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娜,杨志刚,孙西文,王阿妮
(陕西省江河水库工作中心,陕西 西安 710018)
水利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实现水利信息采集、输送、存储、处理和服务的现代化,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效率和效能的过程。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数字水利”以来,水利信息化逐步在水利行业落地生根推行尝试,但成效不佳。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长足发展,水利行业作为传统行业,如何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改变传统工程管理模式,提质增效,强化监管,让维修养护工作更加透明化,工程管理APP系统的研发运用值得思考。
渭河下游工程管理包括堤防、河道工程和水闸工程等,南北跨渭河两岸、东西涉及3市14个县区,工程数量多、涵括种类广、覆盖面积大,多年来工程管理工作一直采取人工巡防、书面记录、手工汇总、定期检查等传统管理方式开展,总体表现为时效慢、周期长、效率低、监管难、透明差。随着近年信息化飞速发展,特别是手机智能化软硬件对网络应用场景的大量支持,为防洪工程实现水利信息化管理提供了良好平台。
2017年,为进一步强化渭河下游防洪工程维修养护管理,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发展总基调,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相关制度要求为依据,陕西省江河水库工作中心结合多年工程管理经验和维修养护实际需要,提出了“工程管理APP”系统项目研发目标任务,组织信息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维修养护管理人员,通过1年时间研发及现场测试、调整,初步完成了管理系统研发成果。该系统采用固定终端与APP移动终端相结合的采集方式,利用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及空间数据库技术,按照管辖范围内堤防、河道整治工程的现场巡查、专项维修、日常养护等业务需求,覆盖水利工程现场维修养护管理全过程,实现记录、上报、审批、轨迹、信息发布等多项功能,方便巡查、维修、养护过程实时、实地、实事的记录。这项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将事后检查变为事中过程监管,加强工程管理事件应对处理能力,有力提高维修养护项目的管理水平。
2018年8月“工程管理APP”研发成功,省江河水库工作中心分五个阶段在渭河下游防洪工程维修养护中进行了试运行。一是注册安装阶段;二是培训试运行阶段;三是推广运用阶段;四是制度保障阶段;五是持续优化改进阶段。为保证“工程管理APP”系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挥成效,省江河水库工作中心多次召开全系统工程管理工作会,研究、完善、落实系统的运用。目前,随着不断改进,“工程管理APP”系统累计注册用户283人,巡查记录4540条,养护记录3797条,监理巡视记录610条,各类通知公告、工作动态、制度办法等资讯209条,实现了巡查养护信息实时上传,电脑端资料汇总整理日趋完善,水利信息化在项目日常管理中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应用,研发目标基本实现。
“工程管理APP”系统运行2年来,在渭河下游防洪工程管理及维修养护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实践功能上,该系统运用后在四个方面成效较为明显:一是任务落实明晰及时。月度任务等通知公告及时上传下达,各级管理单位及工作人员层级任务、时限明确清晰,全员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有方向。二是责任落实完成到位。中心工程管理养护三级责任人的日常巡查轨迹在线自动上传,落实工程管理责任,增加对工程实情现状的熟悉程度。三是任务完成及时有序。巡查发现的问题,养护形成的工程量,在线实时数据上传,方便月度任务的安排下达落实检查,各级管理员随时督导检查养护过程,掌握任务完成进度,监控过程养护质量,对存在问题及时申报解决。四是工程数据长期有效。通过对工程养护数据的不断积累,不仅保证了对过程工作的源头追溯和数据查用,也为下一步分类梳理、从体制机制方面提升工程管理水平提供了基础支撑。
目前,该项目的运用成效已经得到了水利部黄委会等多个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认可与好评,认为这是顺应水利行业强监管的重要推手,也是水利工程管理在信息化方面运用的一次很好尝试。但由于“工程管理APP”系统在全省防洪工程管理上是新生事物,同时受限于场景网络平台及开发经验不足等问题,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网络支持不足。由于水利工程基本都在河段偏远地区,区域内用户数量少,所以网络运营商基站布设较少,网络信号不稳定,造成日常工程巡查轨迹不准确或养护数据无法及时有效上传。二是人员培训亟待提高。受用户专业水平和素养等影响,具体巡查养护中填写数据不规范或漏填漏报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基础数据不完善、不完整,给后期整理分析带来一定问题。三是系统模块设计有待提升,重点是在实践过程中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的更新迭代。从2年的运用看,模块内容及界面设计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在数据完成度、数据分析、人性化使用上需持续做好完善。
自“数字水利”提出以来,水利信息化一直在水利行业逐步尝试,但总体成效多体现在防汛指挥系统等,工程管理上表现不多。随着近年来中省在政务管理方面对信息化要求的不断深化,实现水利设施的智慧化管理和运行,为社会公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人水和谐、水利可持续发展,成为行业管理提质增效的新方向。尤其是随着当前“万物互联”技术场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借助水利信息化技术发展,改变传统管理模式,提质增效,是每一个水利工程管理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工程管理APP”系统作为省江河工作中心在日常工程管理场景的一个尝试性项目,运行2年来已经取得较好效果。但是按照“智慧水利”的部署和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为了达到更加符合实际的效应,还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①提高整体行业对水利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推进“物联网”概念的深化;②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整合和行业标准建设,防范各项目管理软件和数据孤岛效应,提高对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③做好专项资金投入,保证项目建设和后期运行维护工作;④开展人员培训学习,规范基础数据、日常数据的填报;⑤坚持创新机制,不断完善软件使用模块,提高用户体验;⑥不断升级完善,结合目前的5G网络,使其软件功能和效率不断提高。
2019年9月18日,习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对黄河流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0年3月,国家水利部印发《关于开展智慧水利先行先试工作的通知》(水信息〔2020〕46号),启动“智慧水利”先行先试工作,计划用2年时间,开展实施36项先行先试任务,对下一步水利设施的智慧化管理和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工程管理维修养护项目为例,在堤防和河道工程、水闸工程设置视频监控系统实时监测,配备巡查专用车辆加载GPS系统过程监督,提高养护机械化使用效率,加强统计数据分析降低成本,利用“工程管理APP”系统完成数据的共享和互联,从而实现数据实时同步资源共享,计划下达、任务分解、组织实施、监督管理、汇总整理、结算验收的一体化、系统化、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方向。因此,能否以渭河工程防洪工程管理维修养护项目为突破点,率先在全河流域信息化管理与水利业务深度融合方面打造一个新试点,为行业智慧水利发展积累经验、贡献力量。下一步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