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超凡 姜 硕 林咸明
1 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2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3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3
天灸,又称发泡灸,是通过特定中药敷贴于穴位上,借助药物的刺激作用,使局部充血、潮红、发泡的一种外治法,达到强身健体、治疗疾病的作用[1]。天灸疗法最早记载于《五十二病方》“蚖……以葪(芥)印其中颠”[2],之后的《针灸资生经》[3]中明确了天灸疗法的概念,“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古代各医家从医理、医法、医方等不同角度详载了天灸的应用,对后世天灸疗法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目前,天灸疗法的古代文献资料尚缺少系统的挖掘、整理和提高,无法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撑,本文基于数据挖掘探索古代天灸疗法的临床应用规律,现总结如下。
1.1 数据来源:以《中华医典》[4]为检索来源,检索其中有关天灸疗法的条文。
1.2 数据采集:因“天灸”两词在古代文献中少见,故除“天灸”外,与之相关的“发泡”“起疱”“穴位贴敷”等均作为检索词进行检索。①条文纳入标准:《中华医典》数据库中涉及天灸治病的相关条文。②条文排除标准:内容重复的条文;天灸作为本草类名词的条文;不以发泡为贴敷目的的条文。
1.3 数据处理: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采集数据,建立数据库,对收集的文献数据进行预处理,如对数据的规范化处理、数据简约与分割及缺失值处理。利用SPSS 19.0统计软件整理分析天灸疗法应用情况,利用SPSS Modeler 18.0数据挖掘软件对天灸疗法的用药规律进行关联规则数据挖掘。
2.1 古代天灸选穴统计结果:根据数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489条古代天灸治病的相关条文,对所选穴位进行统计,共涉及28个穴位,其中阿是穴(阳性反应点、病灶局部等)的应用最多,达371次,穴位应用频数前8位有阿是穴、涌泉、神阙、印堂、百会、太阳、囟门、劳宫。按照单穴、对穴、多穴组合予以统计,结果显示古代天灸疗法取穴主要以单穴应用为主,共有472条,占96.52%;对穴组合有16条,占3.27%;多穴组合仅1条,占0.20%。
2.2 古代天灸药物应用频数统计结果:古代文献中天灸疗法共涉及药物总数223味,频数总计1292次,其中所用药物出现频数≥30次共有12味,详见表1。按照单味、两味、三味等药物组合予以统计,结果显示古代天灸疗法用药主要以单味药应用为主,共有209条,占42.74%。
表1 高频药物频数统计结果
2.3 古代天灸药物药性统计结果:古代天灸药物药性共涉及温、寒、平、凉、热5种药性,其中以温热类的药物使用为主,见图1。
2.4 古代天灸药物药味统计结果:古代天灸药物药味共涉及辛、苦、甘、酸、咸、涩、淡7种药味,其中以辛味为主,见图2。
图1 古代天灸药物药性雷达图
图2 古代天灸药物药味雷达图
2.5 古代天灸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根据以往研究的阈值,经多次修改验证后,设置最低条件支持度为1%、最小规则置信度为70%,共输出33条关联规则,其中两味药物组合8条,三味药物组合23条,四味药物组合2条,按照支持度高低排序前10条规则结果见表2。其中支持度最高的是白芷→天南星(5.52%),说明这两味药物之间关联度高,在古代天灸疗法中配合使用较常见。
表2 药物组合的关联规则表
2.6 古代天灸高频药物关联网状图:天南星、白芷、半夏等药物之间的关联度高,联系紧密,符合Apriori模型运行所产生的关联规则结果,见图3。
图3 高频药物关联网状图
本研究结果表明,古代天灸治病以局部选穴为首选,使用最多的是阿是穴,虽然无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但阿是穴仍具有腧穴的特性和功效,一般为病变局部的反应点[5],故又将阿是穴作为机体病理状态下出现的临时性反应点[6],如《外台秘要》“取茱萸一升捣之,以苦酒和,贴痈上”用来治疗痈疽,即是“以痛为腧”,贴敷部位常为病灶局部。另外,因古人讲究取穴少而精,所以古代天灸以单穴处方占主导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经络理论的完善,各年代的用穴处方不断增加,开始讲究辨证分型而用穴,取穴逐渐广泛。总之,在选穴方面,古人运用天灸疗法贴敷的部位多选取“病灶局部”,后世定义为“阿是穴”,且大多采用单穴。这在医学知识了解有限的古代也能掌握,并方便寻找以缓解病痛的部位,充分体现了天灸疗法“简、便、效、廉”的特点。
吴尚先《理瀹骈文》中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其认为外治用药,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气味俱厚之品。本研究发现,古代天灸多选用辛味、温热类药物,辛味药物“能行、能散”,渗透走窜,可发散外邪,行气散结,温热类药物则有温阳散寒、温通经脉的功效。古代医家常用的天南星、大蒜、巴豆、白芥子、斑蝥等生药、猛药,其气味俱厚、药性峻烈,能够刺激局部皮肤赤红、发泡,药力通达内外。
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古人常用单味药物进行贴敷,而随着新的中药不断被发现,可选用的药物种类越来越丰富,并逐渐重视多味药物的组方应用,如《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为主方治疗哮喘[7],这一天灸基础方在后世也应用广泛。本研究中,白芷与天南星、乳香与没药的配伍运用相对较多,说明除峻烈药物之外,亦常配伍香药、引经药,因其药味浓烈,能够透达诸窍,加强药物的渗透之力,使药效直达病所。一些古代沿用至今的天灸方提示有较稳定的治疗作用,符合临床常用的应用规律。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检索和整理,明确了古代天灸疗法的选穴与用药规律,总结古代医家运用天灸的经验,可为现代临床提供参考与古代文献依据,以期天灸疗法能进一步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