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田径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体育运动中一项全能运动项目,它不仅是学校体育训练的重要组成,在诸多世界性比赛中也占据重要地位。纵观当前我国高校田径运动训练现状来看,大学生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经过不断探索在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运用激励理论能够激发学生产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围绕激励理论应用的现实意义,从当前高校田径运动训练现状入手展开分析,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激励理论提升田径运动训练效果。
关键词:激励理论;田径运动;训练效果;提升
引言
所谓激励理论,是一种对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调动人们参与某项活动或完成某件事的原则与方法的概括和总结。激励旨在激发鼓励,其核心就是激发和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在开展田径运动训练的过程中,运用激励理论能够有效改善现阶段田径运动训练模式滞后、学生训练热情不高的现状。在运动训练领域,激励理论早有应用。将激励理论与田径运动训练深度融合与当前创新教学形式,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这一先进理念完全契合。体育教师应客观分析每位参与训练的学生,灵活运用激励理论鼓励学生,帮助学生以更加高效的状态投入训练。
一、高校田径运动训练的现状
田径运动训练是高校体育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大多数高校都积极开展田径训练,但是在师资力量方面相对匮乏,也并未组建具有丰富训练经验的教练团队。相较于老教练员而言,年轻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再加上缺乏对突发事件的灵活应变,学生训练效果并不理想。田径运动往往给学生的体力和耐力带来极大考验,日常训练中又需要学生投入较长时间。再加上训练形式比较枯燥,训练计划还会受各种因素影响而中断,导致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偏低。实际上,大多数高校并没有系统化的训练体系,田径训练项目偏重于短跨或者跳跃等项目,不均衡的训练项目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田径运动训练的发展。
二、激励理论在田径运动训练中运用的现实意义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挖掘内在潜力
在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运用激励理论,通过对学生施加激励促使学生产生训练热情,引导学生在自身内发性动力的指引下积极投入到训练当中。为改变当前高校田径运动训练学生参与度低的状况,首先需要改变学生认知和对田径运动训练的消极态度。通过深入分析激励理论可以得知,动机往往是人们产生实践的驱动力量。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视角出发,科学运用激励理论,帮助学生摆脱自身惰性,促进学生产生内在动机。进而在积极主动参与田径运动训练的过程中挖掘自身内在潜力,在今后训练中始终保持良好的训练状态。
(二)推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与传统训练理论对比可以发现,激励理论强调关注个体。学生之间往往存在很大差异性,在高校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激励理论为指导,能够帮助教师在进行训练方案设置时重点关注每一位参与训练的个体,在选择训练方法时也能针对这种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为每位学生提供差别化的教学训练。在训练中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不仅与现阶段素质教育理念相适应,同时也满足了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
三、如何运用激励理论提升田径运动训练效果
(一)关注学生个体发展,依据学生需要合理设定目标
设定激励目标是实施激励理论的核心,合理的激励目标需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只有以学生实际需要为依据进行目标设定,才能切实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田径运动训练的积极性。通过深入研究当前高校田径运动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模式,传统训练过程中,教练通常采用的是统一训练的模式,训练目标的设定和训练项目的安排也大都是千人一面。对于学生而言,不同学生之间往往在身体素质、个人特长等诸多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开展训练前教师应综合分析学生身体素质、情绪状态,充分把握学生心理以及需求。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训练目标,并将长期目标进行分段,在分段目标完成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通过一个个分段目标的实现,最终达成长期目标的训练。在进行目标设定时还需注意把握目标难易程度,目标过于简单或太难都不利于激励理论的应用,一方面可能会制约学生发挥自身潜能,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自我怀疑,无法建立自信心。
(二)改善创新训练逻辑,以科学化训练方法作为载体
激励理论的有效运用需要多种方式方法的配合。其中训练手段、训练方法是推动激励理论运用、发挥激励作用的重要因素和直接途径。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教练应不断改善和创新训练逻辑,以科学化训练方法作为载体,以激励作为训练的主导,将激励理论渗透到田径运动训练的各个方面。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传统训练手段和训练方法存在的弊端,在全新训练逻辑指导下,增加训练的趣味性,将田径运动训练与学生身心特点紧密结合,调整和优化训练方式,探索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训练方法。比如,可以在田径运动基础训练之后开展竞技比赛,通过竞技引导学生加深对运动知识的理解,进而在竞技过程中提升自身运动能力。同时这种竞技的方式还能激发和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再比如,进行800m中长跑训练时,可以运用变速跑或者变向跑等形式开展训练,新颖的训练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还能提升学生反应能力。
(三)借助榜样激励力量,提升学生参与训练的行为
社会学理论指出,行为的习得是有机体通过观察生活中榜样人物的行为,通过自身、环境以及行为的相互作用完成的。在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提升学生参与训练的行为,可以运用激励理论中的榜样激励法,发挥榜样激励力量的作用,带动学生进取心,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训练中。可以在进行训练时为学生设置标杆,除以国内外优秀运动员作为标杆之外,还可以从学生身边挖掘学习的典型榜样。通过榜样的行为,帮助学生找出自身训练的不足,进而为自己制定奋斗目标。相对于优秀运动员而言,身边的榜样与学生本身差异相对较小,真实榜样更能坚定学生训练的决心和动力,从而不断突破自己,缩短与榜样的差距。
结语
经上述分析可知,在高校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灵活运用激励理论能够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动机,通过特定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将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因此在对学生激励时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发学生满足自我需要的内生动力,帮助学生在训练中更好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提升训练效果。除此之外,教师应为学生营造健康和谐的训练氛围,避免学生产生不良竞争意识。
參考文献:
[1]宿宁轩,陈忠辉.激励理论在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的运用[J].灌篮,2021(3):39,41.
[2]赖菊梅,邱礼强.激励理论在大学生田径运动训练中的应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1):216-217.
[3]李立道.试论激励理论在大学生田径运动训练中的应用[J].田径,2020(3):55-56.
[4]刘雪莲.激励理论在高校普通大学生田径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效果[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1):198-199.
[5]高茹玖.激励法在高校普通大学生田径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效果[J].田径,2021(06):7-8.
作者简介:刘心丰,1978年12月11日,男,汉族,籍贯:安徽安庆,学历:研究生,职称:讲师,毕业院校:北京体育大学,毕业专业:体育教育系,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工作单位:北京警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