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穴透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49例

2021-01-22 08:17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功能障碍康复训练肢体

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笔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运用头穴透刺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49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治疗的脑卒中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治疗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为61.6±8.2岁;病程7~40d,平均病程17.52±0.92d。对照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为63.5±7.9岁;病程6~39d,平均病程18.82±0.83d。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根据病情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具体包括控制血压和血糖、改善脑循环、脱水降颅内压、抗血小板聚集、神经营养治疗等。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具体技术标准均参考《全国康复治疗操作技术规范》,包括良肢位摆放、肢体关节、静态平衡及动态平衡训练、步行训练、PT训练等,1次/日,40min/次,每周5天。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头穴透刺治疗,头针治疗依据《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取偏瘫对侧顶颞前、后斜线、枕下旁线以及顶旁1线,常规消毒后,以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东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批号:苏械注准20162270970,规格0.25mm×40.00mm)进行干预,到达帽状腱膜下沿皮快速刺入1寸,接力针4针,行快速连续捻转手法,捻针速度保持在200次/min左右。留针30min。2组均治疗1次/d,5次/周,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治疗结果

3.1 观察指标:采用简化的FMA(Fugl-Meyer)量表,评定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采用改良的MBI(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洗澡、穿脱衣服、行走等日常基本功能。采用BBS(Berg平衡量表)评定患者平衡功能。

3.2 疗效评定标准:采用改良的MBI进行疗效评定:显效:MBI≥70,生活能够基本自理;有效:70>MBI≥30,中重度残疾,生活需要帮助或明显依赖,有肢体功能障碍;无效:MBI<30,无明显疗效,完全残疾,生活完全需要依赖。

3.3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4 2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BBS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指数、Barthel指数、BBS评分比较(±s)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指数、Barthel指数、BBS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例数49 49 FMA评分(分)治疗前20.24±1.90 18.96±2.13治疗后24.62±1.38*28.18±2.12*#Barthel指数治疗前42.64±5.82 44.72±6.08治疗后63.93±5.52*75.69±6.43*#BBS评分(分)治疗前20.2±4.2 20.5±4.7治疗后30.1±6.7*43.2±8.3*#

4 体会

脑卒中后损伤大脑中枢传导通路,偏瘫侧运动神经脱髓鞘及轴索变性导致运动功能减退或消失。对肢体关节、肌肉的运动位置感知功能减退,对平衡功能的感知信息输入障碍,中枢整合功能的减退,肌力、肌张力障碍,共同导致运动控制能力下降,姿势反射异常,出现平衡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康复训练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该方法针对患者运动功能障碍进行良肢位摆放、肢体关节、静态平衡及动态平衡训练、步行训练、PT训练等功能性康复训练,能调动神经反馈机制,促进脑细胞的恢复,加速脑卒中的康复进程,减轻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脑卒中属传统中医学“中风”“偏枯”“偏风”等范畴,主要以肢体功能障碍及认知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其病位在脑。笔者选用《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中偏瘫对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以及枕下旁线,刺激上述相关穴位能够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及感觉区,改善脑缺血缺氧状态以及血流动力学,促进皮层功能恢复、侧支循环的建立以及脑调节大脑皮质功能,从而促进患者脑功能和肢体功能恢复。

猜你喜欢
功能障碍康复训练肢体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肢体写作漫谈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高血压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
可调型矫形器在肘关节功能障碍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