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超
摘要:随着新时代中小学教学名师建设纳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县区域内名师遴选和推荐中人才不济、标准偏低等问题逐渐凸显。名师的产生需要教师个人的主动学习和不断实践;需要学校发掘指导、区域引领培训、高端专业研修;需要执行到位、经费支持等组织保护。只有教师、学校、研训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合力共建,才能实现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中小学;教学名师;研训模式
2017年1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中组部办公厅联合印发通知,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通知》精神,启动2017年“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遴选支持工作,面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在职专任教师进行遴选。自此,国家“万人计划”遴选教学名师范围由高等院校扩展至普通中小学校。这是国家对中小学教师教学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国家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直接体现。
中小学教学名师建设纳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引领新时代背景下省、市、县级教学名师培养工作的新方向。落实“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新要求,形成“崇尚教学、钻研教学、自觉发展、终身发展”的新风尚,成为地方教育教师研训工作的新任务。
一、中小学教学名师的机制与现状
中小学教学名师机制的发展进程,揭示了国家对中小学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展现了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
(一)名师机制的形成
名师是指在某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名师遴选的业务标准是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精湛的教学工作能力、专家型的教育研究眼光、为人师表的示范性和影响力。新时代的教学名师首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同时做到“学”教得好,“文”写得好,“道”传得好,以及对教师团队整体发展引领作用发挥得好。
我国教学名师机制始于2003年教育部组织的第一届高等院校教学名师奖评选,省、市、县、学校依次效仿,“教学名师”这一奖项迅速成为学校教师的一项荣誉。教育部启动的“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遴选工作则始于2015年并限于高等院校,2017年起面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在职专任教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小学名师建设工作进入了新时代。
实施教学名师遴选机制的意义在于对卓越教师教学业绩的肯定和褒奖,在于激励更多优秀教师走向卓越,在于更大限度地发挥卓越教师的影响力(名师效应)。其中,“更大限度地发挥卓越教师的影响力”就是实现教学名师价值区域化,即在保证教师自身教学优秀的同时,还能够把自己的优秀成果传播、推广出去,带动和帮助区域范围内更多的教师走向优秀和卓越。
(二)名师遴选的困境
调查发现,在县区域内遴选和向上级推荐名师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影响名师遴选质量的现实问题。如向上级推荐,名师人选缺乏,有指标无成果,造成名师名额浪费;区域内评选,若条件高要求则没有人选,若条件降标准则不如不选;入选的名师,专业素养综合发展不均衡,“师为得好”(师德)、“学教得好”(实践)一般没有问题,但是“文写得好”(提升)、“道传得好”(推广)做得不够到位。
县区域内教学名师人选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主观方面,有的教师在评上职称后,积极奋进的动力大大减弱。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真正做到扎根教学实践、潜心教学研究的高级教师较多,但也有一些高级教师脱离了课堂、远离了学生,从事着与教学研究关系不大的学校管理、后勤、舍务、安保等事务,造成了优质师资的严重浪费。客观方面,太多的非教学行为的业务牵制,造成教师研学时间不足、精力不够、体力透支,无法全身心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如社会事务进校园安排多、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多、线上平台非教育教学重复学习任务多。2019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要求着力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营造良好教育教学环境。此外,中小学校名师意识不强、研训机构名师培养不力、行政主管部门名师建设策略不当等,都是制约区域内教学名师成长的客观原因。
(三)名师团队的建设
名师产生的过程是学生、家长和社会认可的过程,是同行、学校和组织肯定的过程,是在较长时间内个人和组织合力淬炼锻造的过程。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名师不是“选”出来的,而是通过个人奋斗和组织培养成长起来的。教学名师的产生需要培养和成长的过程,需要在教师个人努力的过程中,相关组织和部门需“发现—培养—认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介和聘用,实现教学名师的终身发展。构建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立体式基礎教育教学研究体系,推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中小学教学名师团队,成为新时代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革教师评价”“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建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将催化县区域内更多教学名师的诞生。
二、新时代中小学教学名师的成长基础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杨润勇博士认为,教师的工作境界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当作营生的手段,被动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第二层是当作终身的职业,主动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第三层是当作神圣的事业,创新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不负新时代赋予教师的机遇,不负党和国家委以教师的重托,不负学生和家长的信赖,投身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成为新时代教师主动成长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一)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2018年11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对新时代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入职的必修课程,也是教学名师应有的家国情怀。教师的成长之路同所有的人生之路一样,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同时,教师的教学生活也往往不会是波澜壮阔的,更多的时候是辛苦和平淡。面对成长中的挫折和前进中的困惑,名师应坚守正确的人生方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用阳光的心态去面对曲折,用博大的襟怀去经营生活,用高尚的情操去践行工作。
(二)执着于专业实践
中小学教学名师根植于教学实践,通过落实常规、广泛学习、深度反思、教研科研等具体的行为实践进行研究,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策略,实现专业成长与发展。
