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蕾 赵爽
摘要:家庭结构对儿童心理成长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单亲、重组家庭儿童存在注意力分散、情感冷漠、情绪冲动、行为保守等心理品质问题。学校教育应当重视单亲、重组家庭儿童群体在教育中的差异性,通过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细化学情准备;实行关怀型导师制,弥补儿童爱的缺失;加强学校公正文化建设,创造同伴交往的健康氛围;开展“社会情感学习专项培训”,全面提升教师育人素养,进而促进儿童心理品质健全发展。
关键词:单亲儿童;重组家庭儿童;心理品质;对策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持,原生健全的家庭结构对儿童心理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些家庭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据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数据统计:2015—2018年,S市所在省粗离婚率从3.48‰上涨至3.95‰,再婚人数从5.87万上升至10.52万。不难推测,由此产生的单亲、重组家庭儿童的数量也在增多。而且,造成单亲家庭的因素除了离异,还有其他原因。倘使按照宽口径进行统计,此类儿童数量将会更多。目前社会关于单亲、重组家庭儿童主要形成两种认识:其一,单亲、重组家庭儿童往往在学业上处境不利;其二,单亲、重组家庭儿童难以管教,属于学校教育难点,成为“问题”儿童。单亲、重组家庭儿童并非“特殊儿童”,也并非“困境儿童”,但他们却是教育领域潜在的特殊群体,亟待需要教育关注。
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开展中国儿童道德心理发展调查,从儿童道德心理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维度,确定七项品质——认知层面的自信、专注,情感层面的同情、包容,意志层面的冷静、坚韧,行为层面的求新品质。采用六点计分进行统计分析,分数越高,表明该项品质发展越佳。本调查在S市取样17860人,其中,重组家庭儿童365人,单亲家庭儿童992人,共1357人,单亲、重组家庭儿童约占总样本数的7.6%。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单亲、重组家庭儿童与原生健全家庭儿童在心理品质发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亟需得到学校教育关注。
一、单亲、重组家庭儿童心理品质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S市单亲、重组家庭儿童心理品质发展水平落后于原生健全家庭儿童。其中,单亲、重组家庭儿童除了在意志维度的坚韧品质上得分略微高于健全家庭儿童,其他六项心理品质得分都低于原生健全家庭儿童(见表1)。具体来看,两类儿童的同情品质发展水平差距最大,专注品质、冷静品质、求新品质的发展水平相差较大,而自信品质、包容品质发展水平有差距,但不太大。单亲、重组家庭儿童各心理层面的不足表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认知心理层面表现为专注力较分散
专注是儿童完成一件事情时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专注被认为是最影响儿童学习效果的品质。在心理学领域,通常用注意力来形容专注品质。相关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力與儿童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相关,学困生的注意力水平普遍偏低。
S市单亲、重组家庭儿童专注品质均值为3.51分,低于原生健全家庭儿童专注品质均值3.66分。且单亲、重组家庭儿童专注品质在小学高段之后降幅急剧增大,从4.00分下降到初中段的3.69,高中段又降至3.14分。
(二)情感心理层面表现为待人较冷漠
同情,也称共情,即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识。同情被视为情感迁移的品质,同情品质发展越好,情感迁移能力越高。因此,同情使人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对自我的关注,在看到他人需要帮助时容易“推己及人”,愿意热心帮助他人,而不是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同情能够构建个体与他人情感体验的普遍联系,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源泉。可见,同情品质是儿童同伴交往的重要基础,也是儿童更好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条件。
S市单亲、重组家庭儿童同情品质均值4.13分,原生健全家庭儿童同情品质均值4.42分,两类儿童同情品质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同时,单亲、重组家庭儿童同情品质发展水平具有较大的性别差异,女生同情品质得分为4.46分,而男生同情品质较为薄弱,为3.85分。
(三)意志心理层面表现为情绪易冲动
冷静与冲动构成了儿童道德心理发展在意志上的对比品质。冷静品质是儿童控制自我情绪和行为的水平与能力的体现。儿童处于慌乱或者情绪变动较大的情境时,其行为选择与行为表现能表明其偏冷静还是偏冲动。相关研究认为,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由抑制诱惑、控制冲动和延迟满足三个维度构成。意志表现冲动的儿童在抵制外在诱惑、控制自我需求等方面的能力更弱。
S市单亲、重组家庭儿童冷静品质均值2.88分,不仅低于原生健全家庭儿童冷静品质均值3.05分,且低于3分的中间值。可见,单亲、重组家庭儿童的冷静品质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四)行为心理层面表现为求新品质薄弱
求新与守稳构成了儿童道德心理发展在行为方面的对比品质。求新是对新鲜事物的探索和追求,是一项重要的积极心理品质。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表现出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好奇与选择倾向,则表明其在生活态度上非常积极。
S市单亲、重组家庭儿童求新品质整体上低于原生健全家庭儿童。单亲、重组家庭儿童在日常习惯求新和思维方式求新方面的发展更为薄弱,而在休闲娱乐求新方面两个群体基本没有差异。
二、关注单亲、重组家庭儿童心理发展的对策
身心健康是儿童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基础。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提出儿童社会情感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儿童学业水平、提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实现个体对社会的贡献与回报方面的重要性。在儿童家庭养育方式多样化的社会背景下,学校要重视儿童群体分化的现象,关注单亲、重组家庭儿童心理品质发展,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实现真正全员育人。
(一)关注儿童心理特点,建立心理发展档案
依据心理品质在知情意行四个维度上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确立指标框架,建立儿童心理发展档案表,能够跟踪儿童心理发展,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提供更详尽的学情准备。
第一,正视儿童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儿童家庭社会背景。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差异性是教育的第一原则。儿童差异首先是个体差异,其次是社会造成的差异。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的儿童构成了儿童差异的社会特征。儿童心理档案建设正视个体差异,既要记录儿童个体先天与后天的生理特征与发展情况,也要采集儿童家庭情况,包括儿童家庭结构、父母职业和受教育水平,以及家庭居住地等。教师通过查阅儿童心理发展档案,更加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社会背景,从而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在面对单亲和重组家庭儿童时,教师要用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以爱育爱,培养此类儿童的社会情感学习能力。
