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文明的复兴,汉服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应的汉服佩饰将来也势必会越来越得到复兴。本文主题就是汉簪在节气文化中的设计,意在弘扬中国传统节气文化和簪文化。文章集中讲述了簪的发展史和制作方式以及方案设计。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以及被许多人遗忘的簪文化。
【关键词】节气;汉簪;手工;设计
一、簪的发展
簪的历史极为长远,据考古发现,早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发簪等生活用品的出现。但是当时发簪的制作材料多为兽骨制成。到了两汉期间,“笄”字慢慢被“簪”字所替换。女子佩戴发簪的方式开始多样化。发簪这是已经不限于普通的兽骨了,开始有了铜簪、银簪、金簪、角簪、玉簪等等。制作上也是更为精致,发簪上用于装饰的簪首也是日渐华丽,变化多端。金丝银线、宝石翠羽,各种奇异珍贵的材料都被用来做成发簪的簪首。唐朝盛行发簪。无论皇室亦或是民间都表现出对发簪配饰的迷恋。妇女将头发盘起,插一枚精致美丽的发簪,别具风情,倘若插上两到三支,那就是仪态万千。在唐朝时代时,发簪渐渐分化成了:簪、步、摇钗、三种形式。钗与簪的区别在:发钗是两股,而发簪是一股。发钗不仅可以用来固定头发,还可以用它将别的头饰固定在头发上。如果在发簪上点缀一个可以活动的物体用以装饰,这便变成了另外一种配饰,称其为“步摇”。宋元时期,是制作金银发簪鼎盛时期。发簪的纹样也丰富多彩起来了。除了传统的龙、螭、虎、凤之外,还增加了很多别的生活化的物象,比如葫芦、石榴、牡丹、蝴蝶等等。到了明清时代,发簪款式基本上承袭了汉唐以来的一贯形式,但制造工艺却是愈加精致,加入了珐琅、垒丝等繁琐的工艺,甚至达到无工不精的程度。清代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所梳发饰的改变,女性们不再像以前一样束发插发簪,于是发簪也如昙花一现,逐渐被取代。现如今,技艺精湛、造型精美的发簪则更多的成了一种收藏品。如今,汉服得到复兴,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穿汉服,也时常能看到簪着发簪,穿着汉服的女子在城市中穿行,她们让发簪这种美丽的饰物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诠释着经典的东方古典美。
二、节气元素在簪文化中的应用
刚开始觉得将节气文化与首饰设计相融合是个难题。初期试想过将节气与古代诗词相结合的这一想法,然而却总觉得欠缺点什么表现载体。在与导师的几番沟通下,最终决定以发簪作为节气的物体载体再以一句诗词为辅。节气是一种较为抽象的中国传统文化很难找到一种具象的东西来表达出其深刻的内涵。在经历了几次反复研究后,决定以节气中的代表性花卉来表达节气。例如清明这一节气的到来是在每年的四月五日左右,而在这一时节开的花卉有梨花,于是选择用梨花来表现清明这一节气,然后再以一句形容梨花的诗词来更加容易的来完成清明这一节气的发簪设计,如“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无人知”。以此类推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若干个节气的发簪设计。本文决定选取其中两个节气来制作两套完整的发饰设计,这两个节气分别是——立夏和冬至,所涉及到的诗词分别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代表性的花卉为荷花和梅花。之所以选用荷花是因为荷花是在每年的六月六日,这一时期正好是荷花的花期,而且一说到夏天人们脑海中就会自动联想到荷花,这一观念似乎已经根深蒂落的扎根于脑海中。相同的道理,我在冬至这一节气中选择了红梅来进行表达,冬至是在每年的十二月的二十二日,而此刻正好是红梅绽放的最佳花期。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3.1研究的目的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汉簪市场现在设计缺乏原创性的问题,汉簪的创新点为节气文化和簪文化的相互交融。
3.2研究的意义
设计以发扬簪文化和节气文化为基础进行设计,从以人为本、绿色设计的角度出发,不仅仅能够操作方便,易于使用,而且能解决该社会争端,让产品达到最大实用。
四、汉簪制作方式及过程
4.1制作方式
发簪的制作方式有银粘土、蜡雕、点翠、仿点翠、丝网编制、米珠串珠、AB胶、掐丝、热缩片等。
4.2银粘土制作过程
首先在淘宝网上购买一百克的大爱银粘土;接着将银粘土捏成自己想要的形状,捏银粘土的过程中,银粘土可能会因为干燥的室内而使水分流失从而变干,这个时候只需要用少量水沾湿手掌便可以继续捏银粘土银粘土捏好之后可以借助相关泥塑工具来使捏好的银粘土更好的达到自己心中的塑形效果;然后使用工用热风枪来将捏好造型的银粘土中多余的水分吹干;紧接着选取一根比较粗的铁丝,把它绕成蚊香的形状,将绕成蚊香形状的铁丝放置于可控调温节能电炉上,将捏好造型的银粘土放在绕成蚊香形状的铁丝上等待高温烧烤;接下来调节可控调温节能电炉的温度,然后等待银粘土的烧制(高温煅烧过程中,银粘土可能会出现发黑或着火等现象,不用担心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无需理会),高温煅烧结束后静置一段时间后便可以取出银粘土;然后使用锉刀等打磨工具来对银粘土进行打磨、抛光;最后银粘土完成。