教学常规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要求,各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链条,并综合作用于教学效果。做实做细备、教、批、导等常规教学工作,才能发现问题、改进方法、创新教学。先进的教学思想、理论、经验和事例是教师教学智慧之源,对先进教学思想、理论、经验和事例的学习,贯穿教师的职业生涯,伴随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学需要研究,教学研究存在于教师教学行为的方方面面。教师既要独立自主地开展教学研究,更要积极主动参加教师团队集体教研科研活动。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為名师。”反思过程就是对教学的深度思考研究过程。
(三)彰显个性化教学
展现个性化教学特色是教学名师的名片标识,也是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在专业成长中会经历“模式化教学—变式化教学—个性化教学”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也是成长和培养的过程。
新时代教育思想鼓励教师释放智慧、张扬个性,创建有生命的、有灵魂的个性化课堂教学。个性化教学特色的形成需要教师善于发现、观察、分析、反思和总结,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探究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去捕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融会个人的成功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
三、中小学教学名师的引领与培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多数教师都具有成长为教学名师的潜资。主观努力是教师成长的关键,而专业引领与组织培养则是教学名师成长之路不可或缺的外部环境支持。
(一)学校发掘指导
学校是教学名师成长的摇篮。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学研究氛围决定了教师队伍整体发展的格局;校长的教育观、教师观、教学观决定了教学名师的成长方向和速度。教学名师既是学校的教学资源,也是学校的精神财富。新时代教育思想要求中小学校长站位高、视野广、格局大,主动冲破传统的狭隘的校本位教师发展观念,不要担心培养名师后优质教师资源流失,而是要有区域教师队伍建设大局意识,树立为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培养名师的观念。此外,学校还要完善校本研训机制,落实校本教研,通过集体备课等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形式,为教师专业成长创设良好的研学环境。善于发现教学名师苗子,积极推荐教学名师人选,建构“发掘—指导—引领—锤炼—提升”教学名师校本培养模式。
(二)区域引领培训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是主观的积极心理暗示,“展示平台决定发展格局”则是客观的行为呈现。名师的成长离不开先行者的引领和指导,区域的引领和锻造是教学名师成长过程中的关键。第一,教学名师是在教学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只有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接受指导和修正,在被指导和修正中反思觉悟,在更高更大的平台上反复地展示、锤炼,才能实现教学行为层次的跨越式提升。研训机构有计划地开展区域内各类别多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不仅是多维度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必要措施,还是发现教研能手、促进教师个性教学形成和培养教学名师的重要手段。第二,教学名师是教师专业素养综合发展的结果。教学名师的成长不仅需要学科教研员的教学指导,还需要教研、科研、写作、技术等诸多相关业务部门的专业指导与培养。研训教师担负着教学名师成长路上区域引领培训的重任,其专业水平制约着区域教学名师的发展格局。因此,区域研训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势在必行。
(三)高端专业研修
参加省级以上高端培训,参加县市域外高级研修活动,聆听知名专家、学者、导师的讲座,观摩省部级知名教师的课堂教学、研讨会,对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以三级联动培训模式为主导,充分发挥县区域内培训专家作用的同时,更要积极组织优秀教师参加市级以上的专题培训学习,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高端培训理念,持续提升教师培训层次,给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更高更好的学习平台。
2020年春季学期,疫情之下的中国基础教育经历了一场超大规模的在线教学社会实践,教师研训不断开辟新径。从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到省市研训部门,积极探索混合式研训模式,很多地区都展开了与优秀网络教育平台的合作,为教师专业提升提供保障。学校和主管部门科学制定方案,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国培计划”等诸多优质线上培训项目得到落实;鼓励教师个人在线开展深度自主学习,加快新时代县区域内中小学教学名师专业成长进程。
四、中小学教学名师的支持与保护
中小学名师建设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工程,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名师的支持与保护,是教学名师机制良性运转的根本保证。
(一)重在执行到位
2019年11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教研工作,将其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加大对各地各校教研工作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力度”“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其纳入督导评估体系”。国家的顶层设计需要地方政府准确到位的落实与执行。
名师工作室建设是组织部门落实《意见》、对教学名师实施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名师工作室是由一定区域内名师引领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优秀教师共同学习、互勉共助、集体成长的平台,引领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走精英化发展道路。名师工作室模式逐步成为激励名师成长、发挥名师作用的最佳方式。
(二)专项经费投入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各级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完善支出保障机制,确保党和国家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教育部颁布的《意见》也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研工作经费纳入本级教育事业经费预算。”国家在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给予教学名师入选者每人50万元的支持经费,用于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彰显名师工程中的国家意志。
县区域内教学名师成长速度和质量,与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息息相关。“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实施,相关文件的出台,为地方政府全力推进新时代教学名师成长与培养工作做出了示范,提供了依据。相信县区域内存在的培养不够、支持不够、宣传不够、推广不够等问题,会逐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中小学教学名师的成长与培养是新时代国家教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保证教师、学校、研训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合力共建,才能实现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持续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全面深化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J].人民教育,2019(18).
[2]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8).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3_494381.html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