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院,广西 南宁530022)
我国是世界重要的食糖生产国和消费国,食糖生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位居世界第4位和第3位,进口量位居世界第6位。食糖是我国四大重要农产品和三大经济作物之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自1992年以来,广西食糖产量连续28年居全国第1位,2005年以来,连续15年占全国总产量的60%左右。虽然广西糖业在全国地位举足轻重,但是,在食糖制造业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存在一定差距。如何做精做细食糖精深加工产业、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广西食糖品牌为目标,以品牌带动广西糖业发展,推进糖业转型升级发展,是广西制糖业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2018/2019年榨季,广西16家制糖企业(集团)的85间糖厂开机生产,日榨能力62.01万吨,单厂平均日榨能力7295吨,设计榨蔗能力万吨以上的糖厂有25间,最大的南华糖业集团东门糖厂日榨2.4万吨。糖厂除生产白砂糖、赤砂糖等传统糖类产品外,逐步向下游延伸,研制并生产了原糖、红糖、精制糖、绵白糖、异麦芽酮糖和低聚果糖等产品,特色糖、功能糖、甘蔗饮料、酵母等产品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全区首条出口糖果生产线即将投产。在甘蔗制糖副产品加工利用方面,对蔗渣、糖蜜、滤泥等进行加工,基本做到“吃干榨净”。蔗渣制浆由造纸逐步转向具有高附加值绿色环保餐具。蔗叶利用起步良好,用于发电和生产饲料的蔗叶超过10万吨,有效地减轻了碳排放的压力。蔗渣发电量居全国生物质发电第一,形成了若干条糖业循环经济产业链。2015年来广西与全国成品糖产量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2015年来广西与全国成品糖产量对比表
2018/2019年榨季以来,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全球食糖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国际、国内食糖市场价格持续低迷,广西制糖企业基本处于亏本运营状态。虽然据国际糖业组织(ISO)等多个权威机构预计,2019/2020年榨季印度、巴西、泰国、澳大利亚等世界主要产糖国减产,国际食糖产需缺口600万吨以上,2020年国际食糖价格高于上年。但自2019/2020年榨季开榨以来,广西食糖现货价格已由6000元/吨跌至5600元/吨,跌幅达6.6%,加之我国的食糖贸易保障措施于2020年5月已到期,国外食糖大量进口,对国内食糖价格稳定将造成冲击,整个国内糖业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
长期以来,广西制糖业以白砂糖、赤砂糖等传统糖类产品为主,产品主要作为工业原料,附加值低。虽然近几年部分企业也逐步向下游延伸,研制并生产了原糖、红糖、精制糖、绵白糖、异麦芽酮糖和低聚果糖等产品,但食糖精深加工产品不到20种。精深加工发展滞后,食糖深加工项目少,产业链短,缺乏直面终端消费者的衍生产品。单一品种不能适应市场多品种、多口味的市场需求。
目前,广西制糖业已经有“云鸥”、“木棉花”、“湘桂”、“明阳”、“古府”、“大明山”、“荷花”、“昌菱”和“榕峰”等品牌,品牌多但是知名度不高,主要作为工业原料面向加多宝、娃哈哈等大型食品饮料企业进行销售,直面消费者的品牌少,缺乏在零售消费者中食糖精深加工能叫得响的品牌,没有形成像“太古”、“徐福记”、“金丝猴”、“喔喔”、“马大姐”和“旺仔”等有影响力的品牌,因此,未能通过品牌效应带动产业发展。
目前,世界制糖技术主要集中在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或地区,他们均采用“二步法”制糖,而广西尚处于“一步法”与“二步法”共生时期,长期与国外技术脱节,采用“一步法”制糖技术模式,导致在加工环节上缺少合理的分工,生产的食糖质量达不到国际高标准。同时,受市场低迷、蔗价与糖价严重倒挂等因素影响,企业投入技术改造的意愿和能力不强,大部分糖厂在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方面投入较少,制糖设备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劳动生产率低。
一是制糖企业布局较为分散。全区90间糖厂分散在54个县(市、区),产能利用率不到70%,存在一县多厂、产能利用率低的情况。二是制糖企业规模偏小。全区糖厂平均日榨能力仅为7200吨左右,远低于澳大利亚、泰国等食糖生产大国平均水平。三是国有控股制糖企业生产经营缺乏活力,生产效率低下。
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自主研发能力,积极创建国家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鼓励企业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建立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全面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加快推动设立广西糖业发展研究院。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销售方式转型,逐步拓展国内市场,促进制糖产业发展。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延伸制糖业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发展食糖下游加工业。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开拓高端客户市场,积极开发直面终端消费者的衍生产品。鼓励实力雄厚的大型糖厂开展蔗糖深加工,提高蔗糖的科技含量,优化蔗糖品种结构。积极发展精制糖、绵白糖、红糖、速溶糖、液体糖、黑糖和有机糖,引导生产高档糖果及保健糖、药糖等功能性糖产品,积极发展低聚果糖、蔗糖酯、山梨醇、甘露醇、果葡糖浆和结晶果糖等蔗糖深加工产品,拓展蔗糖在医药、化工领域的应用,逐步实现由单一白糖供给向多样化食糖产品供给方向转变。