4.3仿点翠的制作过程
所需材料备全:薄铜片、进口首饰铜丝、掐丝神器、各种颜色的羽毛、金箔、复写纸、宣纸、铅笔、剪刀、打孔机、镊子、刷子、保护油、明胶。
首先在宣纸上用铅笔将设计图绘制完成;然后将红色纸放置于铜片和画好图案的宣纸之间,用铅笔沿着之前在宣纸上画好的地方再一笔一划的画一遍,画好之后铜片上便会留下相同的红色图案;紧接着用锋利的剪刀沿着红色线条的部分开始小心翼翼的修剪,完成之后使用手持微型打磨机将之前未修剪整齐的地方打磨平整;其次从铜丝卷上剪取三十到四十厘米的铜丝,使用掐丝器来进行掐丝。(铜丝一般建议新手使用0.2—0.3毫米左右的粗细,另外尽可能地掐紧致一点的细丝,以方便接下来的操作),将掐好的细丝按照之前桐片上剪下来的图形折叠,然后使用明胶来将细丝粘在铜片图形的外轮廓上;完成之后小心翼翼的拿出事前准备好的金箔(如果你制作的是银色的发簪那么使用银箔)慢慢地放在上了保护油的铜片上,然后用手隔着纸巾轻轻按压,使金箔充分地粘在铜片上;在粘着细丝的铜片图案上用小刷子上一层保护油用来防止铜片氧化变色;使用打孔机将需要在铜片上固定的地方打孔;将之前画好的宣纸按照图案的大小剪下来,翻过来使用明胶粘在羽毛的后面,然后按照剪下来的宣纸的形状将羽毛剪下来粘贴到相应形状的铜板上;最后使用桐丝将标准配件发簪杆和铜片紧紧的连接在一起。
以上为仿点翠发簪的制作过程,其实古代点翠发簪的制作方式与仿点翠一样,不过就是将仿点翠中所用到的人工或孔雀羽毛换成了翠鸟的羽毛。虽然使用翠鸟的羽毛制作的发簪更加奢华美丽,但这一做法与现代社会所大力宣扬的保护动物的环保理念大相径庭,毕竟翠鸟中有许多种类是国家级的保护动物。所以相比较点翠的制作方式来说,仿点翠的制作方式更加环保。
4.4热缩片的制作过程
所需材料:热缩片、热风枪、色粉、丸棒、小刀、剪刀、UV胶、紫外线烤灯、刻刀、镊子
首先在热缩片上使用消色笔画出自己设计的图案;然后使用剪刀沿着热缩片上消色笔的痕迹剪下来自己所需的热缩片形状,使用干净的抹布将热缩片上的消色笔的痕迹擦拭干净;其次刻刀刻出花卉花瓣上的纹路,最好带一些弯曲的弧度以方便待会的上色,完成后使用打孔器在热缩片中间打好孔洞备用;紧接着在干净的纸巾上用小刀将色粉棒切碎成色粉;使用棉签按照之前所划好的纹路进行上色,注意深浅,尽量做到有深有浅,这样整个物体才会拉开层次;然后使用热风枪对已经上完色的热缩片进行热缩,在热缩时需要时不时的用丸棒来进行调整角度,一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完成后在已经热缩好的热缩片上使用刷子来刷上UV胶,尽量均匀地刷到每一朵花卉上,将刷上UV胶的热缩片放置在紫外线烤灯中烤五到六分钟,然后拿出即可;从进口首饰铜丝卷上剪取三十至四十厘米的铜丝,使用掐丝器进行掐丝,用刚刚掐好的铜丝来对上完胶的热缩片进行固定连接,连接完成之后一个发簪就这样制作完成了。
4.5丝网制作发簪的过程:
準备好所需要的材料:丝网、染色颜料、染色桶、丝银丝、圆圈工具、QQ线、进口首饰银丝、手工用的钳子、晾衣架、固色剂、发簪标准配件等。
首先将染色剂、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到入水桶之中,将丝网放到之前按比例混合的水桶之中进行染色工作;然后在染色丝网水桶中到入相应计量的固色剂进行固色作用,静置一段时间之后,将染好色的丝网从水桶中捞出,使用衣架来晒干染色丝网。用准备好的铁丝在圆圈工具上进行形状捏制,此时的形状是圆形,因为使用的模具为圆形,从模具上将铁丝卸下,自己再徒手捏出想要的形状;紧接着使用染色丝网在之前完成的形状上围成一圈,在底部使用QQ线来进行打结固定,然后再剪去多余不需要的染色丝网;然后使用细铁丝将步骤七所完成的好几个单独个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独立的主体;再次使用QQ线将暴露在外的铁丝缠绕起来,以防外露的铁丝影响美感;然后在进口银丝卷上使用剪刀剪去取三十到四十厘米左右的银丝,使用掐丝器来进行掐丝;使用掐好的银丝将完成的丝网主体和发簪标准配件连接起来,至此丝网制作发簪过程全部结束。
五、方案设计及实物展示
5.1方案设计
5.2实物展示
六、总结
本文针对汉簪产品的原创性的实际意义,从创意、原创、创新及材料的角度出发,为弘扬中国传统节气文化与簪文化,设计了两套原创节气汉簪。在设计中,考虑节气的时间、习俗、代表性的花卉等方面,有效规避汉簪设计缺乏美感、原创等问题,产品的制作全部纯手工模式,充分利用双手,提高使用人群的满意度。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每个人个人发挥自己力所能及的优势来保护她。
参考文献:
[1]影夏夕.发簪[N],网络.2013
[2]发簪互动百科[N],网络.2010
[3]刘宗迪.中国少数民族发簪文化遗产[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周静,任泳星,严明理.《牡丹-清代后妃发簪"童子如意平安"的寓意美》[N].《牡丹》2018年第08期,2018
[5]刘佳,雷勇.《金瓶梅》中的簪子书写及其意义[J].山西: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发簪情结—来生缘[N],网络,2012
[7]云想衣裳花想容——古代女子精美饰品之发簪(一)[N].网络,2012.
作者简介:朱梦甜(1997.06—),女,汉族,籍贯:江苏盐城人,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工业设计工程,研究方向: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