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观察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结构的改变

2021-01-22 05:15孙驰平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24期
关键词:频域黄斑视网膜

高 烨,孙驰平

(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眼科 江苏 江阴 21449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1],随着病情进展,DR对患者的视力及生存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由于DR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和临床症状不完全一致,部分患者在出现临床症状时,视网膜已发生严重病变,延误诊断和治疗。因此对DR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新型非侵入性检查技术,可定性、定量评估DR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敏感度高,易被患者接受,对于DR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笔者为探讨频域OCT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结构的改变,开展了此次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46例,排除标准:①排除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或合并其它类型眼科疾病患者;②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③有玻璃体内药物注射史或DR激光光凝治疗史者;④频域OCT无法进行视网膜自动分层者;⑤不能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所有研究对象对于本次研究方案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根据患者眼底检查结果,分为DR组(78例)、NDR组(68例),并纳入前来体检的健康成人70例作为对照组。DR组:男43例,女35例,左眼42例,右眼36例,年龄(66.3±2.2)岁,NDR组:男36例,女32例,年龄(66.7±2.4)岁,左眼35例,右眼33例(随机选取),对照组:男38例,女32例,年龄(66.5±2.7)岁,左眼35例,右眼35例(随机选取)。三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次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在进行频域OCT(生产厂家:德国海德堡公司)检测前进行散瞳处理,由同一名经验丰富的专业医生在Cirrus macular cube 512×123扫描模式下对患者视网膜黄斑区进行检测,对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大小为6mm×6mm×2mm区域完成扫描,得到黄斑区各扇形区神经纤维层(macular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mRNFL)厚度,采用频域OCT内置算法,测量、分析黄斑区各扇形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anglion cell-inner plexiform layer,GCIPL)厚度,并对三组研究对象各区域mRNFL、GCIPL等指标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的表示方法为[n(%)],利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计量资料的表示方法为(±s),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以P<0.05作为结果显著差异的指标。

2 结果

2.1 三组研究对象各区域mRNFL厚度比较

三组研究对象各区域mRNFL厚度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三组研究对象各区域mRNFL厚度比较(μm,±s)

表1 三组研究对象各区域mRNFL厚度比较(μm,±s)

组别 例数 平均 最小 颞上 上方 鼻上 鼻下 下方 颞下DR组 78 31.5±3.9 14.6±1.8 24.5±1.7 32.9±3.4 34.2±3.1 35.6±4.2 34.3±3.9 25.2±2.7 NDR组 68 31.3±2.7 13.9±1.2 23.8±2.7 33.5±3.9 34.6±2.8 35.2±3.1 33.8±4.7 24.8±1.8对照组 70 31.8±3.6 14.1±2.2 24.3±2.6 33.3±2.8 34.8±3.1 34.8±3.9 33.6±3.7 24.7±2.5

2.2 三组研究对象各区域GCIPL厚度比较

DR组和NDR组平均GCIPL厚度、最小GCIPL厚度及局部(上方、鼻上、鼻下、下方)GCIPL厚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DR组和NDR组各区域GCIPL厚度组间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DR属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上常采用眼底彩照等检查手段对DR患者进行诊断[2]。但是研究发现,在DR患者出现视网膜微血管瘤、硬性渗出等病理改变之前,部分患者视网膜出现神经退行性病变、神经上皮层功能降低、视网膜节细胞丢失、神经元凋亡等改变,并且无法被眼底彩照所检测[3-4]。频域OCT作为一种新型非侵入性的临床辅助诊断设施,具有安全性高、敏感性强等特点,可结合内置软件对活体中的视网膜各层结构进行清晰成像、分析,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5]。当前临床上已普遍认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改善DR患者预后的重要性,但关于频域OCT对DR患者早期诊断价值方面的研究仍较少[6]。

表2 三组研究对象各区域GCIPL厚度比较(μm,±s)

表2 三组研究对象各区域GCIPL厚度比较(μm,±s)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

组别 例数 平均 最小 颞上 上方 鼻上 鼻下 下方 颞下DR组 78 75.6±7.2a 65.2±6.3a 79.8±6.4 72.9±6.9a 74.8±7.3a 75.7±6.9a 73.8±7.4a 78.7±9.2 NDR组 68 76.1±6.8a 65.8±6.4a 80.5±7.2 73.6±7.7a 76.4±8.2a 76.8±7.5a 74.2±6.8a 79.3±8.2对照组 70 83.4±7.3 74.2±7.1 81.3±7.8 83.6±8.5 84.6±7.5 83.1±6.4 80.7±7.6 79.5±7.6

笔者为观察频域OCT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结构的改变,为DR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开展此次研究。根据本次研究结果,DR组和NDR组平均GCIPL厚度、最小GCIPL厚度及局部(上方、鼻上、鼻下、下方)GCIPL厚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DR组和NDR组各区域GCIPL厚度组间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分析原因可能为随着患者病情进展,局部血管通透性增高,视网膜神经上皮组织出现水肿、增厚,抵消神经上皮层变薄所造成的厚度差异;三组研究对象各区域mRNFL厚度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参考相关文献[7],分析原因可能为糖尿病患者在慢性高血糖、糖基化终末产物、氧化应激等种种因素作用下,首先出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树突、细胞核受损,表现为GCIPL厚度变薄,而后轴突出现损伤,mRNFL厚度发生变化,此外也可能与本次研究例数过少、存在选择偏倚等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频域OCT可发现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结构的早期改变,有助于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

猜你喜欢
频域黄斑视网膜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如何防治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眼前有闪光、黑点、视物模糊,警惕视网膜脱落
莫让“黄斑病”迷了你的眼
基于频域的声信号计权改进算法
老年黄斑变性该怎么治疗?
ELM及IS/OS完整性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预后视力的影响
视网膜脱离能治好吗
眼白的发黄区块是“黄斑”吗
频域稀疏毫米波人体安检成像处理和快速成像稀疏阵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