第二,充分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特征。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分层次、分阶段而又彼此承接互联的开放性、渐进性的过程。儿童心理档案建设需要明确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建立儿童心理发展指标体系与发展水平标准,作为判断依据。比如,美国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协会(CASEL)提出的儿童社会情感学习(SEL)模型,从自我意识、社会意识、社会交往、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水平五维度解读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水平。此外,也可以采用描述性方式客观记录儿童心理发展状态,需要确保儿童心理档案建设的持续性,记录每个儿童心理发展曲线,为因材施教、儿童生涯规划教育等提供必要准备。
(二)建立关怀型导师制,弥补单亲、重组家庭儿童爱的缺失
儿童最初是在家庭关系中体认和获得安全、尊重、平等和爱等情感的意义和价值。我国情感德育模式的奠基人朱小曼教授提出,依恋感、同情感、羞耻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本情感。如果儿童阶段缺乏对于这些基本情感的体认,会导致其终身难以实现情感的成熟。
单亲、重组家庭儿童情感心理品质最为薄弱,学校教育有必要建立关怀型导师制,弥补单亲、重组家庭儿童基本情感体认不足和爱的缺失。美国教育学者诺丁斯认为,关心是教育的宗旨,关心关系是基本的教育关系,个体只有在获得关心的过程中才能学会关心。因此,关心关系既是家庭代际关系的基础,也是师生关系的基础。单亲、重组家庭儿童长期生活在家庭结构缺失或重构的环境中,往往缺少关注和关心。学校教育可为其配备专职生活心理导师,及时关注儿童心理变化与生活困惑。生活导师应当拥有主动关怀学生的意识和责任感,用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打开这些儿童闭锁的心扉,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独立的人、完整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物品”,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培养、人生幸福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发现人生意义,实现人生价值。
(三)营造公正的校园氛围,提高儿童的主体地位
公正感既具有个体属性,也具有组织属性。美国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集大成者科尔伯格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个体公正感、公正认识与判断是在公正团体氛围中形成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也证明了个体是通过观察榜样进行道德学习。可见,个体公正品质的形成与表现离不开群体。
S市的调查显示,单亲、重组家庭儿童的冷静品质发展水平不高,且正义冷静品质最为薄弱。家庭、学校作为儿童生活的重要场域,往往为成人话语和规则所主导,身处其中的儿童很难感受到平等与尊重,无法培育儿童社会参与、创新等现代社会亟需的优秀品质。因此,营造公正的学校氛围是重要且迫切的。
学校的公正氛围首要在于坚守平等观念,倡導尊重意识。平等与尊重虽然在观念层面已经进入学校场域,但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两者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稀缺资源。对于单亲、重组家庭儿童来说,感受平等和获得尊重是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首先,平等观念体现在对个体差异的理解和包容基础上。对于教师来说,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儿童是一种基本的平等态度,转变教师将儿童视为“不完整的人”的观念将直接影响儿童的自我认知和判断。
其次,尊重可以说是平等的直接效果。从科学的教育过程的角度看,尊敬师长是教师尊重儿童的效益反馈。也就是说,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尊重就是在“一教一学”中呈现出来的教学文化。
(四)开展社会情感学习专项培训,全面提升教师育人素养
教育改进离不开高质量教师。近年来,教师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和教师常规管理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教师培训亟待从内容上回应社会与教育需求的新变化。比如,当今的教育工作者在对待不同家庭类型儿童时,仅凭借个体经验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来说,由于缺乏对待不同类型家庭结构儿童的经验,在教育教学中很可能使用不恰当的方法和策略,阻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进入21世纪以来,儿童非智力能力或情感智力受到发达国家教育机构和国际组织的重视,这是区别于20世纪智力教育主导学校的重大变化。近年来,我国提出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教师的育人素养成为重中之重。因此,有必要从教师培训内容上增加情感智力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专项培训,提升教师对社会情感学习的认识水平与能力,让教师充分认识到社会情感学习对儿童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社会情感学习专项培训项目,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指导,使其具备更强的专业素养,在面对不同家庭类型的儿童时,能够结合儿童的具体情况展开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进而促进儿童社会情感学习,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和心理、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丁锦宏,潘发达,等.9~13岁小学生注意力对学业成绩的影响[J].交通医学,2012(6).
[2]孙彩平,周亚文.中国儿童:自信求新是优长、包容坚韧是短板[N].光明日报,2019-01-15(14).
[3]Batson,Mattew,Brannect.Empathyand the Collective Good:Caring for On of the Others in a Social Dilimma[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
[4]Marvin B.W.John G.H.Fostering goodness.Teaching parents to facilitate childrens mor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1998(3).
[5]赵爽,杨蕾,等.儿童心理品质的发展现状与教育建议——基于辽宁省的调查[J].辽宁教育,2020(18).
[6]肖爱芝.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
[7]朱小蔓.情感德育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9]刘海涛.科尔伯格“公正团体法”对我国当前高校德育的现实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