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勃,王翠鳌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2493部队医院,辽宁 葫芦岛 125000)
创伤失血性休克(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THS)是创伤后死亡的首要原因,若其得不到有效的救治,容易诱发许多合并症,如创伤性脑损伤(TBI)、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败血症等等。及早的护理干预配合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的改善十分关键[1~4]。基于此,为了探讨THS患者采取急诊护理干预对治疗效果以及疾病的预后的影响,笔者行对照分析法,论述如下:
纳入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25例TH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临床相关检查,随机将其分为对照(13例)、观察组(1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的男、女性比例为7:5,年龄范围是35~65岁,平均年龄为(47.17±5.23)岁;观察组患者的男、女性比例是8:4,年龄范围是36~64岁,平均年龄为(47.17±5.23)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1.1 纳入标准
(1)患者知情且同意;(2)凝血功能正常且无感染性疾病;(3)意识清晰,可进行有效沟通,能主诉病情。
1.1.2 排除标准
(1)严重心力衰竭、心肌肥大、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心肌炎或心内膜炎,或任何其他重大心血管事件;(2)慢性肝功能不全(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2.5 ULN)或慢性肾功能不全(血清肌酐>150μmol/L);(3)严重电解质紊乱;(4)有肿瘤史或其他严重疾病史。
对照组(13例)行常规护理干预,如加强巡视、健康教育等,观察组(12例)行急诊护理干预:(1)入院后护理人员需仔细检查患者体征、THS疾病情况,并对患者进行分类,依据病情严重程度给予针对性复苏护理方案;(2)护理人员需耐心解答患者的对于病情以及治疗措施的疑问,重视患者主诉,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增强其治疗的信心,安抚其不良情绪,以促进患者保持积极的态度,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3)密切观察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其次,病人难免容易滋生焦虑、紧张的负面情绪,医护人员需及早意识到患者情绪问题,转移其注意力,提高诊疗依从性;急救后需指导患者及其家属相关药物的使用方法、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等,嘱咐其定期复诊;(4)严密监测其生命体征,指导病人进行深呼吸,缓解住院过程中的心理压力。若病人出现呼吸困难等的症状,需立即进行急救处理,后续加用呼吸机;(5)健康教育;教育患者及其家属日常护理措施,并随时保持病人生命体征的监测,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对于病情危急的患者,需做好接上呼吸机的准备。
分析两组疗效、临床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疗效评估标准:血压得到显著回升,收缩压>90 mmHg;(2)有效:血压得到显著回升,但未达到90mmHg,收缩压升高幅度>10mmHg;(3)无效:血压未见得到显著回升。
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评价了连续变量分布,计量资料用百分比和频率表示。此外,正态分布的连续值表示为均值和标准差,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值表示为百分比和频率。统计学意义为P<0.05。
对照、观察组疗效分别是46.15%、91.67%,P<0.05(x2=22.7556)。
如表1所展示。经评估,观察组的抢救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各时间段的体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 1 两组临床情况对比[x±s]
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患者为23.08%,对照组为8.33%,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x2=6.6462)。
THS是创伤后的一种严重后果,可导致患者创伤性死亡。在THS的发生过程中,出血和创伤都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创伤后事件,这些事件与炎症和免疫反应有关,可能导致多器官损伤甚至死亡[5]。因此及早的护理干预是改善THS预后重要措施。抢救人员需熟悉THS基础知识与致病机制,熟知抢救知识,具有丰富临床经验,这样才能加强抢救过程中的护理配合,缩短救治时间。急诊护理干预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始终依据患者的需求开展护理工作,弥补常规护理干预的弊端,如抢救针对性不高、人员配合效率低等,实现规范化护理干预准则,提高护理质量[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观察组疗效分别是46.15%、91.67%,P<0.05(x2=22.7556),充分显示急诊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THS抢救疗效;观察组的抢救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各时间段的体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充分显示急诊护理干预能有效恢复患者体温,改善预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患者为23.08%,对照组为8.33%,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x2=6.6462),充分显示急诊护理干预能降低THS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THS患者采取急诊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