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平,王新平
(民勤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甘肃 民勤733399)
月经不调临床症状表现包括月经量异常、月经周期不规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发生与患者精神状态、生活方式等有着紧密联系,有着高发病率,60%~80%,且极有可能引起不孕症、妇科炎症等[1]。科学治疗、对症治疗不可或缺,恰当的护理干预同样重要[2]。心理护理即依据患者心理变化,提出一系列对应干预举措,以减少其情绪波动,减轻其精神负担[3]。此干预疗法强调从精神层面着手,其重点在于保持患者心理舒适,以减轻焦虑、抑郁等。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心理护理对月经不调患者进行干预,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民勤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诊治的月经不调患者9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2组,对照组48例,年龄19~39岁,平均年龄(25.75±5.34)岁,病程 0.6~4 年,平均病程(2.02±0.73)年;研究组 48例,年龄 20~38岁,平均年龄(25.79±5.38)岁,病程 0.7~4 年,平均病程(2.05±0.7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月经不调诊断标准;②年龄18岁~40岁;③患者知情本次研究且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①无精神疾患;②生殖器官病变;③肝功能、肾功能异常。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指导、病情督导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内容包括:①心理支持干预。护理人员应端正仪表,主动与患者交流,态度亲和,保持微笑,多使用鼓励性语言(比如,你做得很好!事情并不是像你想的那么糟糕!),鼓励患者倾诉,帮助其重新树立信心;借助家属、朋友等的关怀予以精神支持;②心理疏导干预,在与患者接触前需知情其病情以及其他基本情况,在接触过程中,帮助其客观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心理问题,结合患者性格特点、病情实际等,帮助其找到适宜的宣泄方法,引导患者树立保持情绪平和的意识;③认知干预。开展健康教育,有效借助健康知识讲座、健康知识宣传手册等形式,向患者介绍月经不调的临床表现、危害性等,强调月经不调与自身长期情绪异常有关,树立正确认知;④行为矫正干预。日常饮食宜清淡、营养均衡,可增食红枣、桂圆等食物,不可食用寒性食物(包括螃蟹、冰镇饮料等)、辛燥食物(包括酒、辣椒、浓茶等)、油腻食物;作息规律,不可熬夜,经期不宜涉水,不可过度劳累;⑤减压疗法。借助音乐减压法、倾听减压法、运动减压法等方式帮助调节心理;⑥社交干预。积极参与月经不调患者交流会、适宜的文娱活动等。
1)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比较。HAMA 临界分值:14分,评分越高则焦虑程度越严重;HAMD临界分值:17分,评分越高则抑郁程度越严重;
2)满意度比较。进行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统计各组满意度,即非常满意比例+一般满意比例之和。
数据分析使用SPSS23.0。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均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HAMA评分、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两组HAMA评分、HAMD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后研究组HAMA评分、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 1。
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HAMA评分、HAMD评分比较 (±s,分)
表1 HAMA评分、HAMD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HAMA评分 HAMD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48 13.09±4.29 10.68±3.37# 16.78±5.02 12.82±4.14#研究组 48 13.13±4.32 7.37±2.41# 16.83±5.05 8.16±2.68#t-0.046 5.535 0.049 6.546 P-0.964 0.000 0.961 0.000
表2 满意度比较 例(%)
月经不调是常见妇科疾病,其发生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相关,困扰着多数女性群体[4]。其临床症状表现包括月经量异常、月经周期不规律等在内,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改善,易危及健康,引起一系列妇科并发症,病情严重时会致使不孕[5]。月经期以及经前期大部分女性群体均会出现明显心理变化,易烦躁、焦虑,对其日常生活与工作均会产生不利影响。相关研究亦表明,消极情绪(比如过分焦虑、抑郁等)在月经不调患者中普遍存在,消极情绪长期存在会直接影响大脑皮质功能,致使其处于紊乱状态,加重月经不调,而消极情绪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患者的错误认知、健康知识缺乏等,通过采取心理干预举措,切实提高患者对月经不调与治疗方案的认知,强化认知干预,对调节患者精神状态帮助较大。由此可见,月经不调发生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除了开展对症治疗外,还需要增加心理护理,提升患者身心健康水平,对临床治疗与病情康复均能产生积极影响[6]。
心理护理即依据患者心理状态评估结果,针对性施以干预举措,目的在于调节患者精神状态,保持其心理舒适[7]。诸多研究表明,依据患者个体特点、心理活动等,针对性应用一系列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举措,改变患者认知,影响其内心感受,继而调节其心理状态,修正错误行为,最大限度营造有益于临床治疗与病情康复的精神状态,使患者最大获益[8-9]。心理护理是临床不可或缺的有效干预方法,重视患者精神层面的调节,适用于不同的患病群体,有其独特优势[10]。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护理的有效实施并不能完全依赖于护理人员,同样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若仅仅依靠其中一方的力量,并不能保证其顺利实施、有效实施。对月经不调患者来说,普遍伴有异常情绪波动,情绪不稳易引起机体代谢紊乱,打破内分泌平衡,继而加剧月经不调程度,阻碍治疗的顺利进行。因此,临床建议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针对患者情绪特征增加心理护理干预,通过消除患者消极情绪、纠正其错误观念、重树信心等,以提高疗效,大大缩短康复进程。本研究运用心理护理对月经不调患者进行干预,主要包括六方面,即心理支持干预、心理疏导干预、认知干预、行为矫正干预、减压疗法、社交干预,此干预方式从精神层面着手,重点在于保持患者心理舒适,消除消极情绪。其中心理支持干预即视患者实际予以精神支持与寄托,通过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能提高患者依从性,为临床治疗奠定基础;此外,还能提升患者对现实刺激的心理承受能力,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心理疏导干预目的在于有效解决患者心理问题,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过程中,准确识别其心理问题,客观评价其精神状态,知晓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性予以疏通、引导。认知干预目的在于纠正患者既往的错误认知,形成正确认知,进而影响患者情感与行为发生改变,比如,通过向患者介绍月经不调相关知识,能切实提高患者对月经不调与治疗方案的认知,随着其认知的提高,心理问题随之得到化解,患者愿意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并且有助于增强患者自护能力。行为矫正干预目的在于帮助患者形成健康行为与健康行为方式,尽可能将饮食、睡眠等可控因素的不利影响减至最小。减压疗法目的在于巧妙利用不同压力释放方法,整合躯体、心理、情绪等,某种程度上可刺激神经与肌肉,改变患者情绪状态,可调节身心健康,增加身心舒适程度。社交干预目的在于保持患者原有社交圈,能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丰富的娱乐活动中舒缓神经,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本研究认为,对月经不调患者来说,药物治疗不可或缺,而辅以心理护理同样是必要的,一方面对药物治疗效果起到维持作用、辅助作用,另一方面亦可显著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稳定其情绪。本研究结果显示:(1)干预后研究组HAMA评分、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心理护理可调节月经不调患者心理状态,减轻焦虑与抑郁。原因分析可能是,临床在给予对症药物治疗的同时,依据患者个体特点、心理特征等针对性增加心理护理干预,能消除其消极情绪;(2)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心理护理可提高月经不调患者满意度。原因分析可能是,在重视临床治疗的同时,亦未忽略对患者精神层面的照护,实现躯体层面、精神层面等各个方面的舒适,有益于缩短康复进程,患者对所享有的医疗服务更加满意。
综上所述,施以心理护理后,月经不调患者焦虑与抑郁程度下降,且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采纳。本研究因纳入月经不调患者病例数量少,未行远期干预效果评估,尚需增加病例数量,观察远期干预效果,以证实心理护理干预的有效性。