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慎旗,凡豪志,熊 颖,李 飞,王忠民*
(1.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京 210023;2.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210096;3.南京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与管理研究所,南京 211166;4.北大医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0080)
区域卫生平台建设是医疗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步,通过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区域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1],可全面提升区域医疗资源利用率。2009 年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下,《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把“建立实用共享的医疗卫生系统”列为“四梁八柱”之一,医疗卫生系统成为新医改的重要技术支撑。《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等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进入区域建设的新阶段,同时2012 年区域卫生信息化被纳入“十二五规划”,使得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为进一步加快医疗改革步伐,提升医疗管理水平,建立标准统一、架构规范、安全可靠的卫生信息化平台已成为必然趋势[3]。
江苏省人民医院作为江苏省规模最大、优质医疗资源最为丰富的大型综合医院,采取平台对平台(platform-to-platform,P2P)方式实现了与南京市智慧医疗平台的对接,其数据交互模式实现了推拉结合。且数据交互及业务协同符合行业标准规范,有效实现了区域医疗协同、公众健康、自助医疗等服务,提升了医务人员诊疗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促进了区域业务规范管理,切实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向南京及其周边地区“辐射下沉”以及更多群众享受卫生信息化建设带来的红利。本文通过分析江苏省人民医院信息平台与南京市智慧医疗平台的对接实践,总结实践经验与成果,并就实践中暴露的问题提出建议措施,从而促进区域卫生平台建设工作高效、稳健开展,提升人民群众就医体验感与获得感,以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成功实施。
南京市智慧医疗平台[4]包含南京市卫生信息平台及四大数据库,公众健康服务平台、医疗卫生大数据分析与决策系统、区域性业务系统等,连接国家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江苏省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交换数据,与智慧南京平台交换各部委办局采集的与人口健康信息相关的政务数据,如图1 所示。同时智慧医疗平台与都市圈城市开展卫生业务协同,为智慧医疗产业化运营提供数据及技术支撑。
该平台的建设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以及《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和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江苏省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功能规范》的最新相关要求,符合集成医疗机构技术基础框架(IHE ITI)规范。
图1 南京市智慧医疗平台架构
采取P2P 方式实现医院信息平台与南京市智慧医疗平台的对接(如图2 所示),采用推拉结合的数据交互模式实现医院与南京市智慧医疗平台的业务协同。推模式调用平台提供的Web Service 接口进行业务消息实时推送,适合实时、小数据精准交互的业务场景。拉模式提供视图,供平台定时访问批量抽取数据,适合非实时、大数据交互的业务场景。医院所有诊疗数据均通过上述2 种数据交互模式上传至南京市智慧医疗平台,与其他医院数据共同构成南京市全民电子健康档案,且与南京市智慧医疗平台的数据交互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卫生信息标准。需要指出的是,医院信息与区域卫生信息分别隶属于2 套标准体系,两者有重叠,亦有区别之处。因此,数据交互前须做转码映射(如图3 所示),完成2套标准体系下数据编码转换工作,以确保数据交互成功、业务系统开展顺利。
图2 P2P 对接模式示意图
图3 医院信息标准体系向区域卫生信息标准体系转码映射
智能医疗服务体系是南京智慧医疗平台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其基于南京市卫生信息平台统一对外提供服务。通过此次与南京市卫生信息平台对接,可共同完成以下区域性业务:
(1)公共健康服务。为南京市居民提供基于电子健康卡的全民电子健康档案,有效实现个体健康的自我管理。同时,为方便医务人员诊疗过程中调阅患者全程健康档案,提供内嵌式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浏览器。
(2)自助医疗服务。主要包括基于人工窗口、自助终端、网站、手机App、微信、支付宝等多途径自助预约挂号及缴费、检验检查结果查询、住院充值等便民惠民服务。
(3)区域卫生业务。基于南京市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南京市的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有效实现医院与下级医疗机构的充分联动。通过南京市卫生信息平台完成数据自动上报,实现卫生主管部门对医院多种医疗业务(包括妇幼保健、血液管理、慢病直报等)的统一监管。
通过构建以个人健康档案为核心、以医疗资源共享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医务人员在开展诊疗活动时通过访问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能够获取患者在其他医疗机构的诊疗过程及健康状况。通过健康档案浏览器和智能提醒服务,医生可以按权限查询并调阅患者的医疗数据、健康档案,了解患者的生活环境、个人病史、社区体检、慢病随访、妇幼保健等健康信息,以及在其他医院的门诊记录、入院记录、出院小结、用药记录等,避免患者自述信息不全等问题,以确保医生和患者间的交流更顺畅、更准确。医生在开药和开检验检查单时,智能提醒服务可以根据患者近期的就诊记录等提醒医生用药的配伍禁忌,减少重复检查和重复用药,精准地辅助医生开展诊疗活动。
