控措施执行情况:由研究团队对180 名医护人员对防护用品使用、医疗用具专用、干预措施执行的合格情况进行调查。
(2)常见问题整改情况:由研究团队对医护人员所在科室进行180次的抽检或调查,了解对于防范院感科室内采取的质检情况、科室相关制度完善情况、消毒用品是否统一、医护人员对患者擦拭消毒过程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否正确等。
(3)抽检样品检测合格情况:由研究团队对医护人员所在科室共进行180 份样品随机检测,评估其无菌或合格情况,具体包括医疗器械、空气、消毒液3类物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l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不符合χ2检验的计数资料(总例数<30 或理论频数<1)采用Fisher 确切概率法对概率进行校正,两组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比较使用t 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对象研究前后各项感控措施执行情况比较 研究前,两组对象防护用品使用、医疗用具专用、干预措施执行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后,两组对象医疗用具专用情况、干预措施执行情况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对象研究前后各项感控措施执行情况比较
2.2 两组研究前后样品检测合格率比较 研究前,两组对象医疗器械、空气、消毒液合格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后,两组对象空气样品检测、消毒液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研究前后常见问题整改情况比较 研究前,两组对象科室无质检、科室制度不完善、消毒用品不统一、擦拭方法不正确或频率不足检查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后,两组对象科室无质检、消毒用品不统一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前后比较,对照组(擦拭方法不正确或频率不足)、实验组(科室无质检、消毒用品不统一、擦拭方法不正确或频率不足)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研究前后样品检测合格率比较
表3 两组研究前后常见问题整改情况比较
医院感染的防控工作牵涉广大就诊患者短期内临床疗效,甚至影响其生命健康与安全。虽然当今医院感染的防控工作取得巨大进步,但是部分临床科室(如手术室、急诊科等)仍有较高的医院感染发生率,近年来,泛耐药菌(PDR)的全球流行给医院感染防控举措的具体实施带来新的困难和风险[6-7]。考虑到抗生素使用结局的双面性(灭菌或抑菌的同时造成耐药性增强,有害菌增多而有益菌减少,造成二度感染),为确保使用抗生素时发挥最大功效,针对性的提高临床各科室对医院感染的认知、防控意识和实践能力,将从根本上消除导致医院感染的另一层危险,即由于人员或操作所带来的感染风险[8-10]。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后两组对象医疗用具专用情况、干预措施执行情况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两项内容也是PDCA 模式重点培训和考核的内容,其中检查阶段会对各科室存在的实际问题或困难进行总结,督促其及时整改[11-12]。医疗用具专用情况的改善可以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而干预措施执行情况的加强有助于促进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研究还发现,实验组对象科室无质检、消毒用品不统一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研究后两组对象空气样品检测、消毒液进行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随着各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认知的加强,其实际操作也越发重视医院感染的控制,最终表征为抽检样品合格率的增加。
综上所述,运用PDCA 模式持续改进医院医护人员卫生状况,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和院感措施的执行,也有助于促进医院各科室整改常见问题,提升抽检样品合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