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Tau蛋白为靶点的抗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研发进展

2021-01-22 23:59:45银瑞佳关丽白春花马心乐宋灵洋孟婷
生物化工 2021年1期
关键词:微管单克隆激酶

银瑞佳,关丽,2*,白春花,马心乐,宋灵洋,孟婷

(1.西安医学院药学院,陕西西安 710021;2.西安医学院药物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21)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致命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由德国神经病理学家Alois Alzheimer首次发现并命名。[1]。AD的主要病理学特征为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和老年斑(Senile Plaques,APs),其中NFTs主要由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Tau蛋白是一种重要的微管相关蛋白(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MAP),通过与微管蛋白结合维持细胞结构[2]。在AD患者脑内,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磷酸化的Tau含量是正常人体内的3~4倍[3],过度磷酸化的Tau会导致微管解体,从而破坏细胞结构。因此,Tau蛋白被认为是AD药物研发的重要靶标。基于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假说,多种亚类型的抗AD药物被研究开发,主要包括激酶抑制剂、Tau蛋白聚集抑制剂、微管稳定剂和免疫治疗。

1 激酶抑制剂

Tau蛋白的磷酸化反应由激酶催化形成,主要包括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和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5(CDK5)[4]。GSK-3β是一种研究广泛的Tau激酶,抑制GSK-3β可以抵消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Tideglusib是一种可口服的噻二唑烷酮类小分子药物,作为GSK-3β抑制剂,可缓解Tau蛋白磷酸化、淀粉样蛋白沉积以及神经元丢失[5],但因没有明显改善AD患者的认知障碍而宣告失败。

2 Tau蛋白聚集抑制剂

TRx-0014是纯化的甲基硫代氯化铵(MTC),也被称为亚甲蓝,是TauRx的第一代化合物,此后已被TRx0237取代。这类抑制剂治疗AD的基本原理是防止Tau聚集或溶解现有的聚集体,从而干扰Tau异常而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TRx-0237已处于临床Ⅲ期研究[6]。

3 微管稳定剂

微管(microtubule)是细胞骨架的主要组成部分,Tau蛋白作为微管相关蛋白,过度磷酸化会破坏微管的结构。因此,增强微管稳定性可以缓解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带来的细胞骨架损伤。

BMS-241027(Epothilone-D)是由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研发的微管稳定剂,可以调节Tau蛋白与微管结合,从而稳定微管结构。虽然BMS-241027安全性高并可以穿越血脑屏障,但在2013年10月,由于对AD的评估中因疗效不显著而被中止使用[7]。

TPI 287是一种合成的紫杉烷二萜类药物,属于紫衫烷类微管稳定剂,目前处于临床Ⅰ期研究。与大多数紫杉烷不同,TPI 287可以穿过血脑屏障。其积聚在大脑血浆中可以作为P-糖蛋白的底物,可将药物泵出大脑[8]。

4 免疫治疗

Tau蛋白的免疫治疗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主动免疫是指将合成的Tau蛋白抗原注入机体从而产生Tau抗体;被动免疫是指将Tau蛋白抗体直接注入机体内。

AADvac1是一种活性疫苗,衍生自Tau序列第294至305位氨基酸的合成肽,与匙孔血蓝蛋白偶联而成,抗原的确切分子尚未公开[9]。在2014年的AAIC哥本哈根会议上,其在大鼠、兔子和狗中的临床前研究显示安全性已达到6个月的要求;此外有报道表明该疫苗可降低转基因大鼠的Tau病理并改善感觉运动功能[10]。

ACI-35是一种基于脂质体的疫苗,能够引发针对磷酸化Tau某些病理构象的免疫应答,从而靶向治疗AD。该疫苗包含16个合成的Tau片段,该片段在病理性磷酸化残基S396和S404处被磷酸化,并固定在脂质双层中[11]。据报道,ACI-35可以增加转基因小鼠体重的保持能力,延迟运动表型的发作,并延长寿命[12]。

Zagotenemab(LY3303560)衍生自小鼠单克隆抗体MCI-1,是一种人源化的Tau抗体,可结合并中和可溶性Tau聚集体。该抗体识别的主要表位在Tau的N-末端区域,猴子静脉注射显示对Tau的清除率为 0.15 mL/(h·kg),半衰期为 13 d[13]。

BIIB076是由Neurimmune的反向翻译医学平台产生的人重组单克隆抗Tau抗体,于2010年被Biogen收购。该抗体尚无基于细胞或小鼠的临床前研究,在2017年AD/PD和AAIC会议上,Biogen的报告指出BIIB076与人和食蟹猴重组Tau具有亚纳摩尔亲和力,其可以识别从健康人脑和AD患者脑中分离出来的Tau蛋白[14]。

BIIB092(Gosuranemab)是一种人源化IgG4单克隆抗Tau抗体,主要针对Tau细胞外N端片段,据报道其可中和Tau在额颞痴呆小鼠模型中的毒性[15]。C2N-8E12也是一种人源化IgG4抗体,可以识别病理性Tau在细胞外的聚集形式,这种Tau形式与细胞和小鼠模型中Tau病理的跨神经元传播有关[16]。RO7105705(Semorinemab)为抗Tau IgG4抗体,在2017年AD/PD大会上,Genentech报告指出RO7105705结合了人类Tau的所有6种同工型的N-末端[17]。用3 mg/kg、10 mg/kg和30 mg/kg剂量的RO7105705治疗13周后均可以依赖性地减轻脑病理,同时提高P301L小鼠的血浆Tau水平[18],此外长期给药结果显示对小鼠或食蟹猴安全[19]。

JNJ-63733657作为可识别Tau中部区域的单克隆抗体,相比靶向Tau N末端的抗体可以更加有效地干扰致病性Tau聚集的细胞间传播。JNJ-63733657可消除细胞实验中的致病性Tau,也可抑制Tau病理在小鼠模型中的扩散[20]。RG7345是靶向Tau磷酸表位pS422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该位点磷酸化的Tau被认为是一种病理形式,但由于各种原因已经撤市[21]。

5 结语

目前,大量的抗AD治疗药物的临床试验都以失败而告终,然而已经被批准用于临床的5个药物也只是能延缓病情,疗效并不能令人满意。从AD研究专业论坛Alzforum数据库中的资料显示,目前尚处于临床试验中的AD药物中,针对Tau蛋白的共10个,因此靶向Tau蛋白,尤其是免疫疗法仍是当前药物研发的一大趋势。

猜你喜欢
微管单克隆激酶
简单和可控的NiO/ZnO孔微管的制备及对痕量H2S气体的增强传感
胡萝卜微管蚜
——水芹主要害虫识别与为害症状
长江蔬菜(2022年13期)2022-07-29 01:21:32
蚓激酶对UUO大鼠肾组织NOX4、FAK、Src的影响
蚓激酶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在新型冠状病毒和其他人冠状病毒中的研究进展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中外医疗(2016年15期)2016-12-01 04:25:49
抗HPV18 E6多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黏着斑激酶和踝蛋白在黏着斑合成代谢中的作用
绝热圆腔内4根冷热微管阵列振动强化传热实验
化工进展(2015年6期)2015-11-13 00:29:04
TSH受体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