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将患者散落在不同医疗机构的就诊数据统一抽取,整合构建患者全生命周期的电子健康档案,通过电子健康卡实现居民“一人一卡、健康全程跟踪”,方便患者实现健康的终身自我管理。目前,我院通过南京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了基于电子健康卡的人工窗口、自助终端、网站、手机App、微信、支付宝等多种途径支付方式,简化了就医流程,显著改善了群众就医感受。未来将结合移动医保支付功能,实现医疗功能、金融功能、城市通卡及医保虚拟卡功能的整合。
电子健康卡的成功应用,有效打通了区间信息屏障,摆脱了地区束缚,实现了患者健康信息顺畅流通,为今后实现患者“一卡在手,全国不愁”的全国范围无障碍就诊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南京市卫生信息平台的构建,卫生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完成,医疗卫生大数据逐步成型。这些成果为卫生行政管理机构提升区域资源共享水平、强化绩效考核、提高监督管理能力、化解疾病风险等提供了重要支撑。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等数据直接自动上报,杜绝了人为填报数据的扭曲与误差,使考核更加真实客观、科学可靠。利用智慧医疗抓手转变医院管理的理念,在自查自审中不断优化流程、完善系统、提升数据质量,从而推动医院管理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提升运营服务效率,并加深与其他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间的协同合作,提升卫生服务资源的利用率。
近年来,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调节医疗服务供需,各级政府积极推进以个人健康档案为核心、以医疗资源共享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区域卫生平台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消灭“数据烟囱”“信息孤岛”等问题,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与区域业务协同共享,从而更好地实现医疗资源均衡分配和医疗大数据有效挖掘、利用。纵观国内各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现状,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1)卫生信息平台顶层设计亟待统筹落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4 年提出国家卫生健康资源顶层设计——4631-2 工程,通过全面整合卫生健康资源,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国家卫生健康资源体系。旨在通过构建国家、省、市及区县四级卫生信息平台,消除困扰基层多年的信息化重复建设问题,高效、高性价比实现区域卫生业务协同,减轻医疗机构业务负担。然而现实中卫生领域的管理条块化依然存在,部门间割裂严重,除上述卫生健康委员会建立的卫生信息平台外,疾控、医疗保障等部门亦独自建立区域平台,开展相关业务。由于部门间缺乏沟通,平台间相互独立、无法复用业务,医疗机构不得不重走老路,重复建设不可避免,使得卫生健康委员会建立卫生领域内统一通用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初衷未能实现。
(2)标准落地水平亟待提升。目前各地不同程度地参考国家及卫生行业标准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工作,但往往强调标准遵循,而忽略了标准落地。国家及卫生行业标准作为全国通用标准,为确保其能在全国通用,通常是最低标准。有些地区采取“拿来主义”直接应用标准,未能结合本地区实际业务情况扩展标准内涵及具体执行措施,使得标准与实际情况冲突,导致平台无法有效运行、标准无法落地应用的局面。
(3)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的全民健康档案具备全生命周期特性,能显著提升群众自我健康管理及医务人员诊疗便捷度,但也增加了隐私信息泄露风险及危害。相较于过去个体健康隐私信息片断化泄露,基于平台的健康隐私信息泄露是全面、连续的,对个体及社会造成的危害性更大。平台建设作为系统工程,包括平台系统功能、安全防护措施、硬件设备设置、人员权限管理等多个方面,鉴于当前各地平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上述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漏洞,导致存在较大的健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
(4)平台应用无法有效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作为现实卫生业务真实载体,不能只是先进技术的堆砌与拼凑,更应强调建设的初衷和目的——以应用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如不能达到,则不能称之为“合格”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部分地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成之后未能有效应用的重要原因在于建设导向出现偏差——管建不管用、为建设而建设,事前缺乏深入调研和规划设计,建设流于形式,建成之后缺乏实际应用场景,或者不能满足实际业务场景需求。
(5)医疗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不论是卫生信息化主管部门,还是医疗机构,其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难题在于医疗信息人员偏少,包括专业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偏低,特别是高水平人才匮乏,自身信息化建设保障力量不足,极度依赖厂商开展医疗信息化建设工作。这种过度依赖厂商的局面易导致卫生信息化主管部门或医疗机构被架空,无法有效开展项目管理,不利于项目监管与质量控制,是很多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因素。
针对上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及措施:
(1)政府主导、多部门共建,落实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顶层设计。多个主管部门间缺乏沟通协调,导致各自为政、独立建立区域平台。重复建设不但浪费人力、物力,且由于未能形成合力,平台应用效果大打折扣,未能充分实现平台统一性与通用性的顶层设计初衷。因此要实现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的有效构建,需由各级政府主导,在其统筹安排、统一规划、统一领导下,卫生、医疗保障等多部门形成合力,共同商讨制订平台顶层设计[5-6],确保平台的通用性与统一性,实现区域业务协同。由于平台建设为民生工程,涉及面广,政府需在经费方面适当给予配套补助,确保资金投入,从而促进平台建设梯度推进。
(2)明确“需求牵引、应用牵引”的建设导向,建立医院广泛参与、共建平台的机制。纵观多地卫生信息平台建成之后无法充分发挥其功效的重要原因在于未能与医疗机构开展互动。医疗机构是平台的用户和服务对象,平台建设离不开医疗机构的深度参与,不能仅由地方卫生主管部门唱独角戏,双方是紧密协作关系。医疗机构要积极参与平台建设,根据平台建设要求适当修改自身业务流程,并就使用效果及发现的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反馈。而上级部门则应充分听取反馈意见,及时解决系统问题,综合评估应用需求及使用效果,据此动态调整平台建设内容和使用形式,确保其能够满足卫生业务需求,从而提升平台协作性,避免平台建设流于形式[7]。
(3)加强平台信息安全建设,全面提升平台信息安全等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使用日益广泛,使得个人健康信息实现了区域共享,获取方式更加方便快捷,但泄露风险亦显著增大。因此,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与信息保护,相关部门要严格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并持续进行整改与维护,多方位保证区域内居民的信息安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安全体系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用户访问安全等[8]。可通过以下策略完善区域医疗信息安全建设:①研究拟建内容与要求,完善基于全局的多层网络安全体系设计。②完善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包括运行环境、网络安全防线、人员的安全意识与管理、网络安全评估和监控、共享数据管理与应用以及个人隐私保护与应用等,构建完整的网络安全防线。③借助等级保护2.0 等方法,系统、全面地提升平台安全水平,实现平台由分层、被动防护向科学安全框架下主动免疫防护转变。
(4)善于利用卫生信息评价抓手,有力保障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质量。卫生信息建设评价是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利用评价手段对平台建设进行全面深入地回顾性总结,不但能有效评价平台建设质量,更是为今后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目标和方向,有助于卫生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为确保评价的全面、公正,需要采用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目前,卫生信息领域主要有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和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三大评价体系,不仅是卫生信息化建设多年经验的高度概括,还是对卫生信息化建设要点与关键点的深刻总结。三大评价体系分别从数据标准、信息技术、临床应用、服务对象等多个角度对卫生信息化建设进行评价,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因此,综合利用三大评价体系能够有效保障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质量,保证建设方向不偏离初衷。在实践中,应将评价指标的要求贯穿平台建设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设计、开发、实施与验收各环节),以其作为平台各项建设工作的基线,从而有效消除平台建设通病,提升建设效率,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用”的评价目标。
(5)加强复合型卫生信息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保障能力。没有可靠的建设保障能力,再好的平台亦无法发挥其全部功效。面对当前卫生部门及医疗机构信息人员匮乏、过于依赖厂商开展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局面,呼吁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建设一支懂医疗、懂管理、懂技术的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卫生信息人才队伍,以满足未来卫生领域全面、高速的信息化建设要求。鉴于卫生信息人才培养机制是卫生信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完备的人才培养机制对其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必须引起各级卫生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推动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情况的卫生信息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多层次信息人才培养体系,加快信息人才梯队建设,充分担当起“参谋、指导、协调、监管、服务”的重任。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要保证居民的医疗质量和安全性,通过各级医疗机构间的业务协同、系统集成,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整合区域医疗资源,提升医务人员诊疗效率,改善就医体验,促进区域业务规范管理。在今后的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应落实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顶层设计、明确“需求牵引、应用牵引”的建设导向、提高医疗机构参与度、加强平台信息安全建设、利用卫生信息评价抓手、建设复合型卫生信息人才等策略,充分实现区域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提升医疗卫生数据的利用率,从而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成功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