提高品牌培育意识,提升品牌价值,增强产品竞争力,打造本地糖业优势。企业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严把产品质量关,加大品牌宣传,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新的品牌形象。鼓励和支持制糖企业进行无公害蔗糖、绿色蔗糖、有机蔗糖认定和产品认证,积极申报知名商标、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提升行业竞争力,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是通过开展线上线下各种销售优惠活动等形式,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二是充分借助各种主流媒体资源,用好新媒体、新技术,通过网站、微博、微信以及传统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形成全媒体全方位报道格局,多角度多层次地宣传广西食糖制造业终端产品品牌,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品牌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三是充分利用国际产业合作、博览会、重大展会等活动推广广西食糖制造业终端产品品牌,将广西品牌打造成为产品品质高,品牌认可度、产品美誉度及影响力强的品牌。
加快推进企业提质发展,实施“三化”技改。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加快制糖企业技术改造,争取三年内全部完成糖厂压榨输送槽生产线升级改造。改进蔗糖生产工艺,推进“二步法”加工精制糖,采用糖浆降硫脱色新技术,研发管理信息化系统、煮糖在线自动监控系统、高浓度酒精生产技术、滤汁处理新技术等;由单一产品大批量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一批糖厂关停并转,提高全区糖厂原料蔗满足率。
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继续推动制糖企业战略重组。鼓励制糖企业开展内部整合,支持企业间开展股份合作,关停原料少、技术装备落后的糖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规模效益。推动制糖企业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在保持自治区国有资本对集团相对控股的前提下,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形成合理的股权架构和充分市场化的决策运营体制。外部投资者要与企业集团的核心价值观相近,产业发展战略相通,双方有长期合作发展的契合点,能够给广西带来产业和资本。
深入贯彻落实全区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和全区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着力培植“工业树”、培育“产业林”,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围绕市场热销糖类品种,积极谋划和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链延伸项目,积极引进在全国、全世界有影响力的糖类产品终端品牌企业,与广西合资合作建设糖类产品生产线,带动广西制糖业的发展。
以消费者为核心,打造食糖产业终端消费品品牌,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上连农业、下接服务业,中间做好加工业,推进甘蔗种植、食糖制造、销售服务的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企业管理等环节推广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加快建设糖业大数据云平台,推动糖业农工贸一体化和全行业的信息化、数字化。建立大宗物资采购平台,健全和完善采购管理制度和办法,强化产品销售和物流管理,降低商贸物流仓储成本。继续推动泛糖交易平台建设,加快完善平台交易结算、金融支持、产业预警监测、信息发布等服务,提高广西糖业的抗风险能力。
以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为契机,积极承办糖业博览会、研讨会、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努力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吸引国际知名制糖企业来广西办厂,持续提升广西糖业在全世界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